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话肖像
——关于肖像摄影的审美效果及创作取向

2022-03-28 13:27管华鞍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肖像摄影

管华鞍

(鹰潭市总工会,江西 鹰潭 335000)

人类通过千百万年的进化,从脱离动物性质的那一刻起,人本身就开始有了精密协调的功能,也有了均衡完美的形体和神态,在向大自然索要生存权的斗争过程中,也渐渐学会了从感官上、心理上认识美的含义。人们在审视人的本身的美感产生感官愉悦的时候,就确定了肖像千姿百态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优美的诗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实也是古代人物肖像的文学表现形式。在群体生存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辨别的特征,基因遗传的血脉关系,喜怒哀乐情绪的表达,交流信息的传递等等都是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形态来反映的,我们从人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生理学等学科的信息中,来寻找缤纷多彩,千姿百态的人物肖像。

一、肖像摄影独有的特质和社会作用

肖像是勾画人物形象,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刻画人物表情,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人物的身材、容貌、轮廓、服饰、打扮等外在的条件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特性等反映出的气质,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性,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世界,以外在的“形”传达内在的“神”。肖像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摄影诞生之前,表现肖像的形式全靠绘画和雕塑,艺术家们依靠的是主观回忆和熟练技巧来再现对象,摄影的出现,肖像从主观意识地再现到客观真实的表现。人们通常是在进行肖像的表现过程实现审美手段,达到审美意趣,完成社会功能。

肖像摄影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通过摄影语言的表现手段,使人物形象在物质载体下实现真实的表现的一种记录的、能够流传的,可供欣赏的造型艺术。肖像摄影的深层内涵应该是“建立在普世人文关怀精神上,以人物肖像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类型。从视觉表达上通过人与人、人与空间环境的设置,从调查记录、人文地理、民俗活动场景、生活生产器物、服饰符号、体质特征等各方面展示人类学意义,关注和尊重一张张面孔下的生动人生,展示具有张力的民族志。”[1](P11)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论摄影》这部摄影“圣经”中说“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意在捕捉尽可能多的拍摄对象。绘画从来没有如此宏大的视界。”[2](P45)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对人像的记录和描绘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绘画和雕塑已不能完全统治造型艺术,摄影的介入,“因为相机展现了绘画所不能及的特质,所以照片有着新的表现维度”。[3](P55)此时,肖像不仅能够被真实的记录,而且使造型艺术有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段。很快,这种新的表现手法便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世。人们通过对表现形式的摸索,肖像摄影越来越成熟。19世纪法国著名摄影家加德帕斯·费利克斯·图尔纳松(Gaspard-Felix Tournachon)曾指出:“一个摄影艺术家,不论其照相机的机械性能如何,都应该把焦点对准人物的脸部,抓住人物的神情,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使其神韵跃然于画面之上。”[4](封底)

(一)肖像摄影能够精准定位人物的外在形象

在摄影出现之前,人类对自己可视形象的表现是通过绘画或雕塑来完成的,因此,人物肖像画(Portrait)是古代表现可视人物的最重要形式人物肖像画,虽说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但是我们还是很少看到真正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流传下来,即使有流传下来的可视形象也十分有限,其真实度、可靠度和准确度也很低。摄影出现以后,因为用影像可以传递更直观的情感,肖像摄影很快便借鉴人物肖像绘画的美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以真实记录人物形象,准确勾画人物形态的特质迅速被推入极致。德国艺术史博士维多利亚·查尔斯写到:“摄影已包含肖像艺术所有孜孜以求的所有元素。”[5](P14)肖像摄影具有准确勾画人物形象的表现功能,是因为可以通过它准确地将人与人之间的特有外貌及个性特点相区别。人类之间的相互区分主要是靠形象之间不同的特有外貌来分辨的,俗话说“千人千面”,就是每个人都有区别于其他人不同的外貌和特点,都有区别于其他人不同的鲜明个性。人的鲜明的个性是由于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些鲜明的个性从每个人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会自然地流露在人的外形上和人的外在特征上,组成每个人的个体形象,而这些个体形象又是每个人物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有外貌,正是因为人有不同的特有外貌,才为肖像摄影能够准确勾画人物形象提供了表现依据。我们之所以不会将罗斯福认成丘吉尔,就是因为罗斯福有罗斯福的形象特征,而丘吉尔有丘吉尔的个性特点。因为他们各自都具有区别他人的特有外貌,所以我们能准确的辨别出他们。但我们还应当清楚了解,人的这些外在形象特征和个性特点的特有外貌,只是因为在脸型和五官上有的变化和不同,这些变化和不同甚至是很微小,由于人类对自己的五官有着特别的敏感,虽然这些变化和不同很微小,但人们之间仍能够确定形象特点的不同,构成人与人之间的相貌的区别。摄影做到了精准、真实、可靠地勾画不同人物不同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不同人物不同鲜明个性。1839年10月,摄影诞生不久,摄影先驱Robert Cornelius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人物肖像照片,这张照片使用的是银版照相法拍摄,开创了肖像摄影的先河,从此,肖像摄影已经注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传递情感以及自我表达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从摄影术诞生至今,人们对肖像摄影的探索可以说坚守不渝,始终如一。

