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丽
(永泰县第三实验幼儿园,福建 福州 350700)
二十四节气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以其独特的行为方式传承节气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在传统文化中养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1]有鉴于此,2016 年11 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这是将二十四节气引入幼儿教育的重要依据。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开展相应的幼儿食育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逐步感受各个节气的背景、文化内涵和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从小培养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既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又在培养幼儿健康体魄和智力的同时促进了“食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我国,“食育”一词到近十几年才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提出,认为食育是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3]3-6 岁的幼儿处在“人生的出苗分蘖期”,在这一阶段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养成正确的饮食行为,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4]幼儿园不仅要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而且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是食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笔者认为,幼儿食育活动是指在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结合食物的营养价值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逐渐提高幼儿对食物的正确认知,形成健康的饮食理念,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现有的幼儿教育中,大多数幼儿园都只关注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活动,而对幼儿食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家长过分地溺爱与娇惯,许多幼儿不喝开水只喝碳酸饮料和果汁,家长也听之任之。幼儿园里挑食、偏食、肥胖或者体重低下的特殊幼儿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在饮食方面需要较长的调整和适应期,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正常发育,重视开展食育活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意义。食育活动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涵盖幼儿动作技能、认知和情感三个层面的培养。
动作技能指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烹饪、种植、采购等行为。由教师引导幼儿动手参与美食制作过程,逐步了解食物的特征和多样性;通过简单的饮食制作活动和种植活动,不仅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简单的技能,也让幼儿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幼儿惜食的优良品质。
认知方面即识别食物的名称、颜色、功效。食物的色彩是多样的,并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利用生活中幼儿熟悉的、丰富的资源帮助幼儿了解常见食物的营养,培养其均衡饮食的良好用餐习惯。如“餐前洗手,餐后漱口”,提醒幼儿专注进餐,不要边吃边说、边走边吃,品尝食物要细嚼慢咽等。
情感方面即对幼儿进行食育文化的熏陶。当今许多传统的健康饮食习惯在洋快餐的冲击下被冷落,食文化渐渐在烹调方法、用餐方式、餐桌、餐具等方面逐步西化,重拾传统食文化自信迫在眉睫。[2]通过科学的食育活动,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增强自信心。
教育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为确保食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幼儿园需打破墨守成规的观念,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充分认识创设食育环境的重要性。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结合地域特征,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入手,创设有趣生动和谐的食育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让幼儿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还可以达到浸润式教育效果,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二十四节气中涉及诸多传统文化和饮食资源,可供幼儿教育开发与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挖掘其中的优秀文化素养,提取不同节气中包含的食育价值,然后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进而构建切实可行的食育课程,增强食育课程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我国自然物种丰富,耕种历史久远,各地居民在生活和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巧妙地与二十四节气变化结合,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了符合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教师在开展食育活动的时候,根据各地的节气特点和文化传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生活化教育的实效。
