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一 鑫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审计工作,提出要深化审计制度改革,创新内部审计理念。同时,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文件,要求构建多元办学格局,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内部审计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如何打破高职院校固有的陈旧理念,改革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制,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明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和职能定位,提出高校要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制度,并且依照审计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实务指南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工作标准,着眼于问题解决,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
1.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1947年首次提出内部审计的定义,经过半个世纪的七次调整更新后,于2001年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1]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现代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管理等。
2.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新《规定》指出:“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2]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主要依靠审计机构或者委托代理对学校内部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全过程进行评价和改善。
3.内部审计机制建设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贯彻落实教育部对于内部审计机制建设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水平,建立新时代内部审计的长效机制,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人员和机构设置、经费和监督保障、信息化审计方式、审计质量评价和结果运用等管理机制,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有利于增强内部审计监督合力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免疫系统”,具有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实行独立、客观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在监督管理、风险防控、优化资源等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定位已经从以往简单的事后查错补漏,转变为以机制建设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质量控制为宗旨。高职院校要牢牢把准新时代审计工作的前进方向,不断增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关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防未病、治已病”的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统筹整合行业内的内部审计力量,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的内部审计监督,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内部审计监督合力。
2.有利于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监督、评价和建议帮助学校完善治理体系,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由此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高职院校率先从转变领导决策层的思维观念入手,探索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的实施路径,而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作为领导的“参谋助手”和单位的“保健医生”,在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提高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能等方面发挥“桥梁作用”。
3.有利于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建设对于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内部审计机制改革:一是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创新内部审计长效工作体系,形成内部审计发展新引擎;二是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形成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三是强化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不断拓展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通过改革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机制,高职院校能够完成内部审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助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对照新《规定》对内部审计机制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在内部审计独立性机构设置、专业人员配备、信息化平台使用和审计整改结果运用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在对江苏省90所高职院校内部审计机制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高职院校在内部审计机制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这与国家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密不可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大多由党委副书记、校长分管,也有少数由党委书记、纪委书记或者副校长分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均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90所江苏高职院校中,有接近半数的学校独立设置审计处,与纪委办、监察处、财务处、质控处合署的不到20%,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说明高职院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还有所欠缺。
中央成立审计委员会,这是国家审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调研数据显示,江苏高职院校成立审计委员会的不足10所,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只有20多所。在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方面也存在严重不足,比如专职人员数量普遍在3人(含)以下,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具有高级职称或专业技术的人数也不到一半,内部审计部门独立设置科室不多,这些都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主要通过内设机构或者委托第三方审计公司对学校经济活动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报告,而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建立对委托单位的监管机制,致使内部审计存在风险防控的死角和盲区。审计单位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往往会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会由于无法查找根源而被忽视或者不写入审计报告。此外,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学校内设机构,与其他行政部门平级,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跨部门协同运行的工作机制,也是导致审计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数据时代对内部审计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实施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主要包括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基建工程等项目,江苏90所高职院校中,15所高职院校审计部门还承担学校合同管理的职能,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创新信息化审计方法不多,审计业务与数字化融合不够,教育厅推广的内部审计数据平台使用率较低,有些院校仍在使用自己开发的审计软件。
审计整改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环节,也是审计效果的最终体现,有些高职院校对审计整改作为监督“最后一公里”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审计过程轻结果运用的现象,导致学校在管理机制方面存在风险隐患。高职院校在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一般为“先离后审”模式,因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大多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介入审计,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审计的效力,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免的参考依据也不充分[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完善内部控制、防范资金风险、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积极构建“1+3+N”的内部审计长效工作机制,才能形成“一个坚持,三个注重和多项措施并举”的工作模式。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中存在的政治敏锐性不高、领导重视不够的现实状况,高职院校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做到“一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首先,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把讲政治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把落实中央政策贯穿到审计工作全方位。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和定位,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内部审计部门依法审计、依法查处问题、依法公告审计结果,不受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干涉。此外,还要健全内部审计领导机制,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情况,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确审计委员会工作职责,审议内部审计中长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报告,研究审计监督重大政策和改革方案[4]。
审计质量可以说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直接影响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将审计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的必要内容,并选拔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担任审计组长。其次,要开展对年轻审计干部“一对一”帮带、答疑解惑和传授审计方法的活动,不断提升审计干部独立解决审计难点和疑点的能力,另外要给内部审计人员创造机会,通过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项目化审计,不断提升能力素质,淬炼过硬本领。最后,还要有计划地选派内部审计干部到上级审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和办学条件的多元化,其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加大,注重查错补漏的事后审计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注重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做好风险防控,发挥审计在学校重大财经活动中的参谋作用;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内部审计工作标准,优化审计队伍结构,提升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人员要以“重要窗口”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的身份,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完善“纪监巡审”联动机制,在实施审计项目时要与纪检监察和巡视巡察机关做到审前有告知,审中有交流,审后有反馈,做到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整改问责共同落实,对于审计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早掌握、早介入、早处置,形成监督合力。
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成效、规范化程度和审计职能发挥水平的具体表现,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审计结果,同时也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和评价。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推进全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技强审”的现代审计理念,运用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内部审计工作实时监督平台,大力推行大数据审计;要注重以提升监督效能为目标导向,建立复合型权威性审计机制,优化审计业务组织方式,促进审计业务和审计组织方式的“双统筹”;要进一步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探索实行嵌入式、融合式、“1+N”等组织方式,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加强审计履职监督管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5]。
审计整改作为内部审计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审计监督闭环的关键环节,对审计工作的成果运用和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审计整改不到位,就会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内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可以确保审计工作实效,确保审计质量不断提升,确保学校健康稳定发展。高职院校要发挥内部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探索推行审计整改约谈、审计整改跟踪、审计整改问责等制度,构建内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内部审计部门要开展整改事项“回头看”,加大审计公开力度,倒逼审计整改落实,切实督促有关部门担起督促整改和完善机制的“双重”责任;要建立审计整改工作台账,列出“问题清单”“整改清单”“销号清单”的三清单,推进审计整改工作闭环管理;要建立审计服务外包工作机制,加强外包审计机构的监管,强化审计整改结果运用,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提拔的重要指标。
国家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要率先进行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改革,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只有注重学校经济风险防控和监督效能的发挥,优化审计工作程序和组织方式,加强审计业务能力培训,采取多项措施并举的方式,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才能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