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人文课程贯通教学探讨

2022-03-18 03:00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文思政课程

赵 越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2020 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教高〔2020〕3 号),围绕课程思政建设作了周密部署和细致安排[1],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课程思政就是注重思政之魂的统领,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中,促进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2-4]。而人文课程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对社会的广泛认知中,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具备课程思政的基础,因此,人文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而将数门人文课程融会,使之相互借力,共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也是一个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人文课程具备课程思政的基础

(一)人文课程具备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人文课程植根于社会的土壤,涵盖了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政课程育人育德准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人文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建设有深厚的基础。

(二)人文课程的内涵更强调价值观的培育,契合思政课教育理念

人文课程注重个人情感体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因而特别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建构,所以更易与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衔接。

(三)人文课程需要思政课程的引领,二者相辅相成

人文课程所教授的传统文化、艺术等内容,有古今之分、有雅俗之别,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需要被时代摒弃,这些都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因此,在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人文课程要遵循正确导向进行设计与教学,而同时,人文课程也是思政教学的延展,可以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导引。

二、人文课程实现课程思政贯通式设计

既然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密切相关,人文课程便具有了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条件。笔者所在院校(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有中国传统文化选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人文素质教育、企业文化、中国文学作品赏析、现代礼仪等,基本涵盖了社会交往与职场适应能力培养、人文通识教育、艺术素养培育等诸多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文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笔者基于教授多门人文课程的教学经验,采用了贯通式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可以总括为以“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爱家乡、爱国家”为经,以各门人文课程教学为纬,构织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网络,让人文课程更好地实践课程思政构想。

(一)人文课程思政的贯通式网络

1.爱自己——塑造良好个性和情操

爱自己即珍惜生命,善待青春。其旨在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学生经历数年艰苦学习,刚进入大学,普遍都有不适应的感觉,离开家乡、教师管束,预想与现实的差异等等往往让学生迷茫[5]。所以,此时急需正确的引导。此方面对应的人文课程有现代礼仪、人文素质教育、企业文化、艺术类的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和书法鉴赏等。例如现代礼仪的个人礼仪篇章中,强调个人形象的塑造和个人举止风采的体现,引导学生不仅要注重表里如一,更要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而人文素质教育课加强了自我性格的磨炼,而企业文化课则建构了学生职场的未来图景,引导学生在求学期间夯实基础。艺术类课程,帮助学生建构更为丰富的业余生活,让学生热爱生活,精神丰盈,思想深刻。

2.爱家人——担负家庭责任感

一个不珍爱自己的人,更不会爱家爱国。当学生对自我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提升自己的愿望,我们适时引导他们热爱家人,关爱家庭。对应课程为现代礼仪、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礼仪课中的家庭礼仪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庭教养,对学生的要求是在生活中的细节中体现出孝顺父母,关爱家人。而中国传统文化课中《弟子规》 《颜氏家训》等名篇,传承了儒家的家训家教,我们择其顺应时代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习,从而让学生有家庭责任感,有关爱家庭成员的意识。

3.爱他人——推己及人,弘扬善意

爱他人,是强调学生要有与他人及社会的正常且正确的交往,并能够尊重善待他人。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珍爱自己,才能达及家人及他人,并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的正确位置,为未来的职场打拼做好准备。此项内容对应课程为现代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企业文化等。现代礼仪课中的社交礼仪篇章,教授学生在社交场合如何以尊重对方为原则,进行握手、介绍、递交名片等社交活动,从生活的细节出发,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善意。公务礼仪篇章则从接待他人、与人交流等方面,突出和他人相处的原则。企业文化课中的行为文化,强调了在企业中与上级、同事如何和谐相处。

4.爱家乡——培养对家乡的深情与热忱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已经十分普遍,而大学生追求更好的薪资、社会服务以及未来发展,也成为人口流动大军中的一分子[6-8]。追求梦想值得肯定,但很多人却贬低家乡,所以,急需扭转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他乡月更圆”的观念,帮助学生产生爱乡之心。该部分对应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中国山水文化、中国饮食文化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风物,培养学生对所居城市或乡村的亲切感,树立服务家乡的信心。如在课程实践环节中,让学生讲述家乡历史风物、发展轨迹,以及现有的城市发展规划等,由知识传授开始,抓小放大,着眼家乡的一村、一寨、一岭。通过日常饮食和习俗,构建学生头脑中家园的风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5.爱国家——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从爱己爱家爱人到爱国,这是渐进的过程,而爱国也是我们培养的最终目标。家国情怀的最高端便是对国家的热爱,是整个“经线”最高级的阶段。对应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从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建筑文化中体味中国古建筑之美,从陶瓷文化中领略千年瓷路的辉煌,从书法、美术、音乐的鉴赏中体悟民族的精魂,以此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二)实践人文课程思政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理论讲授是传统的授课方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更为系统全面,但实践环节的加入也必不可少。实践往往以角色扮演、企业文化宣讲、模拟职场等形式进行,尤其是在不同课程中以交叉的模式呈现,以便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例如,在现代礼仪课程中,学生学习了社交礼仪,恰当得体地运用握手、介绍等方式待人接物,而在企业文化课程中便可以利用前者的知识,在模拟招聘环节中加以实践。在企业文化课中学习到的文化宣讲能力,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的介绍家乡风物环节中继续展现。再如,在策划企业文化一节时可以传授广告学知识,利用中国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的知识,而模拟企业年会时也可以穿插艺术鉴赏类常识。如此,在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就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到爱家乡和国家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从细节见素养,从举止见精神。