根据3-6 岁幼儿的年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在幼儿园的大厅、主题墙、楼道、走廊等地为幼儿创设二十四节气“食物”环境,通过教师、幼儿以及家长共同收集展品的活动,让幼儿认识食物的多样性,同时欣赏与感受相应节气“食物”展品的艺术美。为了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与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教师运用各种自然材料,发挥创意,制作了节气标识悬挂在每个班级入口的醒目位置[5]。又如在营造进餐环境中,幼儿园选用瓷碗、瓷瓢羹、竹筷子等作为餐具,从中班开始要求幼儿学习使用竹筷子,并了解筷子的由来和制作工艺。每天进餐前由值日生摆放相应节气的桌面装饰,伴随着节气音乐旋律,幼儿在自然温馨的环境中感受进餐文化,体验进餐的仪式感;每个班级都创设“今天你光盘了吗?”类似的评比栏、墙饰来鼓励幼儿愉快地接受各种食物,杜绝浪费,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5]
常言道:“一年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节气与四季自然规律息息相关,节气又与饮食养生有着密切关系。在幼儿教育中顺应节气变化开展食育课程是“顺应自然”教育理念的。据此,依托二十四节气开展食育活动,要从幼儿生活入手,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经验,贯穿到课程架构中,让幼儿认识我国各地区节气饮食传统的一致和差异性。
1.多渠道增强节气食育课程的信息量
在各个节气来临之前,教师可以依托家园联系栏、幼儿园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为家长推送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章,让他们关注节气文化,了解节气中的饮食养生。在课程活动体系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介绍二十四节气,引导幼儿观看图片、视频,欣赏诗歌等;在食育活动中教师积极与幼儿分享交流,组织幼儿讨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之后教师再为幼儿补充家乡习俗,制定适合地域习俗的节气食育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比如,在笔者的家乡就有谷雨后采摘青梅;秋分后摘柿子、做柿饼;冬至吃汤圆、米饺等。
2.多样化开展幼儿种植活动
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开展种植活动,如在每个班级的自然角种植不同节气适合土培和沙培的植物;也可以在班级的某个角落进行水培种植;还可以利用天台等空地为幼儿开辟一块种植园地,根据相应的节气种植玉米、南瓜、丝瓜、百香果等农作物,并开设相关种植课程。幼儿自己动手种植瓜果蔬菜并浇水、除草、除虫,教师积极引导幼儿认真观察、记录好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让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各种蔬菜水果的生长过程中,了解蔬菜和水果的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从中感受种植的乐趣;另一方面还能让借助农耕文化熏陶幼儿,珍惜食物,常怀对食物的感恩之心。
3.多形式开展食育实践活动
食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展应围绕幼儿对“食”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三个方面,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饮食认识,情感上喜爱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食物,并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6]立足园本、因地制宜,在相应的节气开展食育主题活动。[7]比如立冬时节开展的主题活动《我爱火锅》。天气渐冷,幼儿自发提出想举办火锅派对,通过调查、讨论与了解火锅的由来、食材等,积极筹划、准备火锅派对。有的幼儿负责布置派对的热闹场景;有的幼儿去种植园地摘菜;有的帮忙送菜、洗菜、切菜;食堂工作人员为幼儿购买他们所需的其他食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火锅派对中幼儿能做到文明用餐、荤素搭配、健康饮食、杜绝浪费。《我爱火锅》主题延伸到其他区域活动中,如美工区的剪贴画“我的火锅”、语言区看图讲述“好吃的火锅”、表演区“变脸”等。
幼儿园还可以构建生活坊,开设“亲子美食”课程,幼儿、教师、家长一起根据二十四节气食俗商讨制定班级美食食谱,开展“亲子美食”制作活动,让幼儿了解不同食材的特征和营养价值,合理搭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此外还可以利用亲子绘本阅读活动,让家长与幼儿一道认识各个节气及其特点,了解不同节气与美食之间的关系,真正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在节气的世界中尽情遨游,真正体现幼儿食育的价值。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毋庸置疑,人与动植物、自然息息相关,教师组织幼儿到户外活动、参观考察,如每年春分与秋分时节组织幼儿外出春、秋游;在班级的自然角种植和饲养小动物,让幼儿动植物的特性,了解其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基于二十四节气开展食育活动,既帮助幼儿感知节气自然现象、感知社会风俗习惯,又引导其了解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和尊重自然。
以“谷雨”为例,幼儿园让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大胆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笔者的家乡永泰县,不仅风景秀丽,还是知名的李果之乡,每年谷雨过后各村将陆续进入青梅采摘期。亲子采摘后幼儿园的生活坊又开始忙碌起来,师幼与家长们洗、晒、腌制新鲜的青梅,幼儿通过劳动,观察、讨论并寻求各种方法解决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如青梅为什么会出现黑点、发霉?酿制的梅子酒、梅子露为何没有变化等。幼儿信心满满,积极探究,动手实践,在家长的帮助下各种青梅制品陆续完成,成果丰硕,每年幼儿园还会邀请家长来园参加自制的永泰传统美食品鉴大会。在食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劳动、观察、记录、分享与交流,了解食物的营业价值,不偏食、挑食,敬畏自然、珍爱生命;教师结合地域特征、民俗特色,引导幼儿主动走近自然,不仅激发了幼儿对时节自然现象的兴趣,还激发其探索自然的欲望,同时潜移默化地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传承弘扬食文化。
古人所制定的二十四节气不仅充满了智慧、灵性,而且富有诗意。每一个节气都蕴含了古老的文明和饮食文化,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通过全面谋划,整体设计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贯穿于幼儿食育活动的始终,增强食育与节气对应性,提升食育课程教育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丰富有趣且极富内涵的活动中认识和掌握传统饮食文化,养成良好的饮食文化习惯,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