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伦理研究

2022-03-18 00:20张白桦张建利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福贵译者原文

张白桦,张建利

(内蒙古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余华[1],作为蜚声国际文坛的中国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活着》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坛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活着》唯一的英译版ToLive[2]是由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东亚系副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所译,于2003年由西方最负盛名出版商之一Anchor Books of Random House出版,一出版国外媒体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多家主流媒体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该译本也引起了国内翻译界较为广泛的关注。任雯从豪斯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从语场、语旨、语式和体裁四个层面研究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在语言、语篇以及体裁上达到功能对等。[3]李晗佶从内副文本到外副文本两个角度解读白睿文的翻译观,从文本对译者的翻译思想加以阐释。[4]

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截止到目前,共有26篇学术期刊与56篇学位论文对英译本ToLive进行相应研究,但是从文化负载词对此进行研究却为数不多。因此,本文拟以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伦理为理论框架,分析研究白睿文在翻译《活着》文化负载词的策略取舍,以伦理取向为内涵表现,探讨中国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合理译介模式。

一、翻译伦理与文化负载词

“翻译伦理”是由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首次提出[5],他认为翻译应当“以异译异”,尊重原作的语言文化差异[6](P285-286)。韦努蒂就“文化他者”提出了保留原作语言文化差异的“异化”翻译观。[6](P285-286)而与贝尔曼和韦努蒂对异质性强调不同,皮姆把翻译伦理建构在以共同性为前提的“文化间域”(intercultural spaces)这一概念上,[7]他首次阐述了译者“文化间性”概念,强调翻译伦理的重点是翻译主体间性伦理,即翻译职业伦理。[7]此外,芬兰赫尔辛集大学翻译学教授安德鲁·切斯特曼较为深入且全面地探讨翻译伦理问题,提出了五大翻译伦理模式: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承诺伦理。[8]以下就从这五大伦理模式视角解释《活着》的文化负载词。

胡文仲提出,文化负载词是指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反映。[9]廖七一认为,文化负载词涵盖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各民族独特的活动方式在展现上有很大的区别。[10]《活着》这部小说是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由一个不务正业的地主少爷,沦落到一贫如洗的农民,经受了亲人相继离去的悲痛,最终只能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伴的悲惨命运。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特有的词汇及习语。美国翻译家白睿文在译文化负载词时,将译者伦理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主要体现在:对原作的再现伦理;对目标语读者的服务伦理;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交际伦理;满足读者期待的规范伦理。

二、再现伦理

五大翻译伦理模式中,切斯特曼最先提出的是再现伦理。再现伦理模式可追溯到圣经翻译中最忠实的译者,也就是说,译文就像一面镜子再现原作、原作者的意图甚至是原作的文化,译者不能随意对原文进行删减、增加和篡改。[8]该伦理模式的另一层含义是再现“他者”(other),即歪曲他者的译文将不可信,甚至带有偏见。[8]为了尊重原文的异质性,忠实呈现原作及文化,以及译者的意图,译者主要采用直译法、直译加音译法,下面从译者再现原作以及作者的意图举例说明。

(一)再现“他者”

例1:我爹常常唉声叹气,训斥我没有光耀祖宗[1](P9)。

My father would sigh in despair,reprimanding me for falling to bring honor to our ancestors[2](P12).

光耀祖宗是中国古代人们形成的一种共同观念,在中国旧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子孙应该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为家族和祖宗增光添彩。译者再现原作,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将“光耀祖宗”直译为“bring honour to our ancestors”,没有做出任何的添加以及更改,完全将这种文化观念展现给读者,传播了中国文化,让目标语读者了解中国古代人们的文化观念以及中国子孙都应承担起为家族和祖宗增光添彩的责任。

例2:我那副模样让她信了,我娘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抹着眼泪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啊。”[1](P22)

The book on my face convinced her.My mother sat down on the floor and,wiping her tears,said,“if the upper beam is not straight,the lower ones will go aslant.”[2](P29)

“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在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这段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因赌博输掉了全部家产,母亲是又气又痛,但是处于对主人公的疼爱,母亲只好责备父亲。因此母亲无奈地说出“上梁不正下梁歪”。原文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传达这一文化观念,为了尊重并且再现原作的文化、形式,翻译此句语言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并没有删去原作“上梁”、“下梁”这两个喻体,而是将其保留,采用直译法翻译此句,将原作这一语言文化负载词移植到译文中再现中国的文化,让目标语读者对中国这一文化观念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二)再现作者“意图”

