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娟
(杭州市东城第四幼儿园,浙江 杭州 310029)
文学语言建构是儿童在早期语言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情景认知、语言思维、情感体验和意义发现性经验,它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情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丰富幼儿的语言,不断催化其思维能力、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对文艺作品及自我思想情感的审美表达能力,实现幼儿五育融合式的整体发展目标。作为文学作品的传递者,教师对幼儿文学经验的开启和引导能直接影响幼儿的语言感知及能力发展水平。因而,教师需要关注并定向启导幼儿的语言认知、语言体验和语言建构环节,以便在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精准启发及有效引导幼儿,切实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快速发展。幼儿文学语言教学需要聚焦作品的核心特点,引导幼儿的新颖发现,激发他们的有意想象和再现性体验,以此提高幼儿的创造性语言建构及表达能力。
在大班开展文学创编活动“汤姆猫和杰瑞鼠的夸张故事”的过程中,笔者通过提示汤姆猫和杰瑞鼠的夸张表情与动作,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情模仿来真切体验与理解画面中表情及动作的深层含义,进而让学生抓住夸张的元素大胆编造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借此有效提高他们对文学语言的感知、体验和表达能力。
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层层递进并相互作用。教师定向引导幼儿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和讲一讲”的过程中发现表情、动作等夸张元素,继而体验夸张情景的乐趣,进而通过大胆活泼的想象选择最贴切的语句来编造故事情节。
在“看一看、找一找”环节,教师紧扣“夸张”元素来组织与设计活动:出示4 幅图片,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进行自主观察和相互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情模仿及移情想象来真切体验与理解画面中夸张表情、动作及言语的深层含义,初步掌握图片中的夸张元素特征,借此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提高他们体验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视觉美和语言美能力,影响他们现有的能力水平与最近发展区。
在“说一说”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模仿经验与换位思考的体会,大致讲一讲图片中的夸张表情与动作的特点,通过做一做、说一说来促进学生的语言词汇建构能力及语言认知、语言体验能力的发展。
在“讲一讲”环节,教师设计“小小故事大王”的情境,简要讲授文学修辞的作用、类型和方法,鼓励幼儿选择最贴切的夸张语言来讲述自己心目中的“汤姆猫和杰瑞鼠”故事——创编有趣的故事,借此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再造性想象力和文学语言表达的建构能力,以此加深他们对夸张手法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同时还深化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体验,切实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能力、语词建构的半具象—半抽象加工能力。
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直观感知经验非常重要,它实质上是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核心特点进行动作、表情和言语层面的具身模仿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基于幼儿的具身模仿式学习特点,紧扣“夸张”元素,据此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
笔者通过呈现《猫和老鼠》中代表性的夸张图片、动作夸张视频片段,引导幼儿不但想象“猫”和“老鼠”当前的情绪感受,还想象它们随后的情绪反应,借此诱发他们的移情想象活动、促使他们建构相关的移情经验,为幼儿深刻理解、体验作品的审美价值及而后编故事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奠定动力基础。
幼儿教学需要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提供高质量的提问和反馈,促进幼儿高阶思维发展;建构良好教学环境,支持幼儿创造性表现[1]。一项高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提问,适宜的设问与追问能有效激活幼儿的语言思维、切实促进幼儿建构文学语言和生成文学意象的高阶能力。为幼儿提供适宜的问题“支架”,需要教师事先形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和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
1.运用启发式追问激活幼儿的对象性思维。比如在教学片断中教师提问:“当汤姆猫要抓杰瑞鼠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幼儿回答“杰瑞鼠跑得比飞机还快”,紧接着教师又追问“杰瑞鼠是一只怎么样的老鼠?”通过启发式的追问,教师不仅帮助幼儿清除了困惑与障碍,还给予了幼儿思维的暗示,开拓了幼儿的思路,逐步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2.运用进式追问激活幼儿的联想性思维。教师在提出一个较难问题之前,先要呈现一些简单的问题作为铺垫,层次递进。比如说在感受表情的夸张元素时,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夸张的地方?”在幼儿回答“眼睛瞪得大、嘴巴张得大”后,教师又追问:“谁能说说汤姆猫的眼睛瞪得比什么还大?”通过递进式的追问,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联想性思维能力。
3.运用因果式追问激发幼儿的本体性思维及换位思考能力。教师多次追问:“汤姆猫为什么有这样的表情呢?杰瑞鼠的气球为什么会飞那么高?为什么汤姆猫的脖子会伸的那么长?”通过一系列因果式的追问,教师助推幼儿梳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指明了方向,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启迪了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包括客体思维和本体思维能力。
本着基于核心经验,倡导创新精神的理念,笔者巧设互动情境,激励幼儿乐学、有效充实与完善他们的情景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切实促进幼儿的社会交流与相互学习能力。
笔者设计了以动作想象为载体的师幼互动的两个情境:一是“原来遇到危险的时候,杰瑞鼠可以跑那么快,请你们也来学学它飞速跑动的样子吧”。借此使幼儿借助动作想象深刻体验文学语言情境。二是在夸张语言的尝试表达环节,笔者设计了“小小故事大王”的情境,引导幼儿有意使用夸张手法编故事,通过天马行空的联想、幻想和想象,自然而然地表达了“杰瑞鼠飞得比大树、房子、云朵、太阳还要高……”“汤姆猫的脖子拉得比电线还长、比弯弯曲曲的水管还长、比长颈鹿的脖子还长、比绕地球一圈还长……”等异常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
上述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幼儿充实与完善情景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基于幼儿的兴趣,搜集与组织幼儿最感兴趣的有关的材料,以此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譬如,笔者采用的动画片《猫与老鼠》即是幼儿普遍喜欢的教学材料,作品的灵感都基于幼儿的兴趣。
3~4 岁的儿童对语言习得的认知水平较低,5 岁开始发展,6 岁有显著提高;3~6 岁儿童对语言习得的环境因素的认知水平较低[2]。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熟练地运用口头语言来表达夸张的语句,但是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绘画、想象、音乐等多元灵动的符号手段来帮助孩子们理解与表达,加深幼儿对于“夸张”语句的理解。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把感知理解转化为主动表达学习的状态帮助幼儿用夸张的语言描述。因而,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将抽象难懂的修辞手法知识具体化、具身化、形象化,指导幼儿以身体语言融通艺术语言,以便使之有效学习和掌握文学语言,最终达到积极表达运用的目的。
教师应当鼓励幼儿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在游戏、学习、思维、说话、讲述等日常生活情境中有意识地运用夸张手法,引导幼儿借此充实自己的语库,进行自由的创造性表达,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讲述身边的人与事,使之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东西”——那种理解、概括、体验和表达他人及作品价值,以及理解、概括、体验和表达自我价值的双元认知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3]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学习及表达活动不仅是一种教学内容,而且应当成为儿童终生的认知习惯。具有夸张修辞特征的文学作品是幼儿最感兴趣和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教学材料,并能深深滋润幼儿的心田,引发五育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