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现状、定位、路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理性思考

2022-03-28 13:28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文化

徐 丹

(宜春学院 教务处,江西 宜春 336000)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本校的师生员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民众。相比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不仅文献资源较为薄弱,而且服务对象庞大,其馆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高校图书馆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地方性院校与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因而,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更贴切当地的社会民众,更有必要开展社会化服务。但目前高校的文献资源利用率极其低下,造成文献资源的极大浪费。被誉为“图书馆学的开山鼻祖”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图书馆学家G.诺德指出“图书和图书馆的价值只有在利用中才能得到实现,即使对最卑微的能多少获益的人也不要加以限制,要让人们借阅”。随着全民阅读理念的深入,文化素养的提高,国民对阅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根据地方特色,结合馆情,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服务是摆在高校图书馆前面的新课题。

一、趋势

随着全民阅读理念的深入,国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也必然成为一种趋势。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基础、自身发展需求等所决定的。

(一)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所需

全民阅读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开展全民阅读,2014-2019年全民阅读又连续6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全民阅读已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作为公共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理应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为地方文化繁荣提供保障,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二)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基础理论所致

1.公共产品理论。根据消费特征,西方经济理论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公共产品是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征。[1]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它又分为纯公共产品(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和准公共产品,而准公共产品又包括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和共同资源(common resources)两种类型。俱乐部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可以轻易地做到排他,而共同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地排他。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多人重复使用,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而且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运行的主要经费来源应该是政府拨款、学生缴费和社会捐款,最终都是社会纳税人的钱。根据这一理论,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文献资源、信息服务等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2.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公共服务供给是公共行政管理研究的核心主题,公共服务具体供给方式一直在变化与完善中,从20世纪70年代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中心供给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多元供给理论,发展到今天的多元多中心供给理论。而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政府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满足公民文化需求、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政府是公共文化供给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主体,包括高校图书馆等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近年来兴起的包括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的基本单元,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文化的服务与建设,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体。

3.文化权利理论。文化权利是指人们通过文化活动获得利益的权利,是现代国家公民的三大权利之一,也是社会大众最基本的权利,主要包括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活动的权利、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2]文化权利早在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年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都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文化权利。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图书宪章》指出“每个人都有阅读的权利。社会有责任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阅读的利益。”[3]1994年《公共图书馆宣言》也明确规定的公民的阅读权利就是一种应然权利。“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4]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责任与担当,保障全民共享的文化权利。

(三)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

随着全民阅读理念的深入,国民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理应在实践中给予回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有一种声音“图书馆被边缘化了”,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社会各种信息传媒公司、搜索引擎如雨后春笋,对图书馆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却固步自封,抱守“三分自留地”,被“边缘”也就不足为奇。高校图书馆只有更新理念,发展内涵,提升质量,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对学校、对社会有“为”,才会有“位”。

(四)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西方国家的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是向社会开放的,如美国高校图书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响应政府提出的“战胜贫困计划”就开始向社区展开信息服务,[5]并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证件办理及收费、服务规则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6]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与做法。日本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比较普遍,据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学术情报基础实态调查结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701家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图书馆中有685家向社会开放,服务对象主要是其他大学的师生、大学以外的研究者、普通市民等各类人员。提供服务的资料中主要以纸媒体为主。[7]德国许多大学,如法兰克福大学除了对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外,还对本地区的民众服务,兼有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双重身份,校内读者服务量占全部的60%,社会服务的服务量占40%。[7]

二、现状

(一)理论方面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5年杨春元发表“大学图书馆应面向社会”[8]一文拉开了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研究的序幕,截止2018年底,有关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研究论文422篇(以中国知网期刊库为检索工具,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检索时间为2019年5月20日),通过梳理发现: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一直在路上,服务对象主要为高校用户和区域内其他科研单位,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与针对性。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9-10]但也有一些学者从经济属性和图书馆的定位、性质[11-12]等方面出发,建议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应谨慎;二是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策略与服务模式;[13-15]三是保障机制与服务效益评价。[16-17]

(二)实践方面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践在我国由来已久,如广州大学2002年以来开始,采用信息开发、业务外包、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业务扶持等多种模式服务社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8]据陈雯对南京本科院校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25所本科院校均开展了社会化服务,但是,服务的主要对象为高校用户和区域内其他科研单位,呈现了明显的倾向性与针对性,并非意在面向全体社会用户。同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资源缺乏、社会读者受惠面不广等缺陷。[19]另据南昌新闻网讯,截止2019年6月6日,全省68所高校公布了社会开放的方案,大部分高校在开放方式、开放对象、借阅办理流程等进行了限制,[20]见表1。

表1 江西省部分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一览表

(三)困境

尽管许多高校使出浑身解数,尽可能地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但一路走来也颇为艰辛,存在许多困境。

1.观念束缚。长期以来为全校师生服务观念已经深入骨髓,尽管标准不一,但我国通常按领导系统把图书馆分为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工会图书馆等,他们均有各自的服务对象,顾名思义,高校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在校师生员工。197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支持下的国际标准组织(ISO)与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颁布了“ISO2789-1974(E)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指出高等院校图书馆主要服务于大学及其他第三级教学单位学生和教师的图书馆。而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全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方便全校师生获取各类信息,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1]而2015年重修后的《规程》明确了主要任务外,对社会开放比2002版措辞更为严谨,“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22]