图1 1839年Robert Cornelius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人物肖像

(二)肖像摄影能够准确刻画人物的情感表情

表情是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是人的心理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是心理情绪在面部的表现,是心理情绪表达外在的主要形式,是通过面部肌肉和五官的形态变化,向外界展现或隐藏自己真实内心世界的交流符号。姿态表情是情绪在身体姿态和动作上的表现。法国摄影家克劳斯·H·卡尔认为:“应该有一种真切面对或是栩栩如生的感觉。有时这种感觉可以通过对人物物理特征真实再现获得,而有时,人物外部特征并非细致入微,这种栩栩如生的感觉是通过画中人物对象的姿势而获得的。”[6](P8)人的表情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映,是伴随人一生感情和情绪的“告知牌”。

当人类进化到原始人的时候,社会协作和社会交流已经开始成为人类进化和发展必须的生存方式,为了生存和进化的需要,这时人类已有了非常丰富的表情。同时,人的表情开始逐步向社会化约定属性演变,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文明程度也不断提高,人的表情的社会规定属性也渐渐地越来越强,并广泛地得到人类的共同认可。

我们说表情具有社会约定属性,是喜怒哀乐等等表情,虽然是由某个自然人表现出来的,但在其定义中是存在着社会性的,譬如,整个社会都认同自然流露在人的面容上的笑魇,是高兴,是喜悦;也都认同发自内心带着泪水的哭泣是伤心,是痛苦,诸如这些表情内涵的约定,是人类任何一个人种,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基本认同的。我们又说表情更是一个一个个体的,虽说表情的认同是社会性的,带有普遍意义,但表情又是由一个个自然人表露出来的,也得由一个个人的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正是由于表情的普遍性寓于了表情的特殊性,才有了表情的个性化,才有了各种艺术形式对其的追求,才有了传世的艺术杰作。因此,脸部反映了人的精神,又向人们展示了自己最精美的形态。当个性表情的丰富到迷人的时候,一定会刺激各种艺术形式对其的表现,肖像摄影有很强的捕捉表情能力,尤其是在捕捉人的微表情中凸显其巨大的优势,成为准确刻画面部表情和姿态表情极其个性化的最好的表现形式,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从而使肖像摄影有了丰富的表现对象。

著名摄影家郑景康在50年代所创作的《画家齐白石》,是一幅以形写神、准确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的肖像佳作,这幅作品形真而神似,把我国一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神情、风韵、气质表现得恰到好处,把白石老人饱经沧桑的面容、深沉而锐利的目光、博大而严谨的面部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个世纪的风蚀,随着脸上的银髯一同飘逝,艺术天赋的神奇,透过颧额间的镜片瞬间破译,而他面露微怒的表情,掩盖不住94岁的老人桀骜不驯,才华横溢的秉性和带着“天趣”率真的童心。摄影家在追求作品的外形、情感、意境和形式美上是独具匠心的,丰富的面部表情的刻画,使作品成为一幅为时代名人传神写照的精品。

图2 《画家齐白石》郑景康摄

(三)肖像摄影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性格态度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世界所表现出的态度和采取的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相对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当这种个性心理特征注入社会属性后,便形成了个体人的人格特征,并在形成人格特征的同时,又以最直接、最密切关系与社会相交融。人的性格虽然是表现在社会交往和行为举止上,但是人的性格个性的流露和表达是以人对现实世界的神情态度、行为举止表现出来的,我们常常以人物的状态来判定人的性格,譬如沉稳、焦灼、陶然、凄迷、激愤、悒郁、酣畅、怯懦、任性、果断、勇敢、有毅力等等,这种状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中都会形成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一个人对于人,对于物或对于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的倾向性,即成为人格特征。

