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 以赛促改
——提升教师能力促进“三教”改革

2022-05-07 23:59:16林文清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比赛数学

林文清

(福建经济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与普通高中比例大体相当。文件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是一个整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1]。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正在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干”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时代。国家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重点落实“三教”改革攻坚行动、提倡三全育人,全方位展开课程思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国家的宏观角度上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

要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促进“三教”改革,教师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通过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案例,阐述教师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实施课程思政,带动教材教法的改进完善,践行“三教”改革。

一、提升教师能力 落实“三教”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

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信息化2.0 建设行动,新时代下教材由教科书向教学资源转变,是多向的开放性的,教学平台的使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使得课堂从有限时空向无限时空转化。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能快速促进教师成长与时俱进,践行“三教”改革。

(一)文件解读

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要求切实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文件出发,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建、以赛促改,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号召,落实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充分应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在比赛中探索适合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引领示范教学,可借鉴、可实施、可推广[3]。

教学设计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到专业特性四个方面对学生展开学情分析,依据课前线上学习数据反馈,预判教学难点并调整教学策略;关注教学全过程信息考核,评价设计合理全面,可凭可测。参赛内容分析、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体现课标、职教特色、人才培养需求、信息化与课程思政;注重因材施教,紧贴学考要求。教学设计依据平台数据分析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到整体目标对照比赛文件要求说明学习效果,展开教学反思。

(二)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设计要素分析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旨在通过比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要结合课程标准,基于实际教学的要求,服务反馈于教学,贴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体现职教特色,提高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1.中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参赛的教学设计内容要依据《中职数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展开。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中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

中职数学包含“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建模”六大核心素养。直观想象、数学抽象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素养,体现在知识教学中;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发展学生数学方法素养,体现在解题教学中;逻辑推理、数据分析发展学生数学工具素养,体现在问题解决教学中。中职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弱化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要求,强化数学运算的要求,明确了数学建模的要求。

课程标准制定旨在培养学生获得继续学习、工作和发展所需的“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四种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性和自信心,养成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深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它体现新精神新要求,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业质量要求,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标杆。

2.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中职学业水平考试是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提高体现了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有力促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四科合卷,卷一200 分,卷二100 分,数学分别是60 和30 分。合格性考试成绩是中职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总成绩作为高职院校升学依据之一[4]。

公共基础四个学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要想在学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四门都要抓。针对这一学情,教学团队结合比赛要求在教学评价上做了一个创新。通过课前任务、课堂表现、自主学习、交流合作、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过程性评价结合课后测试及学考综合模拟测试的结果性评价形成数学总体评价。以班级为整体,以腾讯在线文档为形式统计考核,班主任每周反馈学生各学科学习情况,奖励进步学生与小组,在班级优化大师中实时反馈给家长,不断促进学生各学科均衡发展,整体成绩进步,实现“木桶效应”最优化。

3.体现职教特色,注重实践应用

比赛文件强调体现职教特色,教学设计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参赛团队通过选择和设计与行业企业相关联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专业课程和职业应用相联系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选择或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采取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与数形结合解题能力,实现数学与专业应用相融合。

4.落实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实施课程思政是比赛文件指导思想。“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数学课程思政注重挖掘与数学知识及专业切合的思政点,通过微课、教学环节的设计,润物细无声地落实到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思政教育及价值的传播。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师思政教学技能。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总结,深入研究将思政设计落地推广完善,提高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践行“三教”改革。

二、参赛案例分析

(一)选题

结合比赛要求连续完整的12 课时,从近两年省赛及国赛获奖情况统计、学校各班级学生人数统计、依据课标指导归类各章节所需课时、各章节切合的专业班级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在2019 级学生数学使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参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结合《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参赛章节《立体几何》,结合比赛文件要求拟定作品方向。

参赛作品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为学习主线,以爱国敬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思政要素,运用GeoGebra 软件、学习通平台、希沃白板、班级优化大师等信息技术及微课资源,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前自主探究+课中重难点突破+课后深入拓展”课程教学体系。配合班级积分制管理将数学教学评价与个人成长结合,有效达成了学生立体几何知识掌握与应用和培养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建立空间想象力,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需求。

(二)教学整体设计

1.基于平台数据,结合访谈调研,分析学情

文件强调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3]。目标与学情分析设计要紧扣文件要求,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特性四个方面分析学情。团队教师通过课前线上教学资源学习与作业分析数据反馈深入分析学生基础知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分析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特点;通过与专业教师交流,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了解学生专业特性与要求。

