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山西西山煤电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是一个营利的社会团体,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益,企业需要通过合法有效的财税管理来控制财税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许多中小企业非常重视税务观念的培养,但开展这项工作较为复杂,可以说财税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一些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一旦财税管理出现问题,很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无法弥补的灾难性打击。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财税风险防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新经济时代,由于一些国家财税标准的实施,以及处理财税信息方法的标准化,财税信息的真实性风险更加明显,这主要体现在数据安全上。在网络传输的帮助下,企业的财税信息面临着泄露问题,也存在被人篡改的风险[1]。此外,由于信息交换,为黑客提供了投机机会,导致财税信息与原始数据不一致,严重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判断。
在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财税业务也适应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管理模式。随着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税务风险变得越来越复杂[2]。财税数据流化、数据仓库和数据交换都要求财税人员具备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技术水平,但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财税人员并不多,这也导致企业在技术层面形成财税风险。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税标准化要求的不断提高,财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对最新的财税政策了解不够,导致企业的财税负担过高,导致各种财税风险出现。尤其是在发票方面,企业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避免不了财税风险的出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中小企业在财税筹划的过程中,基本上采用单一的方式来筹划所得税,并将筹划集中在一定的层面上,导致所得税多元化发展,不能保证财税筹划的完整性[3]。企业建设需要在每个阶段进行财税筹划,但由于企业自身经营范围的变化或其他因素,没有进行财税筹划,无法满足发展需求。
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财税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目标,只是将其作为降低成本的工具之一,使其无法发挥更大的价值[4]。在缺少财税管理意识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水平也因自身管理水平的下降而削弱,这对企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没有制定完善的规划目标密切相关,很多企业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导致税务管理工作虽然达到了短期目标,但难以为企业的实际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衡。
为了确保企业不受财税风险的影响,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健全的标准。然而,很多企业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管理机制缺乏完善性,很少进行税务风险识别和控制。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无法覆盖业务并为会计提供帮助。各部门基本上独立完成所有工作,然后进行汇总,因此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无法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5]。此外,财税筹划信息判断水平不足,导致财税筹划风险较大,决策时容易遇到更多问题。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财税管理工作往往由人工来完成,为了确保税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有必要提高相关员工的素质,优化管理流程。在税务管理过程中,员工必须运用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实施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将消耗更多的成本,部分管理人员不太重视税务规划,这使得企业很难开展业务活动。此外,现有员工无法学习税务知识,没有参加适当的培训,不能为企业税务工作提供支持。
在内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仍然使用传统的方法,很少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工作渠道,各部门独立收集和分析信息[6]。在这种情况下,税务管理人员很难获得关于财税的信息,将导致无法开展管理工作,并且很难全面总结企业的发展现状。许多企业的现金流信息采集速度相对较慢,这可能与财务信息不一致,内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企业无法在决策过程中进行良好管理,财税风险大幅增加。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不偏离主线。提高税务风险意识首先必须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小企业的财税风险防范意识,管理者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只有领导树立榜样,提高预防意识,才能带动基础人员提高预防意识。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工具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更准确地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在萌芽状态下消除潜在的风险,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7]。对于中小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而言,要加强风险防控,按时处理发票,管理会计凭证,将企业的财税风险降至最低,并使利益最大化。
引入财税风险制度可以显著降低中小企业的财税风险,财务部门应与其他部门保持密切联系,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反馈重要信息。根据最新财税信息评估企业风险,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进行调整。此外,中小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财税管理部门,以确保部门的独立性,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管理,确保税务登记的顺利进行,有效规避税务风险。
企业的发展与人才息息相关,任何工作都必须由相关人员执行,中小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力量在于人才建设。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缺乏财税专业人员,需要强化人才招聘和培训。对于现有财税管理人员来说,要打破常规,不断增加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专业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同时,提高专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让整个财税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合法化,这样才能有效规避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8]。在人才培训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内部培训、外部进修或内外联合培训。财税政策需要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掌握税务知识,以确保员工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新政策的要求,提高企业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在企业发展中,财税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对财税政策和法律的研究,认识到更新财税知识的重要性,进行规范化的税务操作,规避企业税务风险。
中小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前业务发展的障碍,整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规避财税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责任机制。中小企业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规范的操作规程,明确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将税务部门和财政部门相分离并约束,充分考虑税务人员的监督作用[9]。其次,建立完善的企业财税人员选拔培训机制,使财税人员拥有更扎实的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财税人员的道德意识,使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可以显著提高。最后,优化考核、奖惩体系,为避免企业税务风险作出贡献的员工将获得相应的奖励。此外,完善监督机制。为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相关员工必须完善监控体系,将专项监控与日常监控有机结合,提升财税管理质量。
企业要建立各部门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为及时收集财税信息奠定坚实基础。企业还需要改进各部门硬件设施,以提高信息化在各个部门的影响力,将各部门整合到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全面的信息交互平台。企业必须赋予内部财税部门一定的信息反馈和收集权力,为财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并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重要支持。此外,企业可以创建高安全性的数据库,及时监控内部信息网络,及时发现财税数据存在的问题。
在动态监管的支持下,企业可以获得管理税务风险的关键保障,尽快发现以往工作的不足和问题,鼓励管理方法的创新,全面提高管理能力。现阶段,为了建立财税风险管理活动的总结和评估机制,需要做以下工作:向业内优秀的企业学习,丰富管理经验,审查和填补自身漏洞,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改进;在税务风险管理中建立问责机制,鼓励全体员工积极举报;税务管理团队应与其它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从客观角度审视财税风险,以便尽快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以往工作的不足和问题,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策略,最终使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企业和税务机关对新税法知识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由于识别和评估税务问题的方法不同,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税务纠纷。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确保税务纠纷得到及时处理。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只有通过与税务机关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才能认真对待税务机关的税务建议,赢得税务机关的信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10]。
财税筹划是一种合理的避税工作,调节和控制涉税经济活动,优化财务管理方法,适当减少应纳税额,使企业节约资金,提促进自身发展。财税筹划与逃税有很大不同,财税筹划属于生产经营前,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选择投资方向。在财税筹划中,包括税后利润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内容,使企业能够顺利降低财税风险,实现稳定发展。财税筹划主要包括:第一,节税筹划。即在分析减免税的内容和法律规定的门槛后,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制定涉税活动的总体规划,使企业能够满足实际优惠条件,实现减税的效果;第二,涉税零风险。即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消除差错,保证纳税要素能够符合标准,及时足额纳税,避免违法行为,降低纳税风险。涉税零风险不能直接让企业减少税额,还可以避免因侵权行为造成的补税问题,让企业避免额外损失,节约资金,最终间接提高效益。同时,能够实现涉税零风险目标的企业,在行业内拥有良好的声誉,这实际上可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客户,使企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第三,转嫁筹划。在企业、团队和个人之间的合作中,利用经济手段转移财税负担,使合作伙伴能够全额或共同承担财税,以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企业应通过各种控制措施来降低税务风险,可以在筹资期间,结合企业的资本结构、成本效益和其他方面发行股票或债券。在生产经营中,应该能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以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在完善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财税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税务筹划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财税管理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存在财税风险类型多样,财税风险的发生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无法继续经营。为了有效降低和控制企业的财税风险,需要用有效的方式帮助企业进行税务风险控制,对税务管理工作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断优化管理能力,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