例3:家珍开口说话了,她声音沙沙地说:“这孩子生下来没有了娘,就叫他苦根吧。[1]”

It was only then that Jiazhen opened her month.When she spoke her voice was hoarse and rough.“This child has been without a mother from the moment he entered this world.Let’s call him Kugen,‘Bitter root’,”she said.[2]

“苦根”是二喜和凤霞的孩子,但是孩子刚一出生就与母亲阴阳两隔了,因此姥姥就为他取名为“苦根”,没过多久,父亲二喜在工作中出了事故也离开了苦根。孩子只能与姥爷生活,但是孩子也没有快快乐乐的长大,也早早的离开了人世。因此,“苦根”这个名字暗示了孩子悲苦的一生,为了再现原作者的意图,译者在翻译“苦根”时并没有像翻译“福贵”等人直接采用音译法,而是采用音译加直译法,让目标语读者通过“bitter root”以及苦根所经历的事情可以更加深刻感受到“苦根”命之悲苦。

三、服务伦理

服务伦理是将翻译看作一种商业行为,译者遵从客户的指示,以及完成客户设定的目标。[8]该伦理模式强调译者的“忠诚”(loyalty),一是忠于所有的客户,二是忠于目标语读者以及原文作者。服务伦理的“忠诚”不同于再现伦理的“忠实”,“忠实”指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关系,而“忠诚”是一个人际范畴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1](P123-128)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理解原作文化负载词,以及秉着为原作负责的态度。译者搭建文本内外语境,采用增添脚注或尾注的方法对原作中文化负载词加以说明,加强读者的理解进而更好地解读原作。如下例所示:

例4:两个年轻人拿着草绳和扁担进城去后,队长陪着城里请来的风水先生在村里转悠开了。[1](P82)

After the two young men,carrying a straw rope and a shoulder pole,went into the city,the team leader accompanied the town Fengshui expert on a leisurely stroll around the village[2](P105).

Fengshui,also known as geomancy,is the Chinese art of determining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of house,tomb,office,etc,that will have the greates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the individual,family or company that uses it.

“风水先生”是指在中国专门为人看住宅基地和坟地等地理形势的人,民间相信风水将其称为风水师,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先是遵循再现伦理,采取音译的方法,将“风水”音译为“Fengshui”。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读者对中国这一习俗很陌生,这样音译过去,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影响对原文的解读以及无法让读者了解到中国这一风俗,会给读者造成困惑。因此,译者遵循服务伦理,搭建文本外语境,增添了脚注对“风水”加以解释,减轻目标语读者的阅读负担,让读者对中国这一风俗也有所了解。

例5:“这里为什么没有标语,没有大字报?队长呢?队长是谁?”[1](P105)

“why aren’t there any slogans here?Where are the big character posters?The team leader—who’s the team leader”[2](P193)

Big character posters,or da zi bao are large posters featuring handwriting slogans,announcements or protests and are one of the key forms of political expression and often political dissent in modern China.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Democracy Wall Movement.

大字报,是张贴于墙壁的大字书写的报纸,在5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大字报是中国比较流行的发表舆论,进行宣传的形式,主要用于批判和揭露政治行为。如果将“大字报”直译为“big character posters”不加以解释的话,会给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目标语读者带来困难,影响读者对原文中“大字报”的正确解读。译者遵循服务伦理的原则,为了让读者准确把握“大字报”涵义,并进而了解当时主人公“福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可以更加深刻感受到“福贵”的悲惨命运,译者增加脚注对“大字报”加以解释。

四、交际伦理

交际伦理不在强调再现他者,而是强调翻译文化交流的互惠作用,让译文读者可以和原文作者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跨文化的交流,译者主要采用增补以及“套译”法。如下例所示:

例6:我念过几年私塾,穿长衫的私塾先生叫我念一段书时,是我最高兴的。[1](P7)

I studied for a few years at an old-style private school.When the school teacher,wearing the traditional long gown, called on me to read a paragraph aloud,it was my happiest moment.[12](P9)