人物性格的变化,会带来神态的细微变化,而人的性格的多重性,为人物肖像带来极大的丰富性。恰恰是因为有性格的变化,人的神情态度、行为举止才给肖像摄影带来了表现机会。使其可以尽情地描绘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世界,充分表现刻画人的神态性格。我们必须承认肖像摄影作品的创作,是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最好的形式,它具有对人物心理性格十分真实准确地把握能力。著名的《世界摄影史》作者内奥米·罗森布拉姆(Naomi Rosendhlum)认为:“无论强调哪种审美倾向,肖像摄影都反映了它最初的审美观和信念,即个人的性格、智慧和外貌特征都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来揭示。事实上,从文艺复兴以来,肖像艺术一直受到很高的尊重,人们认为肖像不仅能记录人物的外貌特征,更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从18世纪末期开始,关于肖像摄影的姿态、姿势和表情应该展现人物内心的概念被广泛解读,认为肖像应该超越记录人物外表而上升到揭示人物内心和灵魂的高度。”[3](39)当然我们在了解和抓取人的个性性格的时候,更多的是注意包含于性格之中的社会道德含义方面的内容。人类的肖像摄影巨作的成功,正是因为作品抓住了人物性格在社会发展规律中的特殊的事件或在某个历史转折的节点上的关键之处,在这个时代背景中,做到了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灵魂,讴歌生命的伟大,从而通过人物肖像的心理性格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鲜亮的风采。

要能够描绘好人物心理神态的性格,就请记住加拿大著名人像摄影家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的这段话:“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是需要紧紧抓住的、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7](50)卡什的肖像巨作《一头愤怒的狮子》是他所拍摄的最著名的人像丘吉尔,这张照片成为二战期间英国人坚强不屈意志的象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人类需要抗击和战胜法西斯的勇气和精神支柱,作为欧洲战场抗击法西斯的领袖的丘吉尔的性格能力和决心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前途,在这个需要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紧要关头,《一头愤怒的狮子》准确传神地描绘和刻画丘吉尔性格,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另一幅李仲魁拍摄的《结婚登记处》是一幅具有历史特征的人物肖像佳作,作者非常好的描绘和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心灵深处的爱和幸福是通过羞羞答答的神态和双手扯着含在嘴里的手绢流露出来,让人们和作者一同进入到肖像主人翁心灵深处,体会女青年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幸福的心理个性。这幅作品确凿的拍到了生活事件中人的人格特征决定性的瞬间。在肖像摄影创作中,我们的表现应该让所表现的“人物的血管中似乎真的流动着鲜血,”欣赏作品的人“应该实实在在的感觉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有呼吸的人。”

图3 《一头愤怒的狮子》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摄

图4 《结婚登记处》李仲魁摄

(四)肖像摄影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剖面缩影

人的肖像是一定时代的缩影,不同时代的人都在脸上和气质中留下不同的时代烙印,个体的精神和气质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可以通过他的外表得到体现。历史,是人类行为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记载。社会发展所有的重要阶段,承载着每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在人类社会发展和阶段行为过程中,不同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形成不同的社会时代,每个社会时代都有其社会阶段明显的典型性和社会风貌相对的稳定性,以及社会发展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等等的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特征统统都会刻画在那个时代人的脸上和装束上、气质中。这些时代的内涵和特征为肖像摄影家提供了能够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一个时代性质的可能性,我们通过肖像摄影作品,留下了这个时代的缩影。欣赏那些伟大的肖像摄影作品,可以清晰感受到它们所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记录着人类不同时代的喜怒哀乐。那些伟大的作品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风采,它是社会的象征,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象征。

前面谈到卡什的那幅丘吉尔的肖像,从丘吉尔冷峻的面庞、犀利的目光刻画了这位铁腕政治家的心灵世界,也显示了那一难忘时代的精神象征。还有卡什拍摄的另一幅肖像作品《爱因斯坦》,已经成了科学的代表符号。据说在拍摄这张照片时爱因斯坦正陷入对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沉思,可以看到,在爱因斯坦睿智的目光中,有沉重的哀伤,更有对那个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反思: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同样科学技术也可以毁灭人类的命题。而这也正是这幅作品最具时代感,最打动人的地方。当然,这两幅摄影作品的成功即便是与被摄人物的特殊人格魅力有关系,那也是那个时代所孕育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文明、品格的结晶,在他们身上带着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典型性。