2.资源短缺。首先是文献资源,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长期以来是围绕学校的专业建议与教学科研进行,特别是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专业性比较强,相比社会各类用户的广泛需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资源供给能力不足。而且广大学生求知欲强,阅读量大,在学校资源紧张的状况下,许多图书馆只能“保品种、压复本”,本校读者的需求都无法保证。而电子文献的采购除了根据学校的专业结构外,通常数据库商会对资源的使用作相应的规定,如并发连接数限制等,向社会开放后如何分配校内和校外读者的访问并发数限制,如何防止社会读者产生批量违规下载等均需认真思考;其次是物理空间,据陈雯对南京24所高校的调查,许多学校生均拥有阅览座椅比为7∶1,甚至12∶1,对许多学生来说图书馆是一位难求,强占座位也是屡见不鲜;[19]再次是人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是根据学生读者人数、藏书规模、学校专业结构等配置,并未考虑社会读者,现有工作人员已是疲于奔命。

3.管理空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比较单纯,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阅览井然有序,图书馆管理比较简单。而社会读者结构十分广泛,文化素养参差不齐,身份多元,常住范围分布复杂,难以查找。一旦发生校外读者或噪声、或清洁、或与学生座位纠纷、或只借不还等状况,图书馆在现有条件下还无法进行有效干预,影响图书馆良好的阅读环境,甚至资源的流失。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管理经验不多,需要图书馆管理层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三、定位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点亮人生。全民阅读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家公共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图书馆不仅肩负高校阅读推广,提升民族文化,也承担服务地方的重任。教育部就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也作了相应的回应。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二十一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地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1]2015年重新修后的《规程》提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为社会服务”,同时“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22]但社会化服务的实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高校图书馆做好调查,结合馆情,拓展思路,开拓性地开展这项工作。鉴于高校图书馆的任务与馆情,有针对性的适度开放应是现阶段理性的选择。

四、路径

(一)理念突破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需理念先行。许多馆领导担心对外开放会影响到本校师生的利益,存在安全等隐患问题,因此,社会化服务总是左顾右盼,不敢尝试。首先这是因为错误把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等同于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开放,实际上,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均各自主要服务对象与馆藏结构,为教学、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永远不会改变,其社会化服务只是根据本馆特色与优势,为当地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开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与补充;其次与高校读者整体上比,社会公众的文化参差不齐,加之对图书馆的各自规章制度不了解,可能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但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只要图书馆加强宣传与管理,安全等隐患定会慢慢得以解决;再次,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图书馆的人均图书的占有率远超公共图书馆,但图书的流通率却在逐渐下降,甚至有许多是零借阅。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法则第一法则“书是为了用的”,[23](P2)这一定律认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不是收藏、保存图书,而是使图书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是开展一切服务工作的前提。高校图书馆应突破理念的束缚,将那些借阅率低甚至零借阅的图书加以充分利用,如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打破馆条块管理,实现校地合作,共建“汉中图书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4]

(二)制度完善

制度是规范和约束人类行为的准则,它的生成是一个动态无意识自发演进和有意识人为设计的双向演进的统一过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制度的设计必须在做好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在不挤占学校教学科研资源的前提下,逐步拓展社会服务范围,把高校图书馆办成地方文化传播、知识交流、资源共享的重要阵地以及人民群众和青少年接受先进文化知识熏陶的重要基地,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繁荣。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充分考虑高校师生读者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一是社会公众享有的馆内资源与服务范围。如纸质文献的借阅册数、阅览座位等社会公众是否等同本校师生?二是社会公众获取相应资源或服务的条件或资质。三是明确社会公众读者与高校图书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四是制度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必须结合新媒体,在确定服务范围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如“文献传递”等项目,既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发挥高校的馆藏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又可以尽管减轻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压力。

(三)构建信用体系 实行行业联盟

对高校图书馆来说,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是摸着石头过河。相比校内单一且信用度较高的师生读者,社会公众用户的职业、信用以及出现信用危机的处理等比较复杂。为保证面向社会开放正常实施,除了完善制度设计,加强人防和技防,增设、完善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自助借还设备外,还可以借鉴银行系统比较通用的用户信用体系。美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借助于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读者可以凭驾照、护照或永久居民卡办理借阅证,办证流程简单且不需缴纳押金,如耶鲁大学。[25]

我国学者对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信用体系的构建也开展相应的研究,如侯婷[26]通过文献调研,应用德尔菲法咨询用户、专家、馆员意见,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出高校图书馆用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而邓成越[13]针对社会用户,从用户信息体系、用户信用评价体系、用户失信惩罚制度、用户信用教育体系、信用风险转嫁机制等五个方面构建高校用户信用体系。实践上可以借鉴比较成功的杭州图书馆[27]和上海图书馆[28]通过第三方征信平台的数据为用户信用的管理方式,打造行业信用管理平台,共享用户信息,使图书馆服务跨越时空,突破地域,有助于信用效率在行业内的最大化,有助于图书馆联盟的真正实现,从而达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目标。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