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2-03-18 01:08孙逸菲赵东玉
山东工会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大学生

孙逸菲,赵东玉

(青岛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确的劳动观对于肩负重任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不可或缺,深入探讨大学生劳动教育及其实现路径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新的重要意义。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这不仅涉及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劳动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辉煌盛世,与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密不可分。如今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奋斗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惟有脚踏实地勤劳奋斗才是成功的真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2]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应当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现代化所需的劳动技能。大学生应当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积极获取劳动技能,通过劳动磨练自己的意志,强健自己的体魄。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项价值准则就是“敬业”,而敬业正是生产劳作中对每个人的鲜明要求。同时,敬业是一种正确的价值态度,引导我们积极对待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充满正能量的劳动精神有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状态,劳动者在社会中自觉地热爱、尊重和崇尚与劳动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工作有利于敬业观的形成。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大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其敬业观。高等学校应该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使他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积极投身于各种各样的劳动中去,促进其价值观的逐渐完善。在新时代,身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充满正能量,积极投身到劳动和奋斗中去,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对于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具有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大的整体,各类育人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因此,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被重视,更重要的是利用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来推动高等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夯实他们的劳动知识基础,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各自梦想的实现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鼓励和引导学生“五育并举”,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保证。

(四)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前,教育界多次强调“五育并举”,即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的协调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劳动教育变得日益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在新时代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劳动犹如奔腾不息的浪花,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劳动的最初目标只是谋生,随着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以谋生为主要目的的劳动在社会劳动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作用不断减弱,并且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当未来生产力高度发达时,上述趋势将会愈演愈烈。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劳动,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物质生产劳动、体力劳动,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输出。因此,应当调整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完美配合。但是,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如劳动教育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与素质提升联系不紧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等。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应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均衡发展。因而,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生成理路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根基和现实动力。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为大学劳动教育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秀文化传统,使得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了历史根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教育思想的认识为其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理解并把握劳动教育的生成理路,是我们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奠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倡导“劳动创造价值”,教育过程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价值。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马克思所著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们通过全面阐述劳动与人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加深了对于劳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的认识,充分肯定了劳动的重要地位。恩格斯提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3]550,这一论述突出了劳动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通过劳动人们才得以生存,整个社会才得以正常地运转。因此,必须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原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类自由且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4],进而推进人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把劳动加入其中,既要进行脑力劳动,也要进行体力劳动。每个人要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起来,这一教育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二)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优秀传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不息的民族,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应系统梳理、深入学习、积极传承这些优秀文化传统,使其发挥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我国劳动人民以辛勤的劳动和不懈奋斗创造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铸造出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打开《诗经》便不难发现,其中蕴含了许多与劳动相关的论述。其末章《殷武》写到:“勿予祸适,稼穑匪解”[5]390,这是说上天要求各诸侯好好从事农业劳动,这样将可免受责备。《伐檀》批判“不稼不穑”[5]154的行为,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不劳而获的谴责。《论语》记载孔子教导子路为政时要“先之劳之”[6]。这些都展现出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优秀传统。崇尚劳动的优秀传统得以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流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在吸取前人劳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创新。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是让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能够始终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新时代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也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优秀传统,为奋进新时代、建设新时代凝聚强大动力。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思想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指引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早期刊物《先驱》中提到“共产党的骨子是劳动者,……将来社会上的人都应当是劳动者”[7],不难看出,劳动与共产党人是不可分割的,而劳动教育又与我们党的事业有着天然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国内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要为“工农劳苦民众服务”[8]。邓小平同志也主张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二者相结合为基本教育方针,认为将二者结合,学生既能增长知识也能开阔视野,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世纪到来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态势明显,信息时代也随之到来。江泽民同志针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及时总结实践规律,指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9]。胡锦涛同志以培养青年人的荣辱观为抓手,在全社会倡导“八荣八耻”,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10]的价值观,并且推行一系列方针政策确保劳动教育紧跟时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吸收和借鉴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受教育情况,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重新进行了系统部署,使劳动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思想尽管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结合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大学生身兼重任,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劳动教育这一坚定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教育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现实指引。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劳动精神的内涵丰富、意蕴深远。这一时代背景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劳动教育不只是鼓励学生进行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在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所起的涵养品德、增长智慧、强身健体、培育美德的综合育人价值。而实现这些的关键则在于转变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重视劳动教育的突出地位,使大学生自觉肩负起新时代的劳动使命。