图5 《爱因斯坦》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摄

肖像摄影的应用,另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不断地提醒人们更加关注人的本身。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社会第一要素,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第一可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他真正的认识和解读了人的本质。肖像摄影可以记录和突出人的关键部位,能够强化社会整体的对人的视觉冲击,有利于人类对人的自身再认识。我们在反映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讴歌了生命的伟大时代具有特别表现意义。尤其是在关注社会中的非主流非正常的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告诫人们生命的平等性,救助的公益性,社会性。当代纪实摄影家解海龙在安徽农村拍下《我要上学》的大眼睛的小姑娘,由于它拍摄出了农村就学困难儿童的渴望目光、承载了无数失学儿童的希冀,所以她震撼了无数国人的心灵,从而推动了90年代为贫困儿童救助读书的希望工程的实施。每当我们欣赏《我要上学》这幅肖像作品时,都能体会到她带有的强烈的时代印记。

图6 《我要上学》解海龙摄

肖像摄影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剖面,还在于它能够向人们传递真实的、准确的、明晰的形象,特别在历史时代的关键点上,有助于人民认识真相,了解事实,进行正确选择。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在第一次竞选总统时,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竞争者,竞选时他的对手形容他是一个非常粗鄙的、乡愚与智慧不足的人,这些对他的攻击,给他的形象和竞争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扭转竞争对手给他造成的被动局面,林肯采纳了把摄影用于政治活动的方案,发挥摄影打动民众的能力和作用,于是在1860年2月27日,结束著名的“库伯学院演说”(Cooper Union Speech)后,来到摄影师马修·布雷迪(athew Brady)的摄影室,拍摄了他的肖像照片。照片中的林肯是一个有尊严、刚毅与睿智的人,让选民们认识了真实的林肯,照片引人注目的是林肯的表情,诗人惠特曼把它描述为“无言而深沉的悲哀”。此时,林肯已经历了战争中最残酷的岁月,他为维护邦联的统一所做的奋斗很快就要成功,然而,他痛苦地意识到整个国家因此遭受的巨大损失。林肯当时55岁,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当布雷迪画廊经理亚历山大·加德纳(Alexander Gardner)拍摄这张照片时,林肯身上留下操劳的痕迹,他并没有刻意修饰总统忧愁憔悴的面容,甚至夸大了这一特征,因为林肯侧着头,一边的脸颊稍微置于阴影中,使他的右眼和右颧骨看来空洞可怕。但它记录人物外形的准确性和勾勒人物形象的表现力让人们认识并永远记住了伟大的林肯。同时,这张照片也有力地驳斥了他的竞争对手不正确的攻击。在这次竞选期间约35幅由布雷迪为他拍摄的照片在全国各地流传,照片的直观效果在选民和候选人之间产生亲密感,他终于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认为他的胜选摄影发挥了很大作用,他说:“毫无疑问,是布雷迪助我当上总统!”现在的政治集会上,政治人物的肖像仍然是政治活动的核心。

图7 《林肯总统》亚历山大·加德纳(Alexander Gardner)摄

二、肖像摄影的审美情感

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使身心得到愉悦,进而产生理性的判断和追求。在30000年前,人类开始表现人影轮廓,从而奠定了肖像艺术的起源,并逐步从勾勒人影轮廓进行交流和留住记忆的功能之中抽象为“美术”。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公元前21000《戴头巾的夫人》的泥塑肖像去理解人类审美的认识过程。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审美价值不断得到认识上的深化。人们对自身形象审美的喜好和需求,必定促使肖像艺术成为基本符合社会一般规律的审美标准。作为新的表现形式肖像摄影的出现,对肖像艺术更成就了审美价值的实践性。社会一般规律的审美标准具有大众性和广泛性的特征,用这个审美标准衡量肖像摄影作品,美感自然成为被关注的第一感知,于是人类对审美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升华。

