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锟鹏, 杨海秀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2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起席卷全球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短时间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在“人人手持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新冠肺炎的迅速蔓延在社会上催生了比以往更为密集的负面情绪,社会舆论纷繁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面对这场战“役”大考,如何讲清疫情所引发的时代“变局”,如何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如何汇聚起抗击疫情、共克时艰的磅礴青春力量,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一次重大考验。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2020年度最重大、最鲜活的热点话题。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的知识性教育,要因时而兴、因势利导、乘势而变,借助新媒体平台摸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线下课堂到线上课堂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曾就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课堂与互联网教学的有机融合,以微博、贴吧、知乎、抖音、Bilibili视频网站为代表的即时舆情互动式网络社交平台逐渐成为当代青年思想互动交锋的强势媒介。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人库尔特·卢因在其著作《群体生活的渠道》中认为,信息在社会流动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把关人”,即在信息流通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使其符合群体规范和价值标准的传播者。新媒体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动媒介”改变了以往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信息单向传播方式,消解了“把关人”在信息流动中的特权,把关的权力分化、把关的可能性降低、把关信息的难度加大、把关人的角色弱化。疫情期间谣言四起即是自媒体时代“把关人”机制弱化造成的。自媒体时代信息呈现出“裂变式”的传播过程。“裂变”原指原子核分裂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信息传播的“裂变”特指自媒体时代信息从源节点发出后在层级式圈层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受众呈现出爆炸式、井喷式的指数型增长,误导性的、非理性的舆情信息呈现“裂变式”传播。在自媒体时代,新冠肺炎的迅速蔓延在社会上催生了比以往更为密集的负面情绪,突如其来的疫情引发了公共管理、医疗卫生、物资补给等领域的社会问题,而高校返校复学后的校园管控措施加剧了疫情期间舆情波动的复杂性,极易挑起人民群众的对立情绪,削弱政府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自媒体时代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对症下药,要通过当代大学生最为活跃的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最为关心、最为困惑的问题,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人在哪里,意识形态的工作重点就应该放在哪里。”[3]Bilibili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作为当代青年人广泛聚集的潮流文化社区和弹幕视频平台,凭借善说理、多互动、有深度的优势赢得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青睐。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B站”月平均活跃会员人数已经突破1亿,其用户的平均年龄在21.5岁,90后与00后用户占比81.7%。疫情期间“B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情感诉求。微博作为以短文、图片、短视频为主的即时社交平台,截至2019年12月,25岁以下活跃用户已经超过2.5亿,占活跃总用户数的一半。微博是当代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2020年1月20日—2020年2月20日,微博共产生了154个与疫情相关的热点话题,其中病毒传播途径、疫情数据通报、科研进展、医疗资源的供给、物价涨幅等问题关注度较高。微博热点话题的形成暴露了“交互触发式”的自媒体平台在舆情传播速度、广度、深度方面的惊人潜力,同时也反映出了疫情期间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社会热点与舆论焦点。疫情期间抖音的镜头记录了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党员逆势而行、坚守岗位的最美瞬间,诠释了平凡之中的伟大。抖音作为最接地气的短视频流媒体平台,疫情期间反映了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宏大叙事提供了一个微观的视角。
习近平曾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相结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教育部明确提出疫情期间各高等院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利用新媒体冲破疫情期间物理空间的阻隔,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课堂同质等效是思政课教师在此次疫情中面临的一次大考。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专业课的知识性教学,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回应当代中国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疫情元素更新教学素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捕捉自媒体平台的热点事件,将抗疫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与战役英雄的先进事迹融入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中,利用线上课堂主渠道生动诠释伟大抗疫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近现代历史的梳理中,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元素使史料更鲜活,讲清楚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战胜天花、鼠疫、血吸虫病、非典等各种疫情的真实案例,总结出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经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守正与创新并举,找准知识的切入点,通过武汉“封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一盘棋等素材阐释联系的观点,通过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与统筹经济发展的交错进行,以及抗疫与科学规划的梳理引出对立统一规律,实现疫情时政热点与基本原理的有效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青年学生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正视此次疫情对于我国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考验,要通过古今中外重大疫情事件的比较凸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自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疫情思政的教育要守住课堂主阵地,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思政课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列宁曾经讲过:“教育‘脱离’政治,教育‘不问’政治,都是资产阶级伪善的说法。”[5]一方面,坚持疫情教育的政治性。在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思政课教师要拓宽教育视野,打破边界壁垒,走出思政课的“小课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舆论场域、社会场域、全球化场域的互联互动,把握时机,抓住疫情期间的重大舆情事件旗帜鲜明地表达政治立场,加强政策宣介,增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好疫情阻击这本实践教材,上好这堂全社会的“思政大课”。另一方面,坚持疫情教育的学理性。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从学理层面阐释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思政课的学理性强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通过疫情案例材料梳证、理论演绎和逻辑推理探寻人类社会规律与制度理论真谛。坚持疫情教育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即坚持道义制高点与真理制高点的统一,“统一”并非将政治内容与学理逻辑简单拼接,而是通过严谨的学理逻辑论证政治内容,通过鲜明的政治导向引领学术方向,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求真、达意、入情。