(一)劳动教育的观念方面:转变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最为核心的部分,而劳动素养包含的内容又极其广泛,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能力上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既包括思想上对劳动的看法,情感上对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评价及情感反应,也包括行为上的习惯养成和劳动生产能力[11]。因此,在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尤其是在对劳动教育这一基本内涵的把握上,必须摒弃那些诸如“劳动教育仅仅是从事生产活动的群体需要进行的教育”的错误认知,改变仅将劳动教育视为学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错误思想。我们应当着眼大局,目光长远,从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能力上全面认识劳动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

(二)劳动教育的地位方面:重视劳动教育的突出价值

科技的高度发展催生了崭新的劳动样态,倒逼了劳动教育的变革与跟进。但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这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阻碍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可喜的是,这一现象正在逐渐得以改观。尤其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劳动教育问题同现如今的经济社会特点以及新的社会环境联系到了一起,给予劳动教育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教育部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新时代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做出了宏观计划,对劳动教育具体的目标内容和实行方案等都做出了明确安排。从实际的理论角度进行考察便知,劳动教育因其自身的根本性和综合性在“五育”之中拥有特殊的地位,既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综上可知,劳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体系中基础性、纲领性的安排。它的内容丰富、意蕴深远,不能被任何其他的教育因素取代。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得到高度重视。

(三)劳动教育的目标方面:形成对“劳动幸福”的自觉认同

要促使新时代的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强烈认同感,进而使学生在自身的实际行动中产生对更高层次的“劳动幸福”的认同。

对于劳动和幸福二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2]这一阐述为我们正确理解劳动与幸福的关系提供了科学引导。从理论层面分析来看,劳动与幸福二者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劳动幸福”的理念:一方面,幸福的源泉来自于劳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12]。我们可以通过辛勤劳动取得丰厚的回报,在这一过程中幸福感、获得感将会得到极大满足。真诚的劳动换来真正的幸福,劳动幸福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因为这种幸福是人们通过自身切实的劳动,即在付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后获得的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和愉悦。另一方面,幸福产生于实践过程中的劳动。在劳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会收获劳动果实、提升劳动技能、培育劳动情感,而这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劳动实践中我们将会感知奋斗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因此,高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使劳动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在实际行动中强化对“劳动幸福”的认同。

(四)劳动教育的要求方面:强化对劳动及劳动成果的尊重

大学生是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来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劳动神圣”,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且肩负起自身的劳动使命,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第一,要承认劳动的神圣。没有人类辛勤的劳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离开了社会持续不间断的劳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神圣作用。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劳动者的最大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并承认劳动的神圣。第二,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劳动不分大小、无关身份地位。放眼全社会,有从事基层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有付出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人,也有从事脑力劳动的科研人员……无论是哪类群体,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了丰硕的劳动成果,这些劳动成果是我们社会中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教育大学生学会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应当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新时代大学生端正对劳动的态度,懂得尊重身边的所有劳动者,并且以神圣的眼光看待所有劳动者以及劳动果实。

四、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为促进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陆续制定过相关指导性文件,例如2001年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劳动与技术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此后数年劳动课程的设置未出现大的变动。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除生产劳动之外,还加入了科学、信息技术等具有时代特点的内容。2020年《意见》的颁发使劳动教育有了系统化与规范化的理论引领。在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切实推动劳动教育相关政策贯彻落实。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应从理论、制度、实践三个层面探索其实现路径。