图8 公元前21000《戴头巾的夫人》的泥塑肖像

(一)让美的因素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合理的地方

肖像摄影成为表现人物一种崭新的形式,当然是以强大的人文纪实功能为主导,但是谁都无法否定其特具的审美功能,正因为如此,摄影家在创作肖像摄影作品时,一方面要在构图、用光等方面用功,让画面赏心悦目具有美感;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在被表现对象的表现上下功夫,选择表现对象形象和体态最有个性、最具美感的部分进行表现,挖掘表现对象外观和内涵中的美感。欧文·佩恩(penn.lrving)的作品《引项昂头的麦当娜》是很具美感的作品。麦当娜·西科尼是20世纪和新世纪的流行乐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的流行天后,她以流行的象征,时尚的符号,陪伴了全世界四分之一个世纪。欧文·佩恩拍摄了年轻时富有个性的麦当娜肖像,画面上她引项昂头美丽而性感的脸形、颈项和肩,仿佛正在沐浴天露,人们感到天露是从她腻腻的肌肤上滑过,她闭着的眼,微翘的唇仿佛等待着上帝的亲吻,从那时起上帝开始为她定做了天后的桂冠。

图9 《引项昂头的麦当娜》欧文·佩恩(penn.lrving)摄

在探讨肖像摄影审美的课题时,我们也应对表现丑的艺术做些了解,丑的艺术是为了表达特别目的的。自古来,丑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附属于艺术美,表现为与神对立的鬼怪,在中国艺术美中,丑表现为牛鬼蛇神。到了现代,特别是后现代,审丑已经独立存在,艺术特色已由崇尚共性,转向强调个性,在表现形式上也开始欣赏“唯丑”。现代人像摄影,已有表现丑为主题的摄影家,如被称为摄影界“梵高”的美国女摄影家黛安·阿勃丝,她是以表现正常人的非正常行为反映世界上的阴暗、丑陋、变态的现实,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她在身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社会意义上讲,揭示社会的阴暗、丑陋、变态,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目的是让人们正视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人类、政治、社会、政权应当共同解决。同时也提醒我们美是相对丑而存在的哲学含义。

然而美毕竟给人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快感,而丑带来的则是厌恶和痛苦,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对人的生命的积极肯定。因此,美一定是符合历史发展的社会关系,是大众共同的愉悦基础,审美在任何时候都一定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在肖像摄影中,摄影家应努力使被表现对象在画面上具有美感,成为符合审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因而,选取表现对象在外形上最具特征,容貌最具美感,体态最具表现力的部分突出表现,是肖像摄影的基本功力,它能使肖像作品的表现结果与表现对象更具完美的一致性。

如果说努力把人物肖像的画面表现得更具有美感,是肖像摄影家的基本功,那么就应该要把肖像拍得更具有美感。首要的是注重自己的审美修养,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入手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摄影艺术形式美,驾轻就熟于审美与技巧之中,调动一切手段,综合一切形式,才能达到美化对象的目的。熟用技巧,精心构图,巧妙用光,选择环境,捕捉瞬间,挖掘性格,突出个性等等,一幅优秀作品的成功是汇集了诸多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的因素和摄影家个性修养表现技能,把美的因素以恰当的形式放在合理的地方,才有了符合大众美感的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让人物肖像的画面表现得更具有美感,还应该研究怎样处理好审美标准的社会性和审美的个性化表现之间的辩证关系。上面讲过人类是以社会方式生存构成社会共融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交往方式、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社会内容又构成了共同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标准,而共同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标准决定了对审美的形式的抽象与概括。艺术是要符合审美的大众化社会化的标准的,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单一性是文化普遍性中个体存在及相互区别的基础,正像毛泽东先生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创作方针应当是坚持审美标准的社会性和创作表现方法的个性化相统一的创作原则,从而创作更多的“雅者赞其巧,俗者谓其美”优秀作品。