“思政课建设性的内涵是指思政课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培养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6]思政课的建设性要求疫情思政的教育内容应时而变,用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首先要宣传好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疫情防控指示凸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要讲清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集中优势资源支援武汉,疫情期间呈现的高效的动员能力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最后要说明疫情的全球蔓延再次印证了全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是度过这一全球危机的唯一法宝。疫情思政的建设性就是要以此次疫情为例讲好党的宗旨与我国的制度优势。[7]思政课的批判性是指直面对青年学生产生误导的不良社会思潮,引导当代大学生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增强大学生群体应对错误社会思潮的洞察能力和斗争勇气。思政课的批判性不是无鉴别的、情绪化的批判,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对不良社会思潮予以回击,为当代大学生解疑释惑。坚持疫情教育的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既是指“立”与“破”的统一,以立为本,以破促立方能旗帜鲜明地宣扬好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曾经讲过:“先进的理念并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人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8]113列宁更是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论”,强调要通过学校进行意识形态的宣教,唤起普通民众的“政治自觉”。恩格斯同时又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必须把灌输与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相结合。”[8]247“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的要求之一。理论性即理论的彻底性和科学性,疫情期间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纷纷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讲好中国战“疫”故事,推动抗“疫”典范案例进课堂,聚焦抗“疫”斗争中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防疫举措诠释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员力量凸显我国的制度优势,通过宣传抗疫精神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疫情的全球蔓延阐释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思想。疫情教育的实践性即加强互动平台建设、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战“役”思政微课的录制是疫情催生的“云”机遇,高校通过“云端”搭建空中课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虚拟现实技术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VR、AI等技术创新情境教学方式,走进防控“疫”线,为学生营造直观立体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发挥思政课以情激趣、以智育人、以理服人的独特优势。
当下思政课的立德树人任务就是要通过疫情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学生对思政课传递的价值、理论的认同与理解,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疫情思政教育的效果内化。
防控疫情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阻击战,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主力军,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重在“疏”而非“堵”,不能回避时政热点问题。思辨能力是指直击事物本质的思考辨析能力,时代热点问题是思政教育思辨的主要对象,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负能量”的舆论(例如某政府工作人员的失职、疫情防控中的“特权”事件、国家面临的困难等)往往比正能量的宣传更博人眼球。当代青年学生是从小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人,他们所处的信息爆炸时代提升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阈值,面对充满噱头与煽动力的负面网络舆论,思政课“填鸭式”的灌输与说教难以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往往会被他们自动“屏蔽”。思政课教师要保持对问题的“警觉”,主动在课堂上引入疫情防控中的舆论热点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思辨的基本方法,善于提炼矛盾、把握舆情热点中矛盾的对立统一,客观严谨地分析问题,为学生解疑答惑。例如通过中西方面对疫情的不同应对能力来比较中西方医疗卫生体制的优势与不足,以党中央对疫情防控中官僚主义问题的批判与处理来讲清共产党员保持廉洁性与先进性的重要品质,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以强烈的现实关怀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获得感。
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建立在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基础之上,但从本质上来讲,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获得感不应仅仅基于主体需要的“自我感觉”,而是自我评价和社会外界测评的统一体,思政教育的效果彰显也具有长期性、隐匿性的特征,因此,要注重思政教育的效果内化。思政教育的效果内化是指:“接受思政课教育后其思想知识、政治觉悟、道德观念、文化认同所产生的正向性体验、感受和评价。”[9]思政课要从新冠肺炎疫情中提取德育素材,一是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回应大学生群体对于“爱国的理由”的情感诉求,引导学生“明大德”。二是做好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伟大抗疫精神为载体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守公德”。三是倡导知行合一,做好生命教育和人文关怀,通过疫情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的精神品质。思政教育要利用疫情防控的全民阻击战开展对青年学生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规定,积极参加疫情防控的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在自媒体平台主动向“伪科学”亮剑,积极同各种网络谣言作斗争,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的全民战役行动中认知中国、看清世界。
习近平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思政课要守正创新”的重要命题。思政课建设要在守正,贵在创新,立德树人,久久为功。“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守正”是指坚守思政课的本质,即坚持思政课的政治属性、理论属性和价值属性,是对基本方向和教学原则的坚守,是思政课教学的“红线”。思政课教师必须立场信念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遵循思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用足用好、站稳站牢课堂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有守土有责的担当和敢于亮剑的勇气,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讲好疫情防控的“思政大课”,纠正学生对于疫情防控举措认知的思想偏差,坚定全民战役的必胜信心。“创新”是“守正”的活力源泉,“创新”就是指思政课要创新育人模式,积极回应时代变迁,因事而化、因时而变、因事而新,避免思政课对于重大社会舆情的“暂时性失声”,在教学内容上紧跟时代,在教学形式上做出有益探索。思政战“役”微课成功推广了校外课堂、线上课堂、共享课堂、实践课堂,实现了思政课从自适、自觉到自为的功能性生成与整体性建构,健全了思政教育应对复杂环境剧变的保障机理,通过新媒体技术与疫情教学素材的上线使学生获得思想知识的汲取感、政治觉悟的通透感、道德滋养的温润感与文化禀赋的认同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随着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也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教学思路。面对这场战“疫”大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用新时代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实践“活教材”,化危为机、主动建构,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善于在疫情危机中捕捉机遇与汲取力量,通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激活思政课教学案例的话题热度,不断强化思政课的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促使当代大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当代中国道路与世界形势,进一步唤起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