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思考

2022-03-18 02:03上海市房地产学校李巧丽
成才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匠育人思政

■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李巧丽 卢 吉

在教育部最新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对于中职思政课程标准进行了育人目标的细化,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将“职业精神”添加进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中。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职业道德、能力、品质的体现,是每一个中职学生都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成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是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目标,思政课程教师也应重视工匠精神在中职思政课中的融入渗透,有意识、有目标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品质精神和服务精神。在中职思政课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符合新时代人才的培养需求,符合中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南,值得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重视度不足

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学侧重点都是放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对劳动技能的教育缺乏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职院校对劳动技能教育的重视度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却无法有效迎合素质教育。中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要融合学校的教育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渗透工匠精神不能仅依靠思政课程,更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实践,然而学校对思政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视度不足使得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表面形式,办学质量得不到提升,工匠精神的渗透融入也就很难落实。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中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应该是紧跟形势变化脚步的,要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但是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中关于思政课的教育目标设置并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内容不够先进,教学路径较窄。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核心素养这方面来说,工匠精神没有明确纳入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中,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工匠精神的体现就显得较为单薄。而且教师本人作为一名职业工作者,不能及时革新教学观念和教学体系,这也是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所以说教师也没有给学生做好榜样形象。另外,在中职院校学生的考核测评中,思政教育内容所占比例较小,而工匠精神的体现更少。这些现象都使得很多中职院校和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忽视或者模糊工匠精神的相关内涵和价值。

(三)学生态度不端正

新时代的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发挥自身对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教育,但是很多中职学生受社会风气、社会舆论、自身性格以及学习现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并不端正和积极。工匠精神要求的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而现代中职学生普遍的学习态度是敷衍、将就、三心二意、模仿抄袭,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不到严于律己,在专业学习中做不到不耻下问和探究创新,在思政学习中做不到尊重认真,这对于教师融入渗透工匠精神非常不利。本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校园中“混日子”,甚至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知都十分模糊,这严重影响教师在思政课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进程。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育的价值

(一)引领学生的成长发展之路

中职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走出校园后是要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线劳动者,具体要在自身擅长的专业岗位上服务企业,实现自身价值和职业规划,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需要拥有职业精神,可以在职业岗位上奉献、创新。工匠精神在中职思政课教育中的融入能够引导学生以大国工匠为榜样,对自身的职业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将所处岗位看作展示自己的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体现自身的职业价值,进而创造企业价值。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外化于行的资本,而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品质则是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内化于心的动力和能量。

(二)促进中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

中职院校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现代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一样,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家对中职院校的重视显而易见,中职院校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契机,那么如何抓住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中职院校立足教学现状,将思政教育的弱势扭转到新时期的教育正轨上,贯彻党的职教政策和方针,重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社会参与核心素养,武装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提升学生对岗位、职业和社会的适应力。工匠精神作为现代先进职业精神代表,理应融入思政课教育中,促进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完善,进而提升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质量。

(三)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原动力

“未来是年轻人的时代”“青少年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是未来的希望。”这些话在新时代经常能听到,而这些话所表达的含义就是青少年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中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技能指的是通过职业教育掌握职业岗位工作中所需的理论知识的技能技巧,高素质则指的是通过职业教育的思政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道德观念、法律意识以及人格品质等,应用型人才则是要求学生所知所学都能在未来的岗位工作中成为其发展自身,建设社会的资本和助力。工匠精神在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帮助学生离“高素质”更近一步,进而提升中职院校的育人品质,培养更多未来奉献社会,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储备人才。

三、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树立为人师表的匠人榜样形象

教师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职业,因为教育不能落后,所以中职思政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对教育事业始终保存敬畏之心,力求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将教育各个环节精细打磨,始终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像海绵一样不断压榨自己的潜能,不断充实自己的认知,明白思政教育任重道远,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敢于反省,在上下中求索。用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执着、创新和奉献来影响学生。教师在很多学生心中的形象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但是真的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需要教师在工作展现工匠精神。同时,中职院校还需要在教师的考核和测评标准中添加以工匠精神四大内涵为主的职业精神测评,进而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职业精神水平,让教师形象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二)将工匠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中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必须具备的软实力,校园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细腻的,是持续的,是可以烙印在学生骨子里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实现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课中的有效融入和渗透,就需要扩大工匠精神的传播范围和空间。比如,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大国工匠的经典事例。在学校社团文化建设中提倡创新、精益。在校园宣传窗中宣传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等。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教育竞赛或者游戏。这些都可以作为中职思政教育课程中的案例内容,既贴合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又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三)在课程思政中融入工匠精神

2014年之前,思政教育一直依赖思政课程独木支撑,课程思政提出后,要求职业院校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201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这些都改变了我国的思政教育格局。所以在中职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也要贯彻三全育人的要求,将工匠精神纳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通过全体教师队伍的力量,在各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全方位融入。通过课程思政格局的构建来拓展工匠精神的融入路径,进而加快工匠精神在中职学生心中扎根的速度。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展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融入离不开实践活动的组织,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在三全育人要求下与其他课程教师建立流畅、和谐的沟通和协作,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组织规划中。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院校高质量育人的新模式,为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内容,更加宽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和职业岗位,这也是思政课教师融入渗透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学生在企业参观和实践中能够对岗位工作内容、形式、职业作用价值等有更加准确的认知,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可以进行主动的自我审视,进而促进学生的内化。另外,企业文化、企业环境、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最为直接的教育,这时有教师在旁的引导和指点会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四、结语

思政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是现阶段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内容与方向,作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基本,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中职院校和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然后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课程思政的进一步落实以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有效利用,让工匠精神在中职院校中实现全方位的渗透,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工匠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