(二)光影让肖像摄影更具有情感

“光”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源泉,造就万物可见的、多彩的形态,让人类进化成能够看到丰富多彩可视世界。“光”既是妆扮一切有型世界的美丽天使,也是施展一切可视形态的丑陋巫师。因此,光在经营的过程中是具有情感的。一切可视的物质是以色彩为表象,由质量组成形态,最终用光来造型的,这样光就为摄影塑造了灵魂,摄影也成为用光的技术和艺术。充分注意光照射物体时投放量的变化,对物体的色彩和造型改变的影响,把握光照射物体时投放量的变化,对物体色彩和造型改变的影响,细细的体会因物体饱和度的高低带来色彩变化和视觉变化。通过对光照射物体时投放量的自觉控制,从而表达摄影家对肖像处理的情感意图。充分注意处理光与照射对象的和谐关系,正确调整好光量、光比、光质,使其在表现对象用光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人们产生审美冲动。充分注意发挥想象和智慧,构想和整理出能够表达审美境界的用光效果。通过用光整体全面完整的构思与经营,整合各种光照,巧妙地完成光对肖像的造型、氛围、情感的表现,从而刻画人物肖像的外部形态,强化人物肖像的立体质感,表现肖像与环境色彩和影调协调,勾画人物肖像轮廓的突出,同时,我们在理解人的颅部生理结构的基础上,调整光的照射角度,变换光的投射方向掩饰或淡化人物脸部或五官的缺陷,突出和张扬人物脸部或五官的优势,理解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和历史瞬间的情感。实现创作出高艺术价值,符合社会审美标准,具有个体风格,表达审美境界的优秀作品的目的。美国肖像摄影大师阿诺德·纽曼(Newman.Arnold)被要求为德国军火大王克虏伯的拍摄肖像,纽曼非常憎恶克虏伯,保持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良知,在拍摄中,使用了双侧光灯位,形成了强烈的“夹板光”,让这位军火大王看上去与他的生意一样极具恐怖、阴森的犹如魔鬼般的个性。揭示了对垄断资本控制下军火工业的嗜血、贪婪、残酷的本质。照片一问世,克虏伯立即宣布纽曼为“不受德国欢迎的人”;而纽曼表现出的良知和勇气得到了反对战争的人们普遍赞扬。美国摄影家安德烈亚斯·法宁格(Andreas Feininger)认为,“明亮的光线给人一种耀眼、明快和严肃的感觉,暗淡的光线常常表现忧郁、宁静和含蓄的情绪。世界上,那些用光极具个性色彩,富有情感性格的历史性典型瞬间的肖像作品,无不光彩夺人的在世间永存。”[8](P73)

图10 《德国军火大王》阿诺德·纽曼(Newman.Arnold)摄

(三)创作风格的审美理解

创作风格是艺术家认识和表现世界、彰显个性的手法,是艺术家个体素养和特质综合表现,是一种具有强烈倾向和个性特点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依据认识成熟程度表现事物的有较强自我意识的个性化、艺术化习惯。创作风格体现了个体创作行为的素质和能力在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由于艺术家个体之间的出身背景、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情感倾向的不同,也由于主题选择的特殊性和表现方法的习惯性存在个体的差异,就形成了对作品的表现形式的差异和区别。这种差异和区别给予艺术家的是创作个性,创作个性表现在艺术家身上就出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创作个性的成熟,是创作风格形成的标志。由此可见,创作风格集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包含了艺术家遗传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个性性格,加之对审美认识深化和创作经验的积累。

创作风格形成时,艺术家们就会根据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个性性格,选用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事件和表现对象的内在联系,深入事物的内涵,融入人物的内心,得出表现事件本质结果的认识和判断,同时采用不同于他人的表现方法,创造出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唐代诗人杜甫对社会的关注,对最底层生活窘迫的“寒士”的呼号,这是杜甫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写实的艺术风格。“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毛泽东的词,他观察历代君王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他的词中包含着多么豪迈的艺术风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醒后醉眼惺忪的柳永咏出的词,依稀可见的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作为囚君的李煜能准确的表现出冷寂的心境,成为婉约词派的首席代表。

肖像摄影的创作和所有的艺术门类是一样的,同样是存在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肖像摄影大师优素福·卡什是用深沉的基调,丰富的影调,表现人物各种复杂的性格和个性,形成自己的表现风格,从而奠定了肖像大师的基础。阿诺德·纽曼把与表现对象相联系的,能使主题感兴趣的环境作为背景烘托来拍摄肖像,形成了“环境人像”的艺术风格。女摄影家黛安·阿勃丝以揭示人类真实的丑陋为主题,极端个性化的主观表现或心理宣泄,形成了背离传统的艺术表现风格。美国肖像摄影大师菲利普·哈尔斯曼的黑白肖像摄影,达到摄影艺术的高峰,他精通心理学,擅长拍摄别具一格的“心理肖像”,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他的核心理念,这也是他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三、肖像摄影创作方法的取向