2.根据学情分析,因材施教,制定教学策略

文件强调教学要注重因材施教。教学设计基于学习者学情数据分析,立足参赛章节立体几何学习特点,利用微课、动画、GeoGebra 软件、教学平台等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教学团队根据知识结构不同,分成建构基础知识体系课型、判定与性质定理探究课型和服务于专业的应用课型,针对不同课型灵活运用讲授、分组探究、直观演示、实践探究等方法对授课章节进行总体设计,如图1,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启化、课中内化和课后转化的学习过程。

图1 参赛章节总体设计

3.根据教学目标,系统设计评价量表,实现教学全过程可评可测

比赛文件明确要求教学实施全过程可评可测,依据数据分析展开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团队依据教学目标,兼顾多元评价主体,系统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评价量表》。包含班级优化大师课上实时加分系统累计,学习通平台自动采集生成数据及教师作业评阅成绩,课后问卷调查生成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分数,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实现教学全过程可评可测。教师依据数据分析调整教学策略,并及时反馈学生,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生成数学学科课程总分,纳入班级基础学科总评考核,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学考成绩,让教学设计可实施可延伸可推广,如图2。

图2 评价体系总体设计与反馈

(三)教学实施

比赛要求教学实施体现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参赛作品充分融入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及爱岗敬业的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课程实施立足班级整体建设目标,根据学习者喜欢动手实践的特点设计课前分组合作探究任务,依据平台数据分析调整教学方案;课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验证突破重难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后设计分层作业巩固拓展,如图3,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图3 教学实施流程图

GeoGebra 软件使用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学实施做到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关注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采集,考核对标,反馈及时全面。

1.课堂实录内容选择

结合比赛文件要求,课堂实录内容选择把握以下三个原则:(1)每个课堂实录的内容解决不同的问题,体现团队成员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能力。团队在本章三种不同课型中,各选取一个内容;(2)注重重点与难点的突破解决,实现师生深度互动;(3)体现专业应用,能在课程中润物无声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与工匠精神,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2.具体实录分析

(1)“基础知识讲授”课型——考核教师理论知识教学技巧。教师示范,学生动手验证,辅以动画展示,化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定义,突破教学难点。

(2)“判定与性质探究”课型——考核教师因材施教教学设计能力。以“观察—猜想—验证”为主线,让学生大胆猜想,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氛围,因势利导发布分组任务,学生依据个人能力选择借助实物模型或GeoGebra 软件建模两种形式验证猜想,自然分层,实现因材施教,化解教学重点。

(3)实际应用课型——考核教师综合能力。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数学建模解决实际运用,融思政和专业于知识应用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实现数学与专业应用相融合。

(四)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是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否成功,是否有推广价值的标准,是比赛的一个重要考核点。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对应教学目标,反馈教学效果,通过数据分析体现教学全过程的可评可测。

混合式教学,课前微课学习与分组探究,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通过分析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合理分配时间,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平台显示,学生参与度高、作业成绩总体稳中有升,有效促进能力目标的达成。在校内学考基础学科综合模拟考试中,实验班成绩具有更强竞争力。

实物观察结合GeoGebra 建模动手验证,立足专业分析探索,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几何之美与学习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建立空间想象力,促进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需求。

(五)创新与不足

教学反思总结创新、检视不足。教师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总结、改进是进步的必要途径。参赛内容设计亮点在于:以学定教,精准把握教学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GeoGebra 软件建模贯彻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融入思政,落实三全育人,渗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正确价值观与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结合学考,建立班级积分制,四门基础学科作为一个整体有机融合,与时俱进紧贴学考需求。把学考作为教学设计的关键点,体现了平时的上课需求,落实实践教学,真正做到比赛教学设计可实施可借鉴可推广。针对不足之处,积极响应国家“手机不进课堂”的号召,完善教学设计,使设计更切合普通班级教学环境。同时深入挖掘专业中的数学元素,实现现有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更多专业的数学教学中推广。

三、结语

王永彬说过:“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成绩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成长才是根本。团队成员在比赛过程每一次磨课中,彼此思维碰撞迸发灵感改进设计;在融合与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完善线上教材与线下教与学活动的设计等教材教法的改革设计与实施验证中收获成长,为提升教师能力落实“三教”改革奠定基础。今后的教学中,团队成员将坚定教育理念,秉持教育初心,把比赛中在课程思政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探索与收获推广改革,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完善;坚守教学品质,为职业教育事业奋斗不止。

猜你喜欢
思政比赛数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发芽比赛
大灰狼(2019年4期)2019-05-14 16:38:38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智慧少年(2016年2期)2016-06-24 06:12:54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