(一)理论层面: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我们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出了许多之前未曾出现过的新事物,丰富了社会生活的新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所处的社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550,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假如没有劳动,人类社会就不会产生。马克思主义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劳动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依托,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提供了方向指引。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最基本的做法就是把“劳育”纳入教育方针,让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知识。通过劳动教育,当代大学生应重视自身的身体素质,合理分配时间来进行适当的劳动活动,在劳动中强健体魄,培育吃苦耐劳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劳动技能。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不仅有助于让新时代大学生加深对“劳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解,更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此外,在加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大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劳动值得尊重、再平凡的劳动也可以创造伟大”这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成为大学生广泛认可的价值标准。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发展以及我们如今所取得的各项成就,都是与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苦奋斗分不开的。任何一名辛勤付出的劳动者,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负有劳动的光荣职责。

因而,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将极大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乃至新时代祖国的伟大建设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例如邀请先进劳模、杰出校友开展相关讲座,在学校举办以劳动为主题的宣讲活动等。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引领学生进行劳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影响和渗透,使学生结合他人的优秀劳动事迹,学习他们身上的劳动精神,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发展。

(二)制度层面:健全高校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增强管理科学化水平

通过完善的制度来开展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当前刻不容缓。在开展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时,制度层面的工作应重点从健全高校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增强管理科学化水平入手,关键是抓好以下环节:

一是设置系统化的劳动课程。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有固定且专门的劳动课程作为保障。2020年我国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设置劳动课程和校外劳动时间等都做出了部署安排。学校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推进政策落地落实,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受教情况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系统化、差异化的课程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效果。

二是完善劳动教育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学校应该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劳动教育的实施,并且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负责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确保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高效地落到实处。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与考核机制,保证劳动教育的科学实施与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完善的管理与考核机制也可以督促高等学校、教师、学生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并认真对待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此外,完善的考核机制也会帮助教师依据学习结果来掌握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综合情况,在后期的教育过程中以此为依据来不断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劳动教育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

三是构建家庭、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联动机制。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对于教育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不仅仅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家庭和社会也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关键是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教育联动机制。通过明确这些主要教育场所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将教育任务细分化,最终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首先,家庭应充分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环境总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家长要在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下,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及社会劳动,并将劳动参与情况及时向学校反馈,以促进三方联动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其次,高校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此外,学校还应联合社会力量(比如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共同举办与劳动教育这一主题相关的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榜样的激励下,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三)实践层面: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社会实践

对劳动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看,它与“动”是分不开的,这里“动”即指普遍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因而,在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进行把握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应该将这一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实践中不断深化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劳动实践观作为一个科学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野,它不仅让我们在实践中认识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思维去改变世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劳动在促进发展、实现更好的生活和创造伟大的光辉历史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实践可以创造出真正的知识,而劳动实践则能够培育出真正的人才。

因此,我们在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将教育教学工作浮于表面、不做深入研究,从而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尤其是不能将这种教育过程扭曲成为一种强迫性的活动,要在新时代充分彰显劳动教育的巨大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06在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将这一教育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结合,更重要的在于将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模式创新,指导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今高校存在的教育实际问题。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更能让他们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体味劳动的含义。

一是与社区进行合作。高校应该和社区进行沟通,把教育的内容推进社区,利用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劳动教育进行宣传,例如为学生提供公益宣讲、在社区开展讲座等等。同时,拓宽社区教育的实践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正确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在商圈大屏幕公放和劳动相关的公益纪录片,同时在社会公共空间(如地铁、公交车站、街道社区等)营造宣传劳动、倡导劳动的文化氛围,形成重要的社会合力,从而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高效进行起到支持作用。

二是与企业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这种形式的合作其关键在于高校要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考虑,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让企业提供实践的环境。例如,让学生到企业里实习、进行实际操作以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将更为扎实,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

基于以上在实践层面对劳动教育途径的拓展,以及学生参与的劳动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奋斗成就非凡梦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劳动教育事关重大,良好的劳动教育对拔节期的大学生来说极为关键[13]。较高的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备品格,过硬的劳动本领是其艰苦奋斗的重要前提。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创新性、具体性、实践性,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在教育中强化认同。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真正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