“私塾”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私人所办的学校,开设于家庭、宗教以及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这与西方孩子上学方式不同,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好区分中西“private school”的不同,让原作可以更好传达这一信息,便于原作者与目标语读者间的交流。译者增译了“old-style”,以此来强调“私塾”是中国旧式的私人学校,目标语读者对中国旧式学校有了了解,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长衫”属于长袍的一种,是那个时期男子非常流行的服饰,为了让目标语读者了解“长衫”是中国旧时期男子的服饰,因此,译者在“long gown”前增译了“traditional”以此突出长衫是中国传统的服饰,实现了跨文化的交际伦理。

例7:年过花甲的私塾先生对我爹说:你家少爷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1](P8)。

The next time he saw my father,my teacher,who was really getting on in years,told him,“I guarantee you that son of yours grows up,he’ll be nothing but trouble.[2](P10)

“年过花甲”是指年龄过了六十的老人,原文中用“年过花甲”指上了岁数的私塾先生。原文想通过这位“年过花甲”老人的话来突显主人公“福贵”纨绔子弟的形象。因此,目标语读者在阅读此段时,只需了解私塾先生是一个上了岁数阅人无数的老人,进而了解福贵的形象,译者为了让原文作者可以更好地和目标语读者进行交流,让读者通过这位老人对福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年过花甲”译作“getting on in years”,而不是一板一眼的译成“his age over 60”。原文中“二流子”是民间流性语,是指那些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知识素质文化低下的人。“二流子”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福贵”的顽劣形象,而英文中无法找到一个词与之相对应,因此,为了更好地解读主人公“福贵”的人物形象,让目标语读者认识到主人公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这一纨绔子弟的形象,从而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译者采用“套译”方法,将“二流子”译为“nothing but trouble”。“nothing but trouble”是1994年在美国上映的一部影片,影片中主人公不学无术的顽劣形象与原文中“福贵”正好契合。译者通过“套译”法,将该人物精准呈现在目标语读者面前,让目标语读者与原文读者对福贵这一形象有了相同的反映,成功的实现了原文作者与目标语读者的交流。

五、规范伦理

规范伦理是指译者要以目标语读者期待的方式清晰明确的将原文表述出来,以此取得读者的信赖。由于中文是意合语言,英文是形合语言,因此,为了将原文中内在的逻辑关系显性,清晰明确地解读原文,通过增加连接词,按照目的语的语言模式及其规范将文化负载词的含义清晰明确表述出来,便于读者的理解,以此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待以及赢得读者的信任。

例8:“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1](P67)。”

As the saying goes,“if you escape a calamity with your life,there is bound to be good fortune to follow[2](P85).”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意思是遭遇灾祸没有死掉,将来必有福气。由于中西语言及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即中文重意合,注重以意役形,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靠隐形连贯和叙述的事顺序,而英文重形合,注重以形显意,句子与句子之间靠连接词连接。译者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在翻译时增加了连接词“if”把原文中隐形的逻辑关系显性化,明晰清楚地说明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含义,再现原作,加强目标语读者对该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以此提高译文在目标语读者心中的接受度,赢得读者的信任,满足读者的期待。

六、承诺伦理

承诺伦理是对以上四种伦理的补充,指的是译者在完成技术层面的翻译工作后,对译作应持有的坚定负责的态度,是译者在道德层面上对自身的约束,是对翻译事业因恪守的职业道德。[13]白睿文在翻译《活着》时严格恪守职业道德,以保证译作的高质量。在1996年译者就完成了《活着》的翻译,随即联系多家出版社,但是均被拒绝。由于译者的坚持,时隔六年,世界最大的英语商业出版商“兰登书屋”向译者抛来了橄榄枝,足以可见译者坚持负责的态度。出版商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译作美国化,要求译者删减修改原文,但是白睿文坚持自己的译作风格,尊重原作异质性,尊重中国文化,正是由于译者的坚定态度,坚定立场,《活着》英译本才能获得海外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

本文基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分析《活着》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研究,发现白睿文在翻译《活着》文化负载词过程中,以再现伦理为指导,尊重原文的异质性,尊重中国文化,采取直译法再现中国文化。以服务伦理为指导,搭建文本外语境,增添脚注以及“套译”的方法译文化负载词。以交际伦理为指导,适当增译或删减,实现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以规范伦理为指导,增加连接词,将意转形,符合英语语句规范。以承诺论伦理为指导,坚守译者职业道德。

猜你喜欢
福贵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余华《活着》的人生底蕴
在痛苦中寻找希望
血和泪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