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娜,张坤颖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25)
情绪具有两个属性,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情绪教养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还关系到其今后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幼儿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在家庭音乐教育环境中对幼儿所实施的以音乐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1]。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早期家庭音乐教育对幼儿音乐兴趣及音乐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幼儿在早期接受到的音乐教育会影响到个体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家长还不清楚为什么在家庭中要进行音乐教育,如何进行正确而有效的音乐教育,在理论指导方面有所缺乏。家长们普遍认为,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或者一些早教机构应该做的事情,在家庭中不必进行,或者是带有功利性地让幼儿接受音乐教育,为了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够有一技之长或是谋生手段而让孩子学习音乐,从而过于倾向于实用主义。由此可见,让家长明白幼儿接受家庭音乐教育的发展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宫廷作曲师,他还经常和朋友们在家庭中举办家庭音乐会。父亲的事业为莫扎特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浸润环境和条件,这是莫扎特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2]。巴赫也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早期音乐启蒙教育,他为儿子们编写适合他们练习的音乐教材并且亲自教他们演奏,他意识到环境是幼儿感知和学习音乐的重要条件,他重视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注重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巴赫的孩子们在音乐上也取得了不小的建树[3]。
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情绪学习模型提出情绪教养的内容包括:个体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合理决策、交往技巧[4]。本文将幼儿情绪教养定义为:家长及学校教育者根据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帮助幼儿形成关于情绪的自我意识,并学会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采用适当的策略调节情绪,从而增强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每一项能力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项能力将永远错过最佳发展的时机。很多研究表明,儿童从2 岁起,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3 岁是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一个关键期,4 岁幼儿已基本上获得了该能力[5]。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幼儿的情绪教养,就必须从幼儿阶段抓起,抓住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情商的重要作用,情绪管理能力是情商的重要体现,情商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情绪。因此,帮助幼儿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至关重要的。幼儿的情绪是不断发展着的,容易转移、冲动,积极的情绪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情商,首先应该提升幼儿的情绪教养。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幼儿情绪教养的重要方面。作为社会中的人,人际交往能力在个体的生活中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幼儿会在同伴关系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会吸引同伴的关注,受到老师和同伴的喜欢,对其社会性发展有积极作用。
音乐是人类对自己生活现实的主观反映,体现了人在生活现实中的价值追求。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可以理解为人的教育、品德始于诗、礼,完成于乐;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最好见证。在家庭中实施音乐教育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品德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网络课程开发较为成熟,为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也为幼儿音乐教育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及实践模式,且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这些可以帮助父母来获取优质的、成体系的幼儿音乐教育课程资源,不断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更先进、更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从而更好地在家庭中实施音乐教育。
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育也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作为父母应该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从现实条件入手,在生活中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爱孩子,把孩子当作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来看待,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做到针对性、差异性的教育,这是在人数众多的幼儿园中很难保证实施的。
1.父母的示范效应。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6],父母自身要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情绪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情绪。
2.播放欢快的音乐感染情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选取一些欢快的音乐,带幼儿倾听和感受,利用乐曲明快的节奏,引导孩子由慢到快地跟着节奏打拍子,让孩子感受到乐曲节奏的欢快以及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基调,从而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产生积极情绪。
1.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形式,提升幼儿的情绪教养。奥尔夫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原本性”,即关注生活,回归自然,孩子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将音乐与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通过视、听、触、嗅来调动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让幼儿主动参与其中的,而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或聆听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幼儿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与音乐进行交流,体验丰富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美好感受[7],这样的形式也有助于幼儿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2.欣赏交响乐,调节幼儿情绪。交响乐所采用的配器较为丰富,可以展现出十分震撼的效果,能够感染并诱发人们的情绪感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交响乐,如《动物狂欢节》等。同时,父母还可以提前给幼儿普及一些交响乐的相关知识,让幼儿对交响乐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起对这一音乐形式的情感体验,起到调节幼儿情绪的作用。
3.欣赏儿童音乐剧,促进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儿童音乐剧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的话剧,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黎锦晖的作品,充满了盎然的童趣,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走进剧中的角色,模仿典型人物的表演,体验剧中的人物情感表达,从而在音乐剧的欣赏、模仿、体验中实现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1.将故事与音乐相结合,引发共情。孩子是喜欢听故事的,父母可以根据音乐的情感创编故事,这不但有利于幼儿对乐曲的理解和分析,还可以增强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共情,有助于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情绪教养。
2.将游戏与音乐相结合,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父母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用亲子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寻找快乐、感受快乐,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