三、人文课程贯通式教学依托条件

实现人文课程思政的贯通教学,离不开学生、教师的合力,但也往往受到学生特点、院校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教师要学会应变,在限制中合理教育,发挥优势,规避弱势,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素质提升。

(一)学生的见识和视野需要提高

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经常需要学生参与,学生的言谈举止、社会阅历、知识见闻也往往决定了实践的成功与否。有过亲自实践经历往往强过资料的搜索和学习。学生的博学强记也需要在课程中不断历练,在社会锤炼中不断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县城和农村的生源比重较大,限于初高中教育资源分配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他们求学期间游学阅历不丰,以及家庭人文教育与书籍的缺乏,易造成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见识和视野不广,人文底蕴不够丰厚。在具体人文课程实践中便容易表现出学生的人文知识不够广博,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面对具体问题思维不开阔等情况。比如在企业文化或地域文化的授课环节中,学生限于见闻不多,往往过于依赖资料的搜索,使实践过于刻板,流于纸面,无法有真情实感的表露。

二是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现场掌控能力较弱,发表自己看法的胆量勇气也不够。除少部分同学表现尚佳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表现拘谨,在实践中与同学老师的目光交流不够,表现出了紧张感与局促感。这与初高中时期过于强调分数、实践历练不够有关。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流于形式,尤其是县城乡村学校在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只能唯分数论,所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视野广度皆有不足。

对以上情况,教师在开展贯通式人文教学活动时,结合学生特点,教学环节要亲近学生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要注重视野的扩展与素质的提升,适当加强深度和广度。比如在对家乡风物的介绍中,可以采取由小见大的方式。因同学们对家乡村镇的体悟更深,可以将视角缩小,让他们谈自己对所居环境一草、一木、一村、一镇的认识,由亲情延伸,扩大到更深更广的家乡发展层面,以增加学生对话题的亲近度。

(二)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重视

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中,更要侧重对学生的自尊心的保护,保持对学生的足够尊重。据调查,刚上大学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还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9]。他们初到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及不同家庭层次的其他同学,对自身会有重新的审视,有一部分同学因家庭困难或见识不广,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10]。而人文课程的理论授课部分是共通性的探讨,而实践部分往往是个性的表达,可能更会让学生在群体中流露出家庭成长环境、是否单亲家庭、家庭收入程度等隐私问题。所以,在此环节设计中,更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的保护。比如宣讲旅游文化时,是否远足旅行往往与学生的家境有关,所以可以设计学生能够回答得出的家乡名胜或免费景区,以便学生有话题可答。

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加强。学生往往认为专业课是未来就业的主打课程,一般较为重视,但是对于人文课程学生往往有着凑学分思想,尤其多数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皆为考查课,学生也容易轻视,致使课堂态度不够端正,准备不够充分,影响教学效果。针对此种情况需要教师因势利导,从学生兴趣出发,将学生的关注点吸引到课程中来。

(三)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要求高[11]

首先,教师要对思政课有充分的认识,增强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教师需要认识到人文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密切相关性,要紧密联系当前实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多与其他思政课教师交流。其次,教师还要有课程思政的能力。从理论课程讲授到实践环节设计,从课件制作到多媒体设备运用,都需要教师充分掌握甚至灵活运用。比如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建筑部分知识时,需要借助孔明锁这种古代益智玩具讲授建筑构造,同时让学生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意蕴,提升民族自信心,那么这也就需要教师在课程中对孔明锁有了解以及具备灵活使用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以加强继续教育。

(四)教师的通力合作尤为重要

教师不能依靠个人力量完成所有课程的教学,所以教师们的通力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增强教师之间的黏合力,加强交流,共同思考,这是形成合力的条件。可以利用教研会议以及备课小组的方式,对所需要设计的环节多加研磨。二是需要所有授课教师对自己的课程不断探讨,加深理解,对他人的课程也能保持足够熟悉的程度。

(五)学校的资源支持

首先,人文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需要更开阔的教室空间,以便开展角色扮演、文化宣讲、模拟招聘等实践活动。其次,“教学一体机”等能够随时展现学生成果的媒体设备也很重要,所以需要一定的教学硬件支持。再次,拓展人文教学还需要慕课等资源的支持。慕课资源与授课内容要做好协调。慕课能让学生得到名校名师的教授,但是无法互动也是一个硬伤,而校内课程的良好互动可以弥补这个缺憾。所以,课内理论教授、实践环节与课外慕课要有适合的比例,以便相互配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贯通式人文课程教学打破了单一课程的限制,使学生在更为系统的层面上提升人文素养,理论与见闻会更为丰厚。而教师也可以借此丰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人文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