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建设研究

2022-03-18 03:10郑锡伟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数字化技能

郑锡伟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7

我省(辽宁省) 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建设是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与辽宁省职业教育大会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我省职业教育要围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需求,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材、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工作。

一、专业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方案滞后

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与我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适配度不高,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快速多变的社会需求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计划的影响,目前部分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过于注重学生专业传统理论、技能的学习[1],而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与应用能力、职业素养的强化却重视不足,对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足,课程体系与标准、教学组织形式等难以达到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下的岗位能力的要求。

(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数字化方面创新不足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数字化教学应用和研究能力不足,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强,运用云平台、资源库、自媒体、AR、VR、MR 等多种数字化手段不熟练。教师平时利用云平台、资源库等“互联网+教学”积极性不高,数字化教学策略、教学组织与手段欠缺[2]。很多老师成为课堂教学主体,没有有效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手段,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获取的信息有限,没有形成“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移动课堂[3]。另外,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教师采用传统教材授课,数字化教材开发与应用不足。

(三)数字化软硬件条件不足

目前,部分专业的课程数字资源欠缺,微课、课堂教学视频、动画、虚拟交互等数字资源,以及AR、VR、MR 等虚拟软件不足;数字化虚拟仿真基地数量不足,数字化实训项目开发不足;各院校单打独斗,没有建立有效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优质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建设举措

(一)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机制

要建立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及时调研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趋势,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数字化素养、数字化技术能力、数字化职业能力及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外,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人才发展要求,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以专业与相关产业契合度、毕业生在辽企业满意度、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强化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形成专业人才方案动态调整机制[4],提升专业对产业发展的共享度,引领专业建设适应产业的发展,不断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

(二)构建“数字化+”“+数字化”课程体系

要建立课程体系重构及修订机制。专业教师要定期走访、调研企业,及时了解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状况,了解行业与企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岗位对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开设数字技术课程、数字化专业课程,并将数字化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加大专业在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数字化+教育”的能力进阶型课程体系,注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5]。

高职院校应以企业需求和服务社会为导向,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数字化课程体系,为中职学生、高中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数字化课程。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应分段负责,共同打造数字化课程体系,完善中高职贯通的“3+2”人才培养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带动辽宁地区中职学校共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形成中高职贯通一体、数字化课程体系,打通中职学生成才之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全程参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数字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配置等环节,以专业共建为主线,打造中高职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服务辽宁产业发展中高职贯通的数字化课程体系,带动辽宁地区中职教育的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此外,以企业对高层次技能管理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建设。要进一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定位清晰的多层次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体系,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自下而上协同贯通,数字化、系统化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共同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数字化课程体系,通过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建设、数字化课程体系建设,解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断层问题。

(三)培养数字化师资队伍

制定引进、培养等多措并举数字化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完善引进人才政策,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制造等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充实教学团队,优化能力结构。采取教师团队内训、企业师资认证、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方法,提升团队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培植特色学术团队,着力构建多元化教师培养新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数字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化发展、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效果等进行考核、检查、评估,并进行交流。持续加强“双师”素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包括技术技能实训、专业教学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开发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大数据技术等内容,更好地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技术交流,尤其是对一线生产新技术、新手段的更新和学习。团队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云平台、资源库、自媒体、AR、VR、MR 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并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应用和研究能力。

(四)打造数字化教学“新模式”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立体化资源建设,包括配套的数字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校企共建,选取学生难理解、教师难演示,不直观、不生动的知识点和企业核心技能点,开发与建设基于“互联网+手机客户端”,覆盖重难点、关键核心技能操作的视频、动画、仿真、虚拟现实等资源,实现人机交互操作、智能考核评价等功能,打造“互联网+”移动化智慧仿真工厂。

教学实施中要开发和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国家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互联网+教学”“互联网+技能”的教学模式,拓宽数字技术的应用面,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兴趣点,提高参与度,化解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有趣”课堂。利用云课堂测试、评价、头脑风暴、讨论等多种形式,借助校企双导师评价模式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有效”课堂。基于企业真实案例、企业标准化操作视频、企业标准化操作仿真练习等标准化教学资源,实现“有用”课堂。把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实现随时随地反复学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五)开发数字化教材

加大对数字化教材出版的支持力度,同时严把数字化教材质量关。要建立评价及审核机制,充分发挥数字化教材的优势,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便捷化、有效化、可视化、合理化等特点。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双元”教材,并配套开发微课、操作视频、工作页等数字化资源[6]。同时,建立数字化教材共建、共享机制,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六)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

升级改造数字化实习实训基地,设计开发数字化技能实训项目,构建数字化实训环境,营造数字化生产氛围。建设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方向,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对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的要求,实现平台、应用、资源和服务等多方面的一体化,集成网络“教”“学”“资源”的环境,为师生提供教和学的数字化环境。

(七)开放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

学校建设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仅针对在校学生,还应开放共享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全民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全民技能提升。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农民工、复转军人、应届大学生、下岗职工等社会群体技能水平低、不能胜任相关技术技能型岗位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就业困难、低收入群体技能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学校应建立服务全民的数字化线上培训平台与职业教育体系。数字化线上培训平台与职业教育体系应由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牵头,政府主导,联合社区、企业、高校共同完成[7]。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是数字化线上培训平台与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应根据不同培训对象与职业工种,科学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大纲、评价标准、就业推荐方案等。社区与相关单位建立农民工、大学应届毕业生、下岗职工等就业困难和低收入社会群体档案,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就业困难、低收入群体个人实际情况和需求分类建档。由政府部门向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公开信息,通过公开招标等多种渠道实现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的精准培训[8]。通过数字化线上培训平台与职业教育体系,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会人员可以通过线上培训,提升技能,促进高质量就业。

三、具体实施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中完成了辽宁省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示范专业2 个,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0 个,为辽宁地区企业、行业、政府、学校所共享。在具体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专业团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反思和改进。

(一)更新教学理念

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贯穿课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模式。所以师生要不断突破旧模式的束缚,克服师生接受新事物、新方法的思维转换较慢的困难,积极参与数字化的学习和培训,彻底完成数字化课堂的改革。

(二)分析专业与数字化的联系

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是为了培养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专业数字化改造要对接企业新技术岗位、智慧化管理、智能化生产、数据化应用、数字化技能等核心问题,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要进一步深入企业、行业,重点调研新型企业、典型企业的新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重点分析本专业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联系,重构课程体系。

(三)重构学习生态

实施新形式的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全面推动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重构师生关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方位、全时空开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9],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和拓展学习的便捷性需求,打造“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移动课堂,显著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10]。

总之,随着辽宁数字经济不断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迭代更替,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需求不断升级,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快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步伐。职业类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材、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数字化技能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