从摄影术诞生以来,已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的人物肖像摄影家,纳达尔(加德帕斯·费利克斯·图尔纳松)、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隆、奧斯卡·古斯塔·雷兰德、纽·雷、优素福·卡什、阿诺德·纽曼、欧文·佩恩、查理德·埃夫登、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菲利蒲·哈尔斯曼、郑景康等等,虽然他们拍摄的风格各异,记录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选择的社会人物侧重面有所区别,但他们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执着都取得了成功,成为世界上顶级的优秀的摄影家,为人物肖像摄影了留下了创世纪的作品,也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物肖像已不是单一的人物形象的记录,而是把人物肖像摄影推进艺术的殿堂。19世纪著名的艺术家艾伯特·桑兹·索思沃思(Albert Sands Southworth)认为肖像摄影:“要求艺术摄影师们捕捉到同人物自身相似的最佳表情,尽可能展示人物个性,甚至超越了人物外表和身体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这也是艺术摄影师所追求的目标。最终,照片画面不能失去真实性,同时又能传达美感、表情和人物性格。”[6](P8)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学会运用好肖像摄影记录时代,鼓舞大众,发展艺术的重要功能,推动时代的进步,是十分有必要的。肖像摄影家要努力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对社会发展有作为的社会艺术群体,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创新,拍出更多更好的肖像作品。为了实现拍出有影响的、杰出的好作品的目的,我们还是很必要的去研究和探讨一些有效的出新的肖像表现方法。

(一)努力突出表现对象所处的社会位置

社会位置是一个人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岗位,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从理论上讲,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中,所有人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一致的,但从社会分工上讲是有不同的,不同的劳动方式和劳动环境表现出人因分工劳作带来的差异。人所处在社会关系体系中,长期遵循社会不同的分工形成的个性气质一定会外溢在人的外形上,尤其是会在脸额自然表露。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农民和教授之间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因社会分工,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在他们各自身上反映出来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一定时期内,我们可以认识工人坚强、守纪律,农民耐劳,纯朴,教授文静、有涵养等等,这些带有社会属性的特征在他们外部形象和他们的脸颊上都会有明显的反映。这些凸显人物所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的特征,正是我们肖像摄影应当加以突出表现的。一幅在一个时代具有影响的肖像作品,一定是能够凸显表现对象的社会特征、社会地位。我们挖掘出表现对象的社会特征、社会地位是能够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拍下了《戴八角帽的毛泽东》,刚刚带领红军经过万里长征来到陕北的毛泽东,清癯的脸庞流露着坚毅,微锁的眉宇带着沉思。这里讲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他思考的是民族存亡的大计,他的坚毅是要带领中国人民消灭侵略者,建立新中国。这幅肖像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让更多的中国人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阵营里,为中国的抗战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也奠定了毛泽东的新中国领袖的地位。据南报网《毛泽东戴八角帽照片的来历》的文章记载“1937年5月,斯诺的夫人海伦访问延安时,把这张照片拿给毛泽东看。他端详着照片面带笑容地说:‘没想到,我看起来还挺精神咧!’海伦说:‘你的这张照片拍得真好!我丈夫说,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它在报刊上一发表,就吓坏了蒋介石,轰动了全世界。’毛泽东接着说:‘哦,没想到我的照片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斯诺先生让世人看到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土匪’,我们非常感谢他!’”。作者斯诺回忆,在拍摄这幅作品前,就和马海德商议怎样拍出毛泽东的社会位置,拍的“正式”一些,拍摄的时候,马海德机灵地摘下斯诺头上的红军八角帽,戴在毛泽东头上。未及毛泽东反对,只听“注意……”,咔嚓一声,这张历史性的著名照片便诞生了。透过创作这幅肖像所突出的人物对象的社会位置,使我们感受和理解到作品故事中的社会关系的内涵。

图11 《戴八角帽的毛泽东》斯诺摄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加多元,成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时代,我们已经体会到民主与法治已构成精神文明主题,这些都是明显的时代特征,较好的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能摸准社会发展跳动的脉搏,发现当代大众的精神需求,创作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摄影肖像作品。正因为人们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对时代特征的敏感度很高,也就会特别关注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及其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因此,我们在表现不同的社会成员的肖像时,要充分注意社会分工中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岗位承担责任的性质,重要的是懂得怎样去了解你的表现对象的社会背景,悉心分析所处时代的社会关系,熟悉时代环境和社会分工的特征,才能真正的突出你表现对象的社会位置。

(二)努力外化表现对象个性性格的趋向

人的个性性格的趋向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曲线的结果。人的个性性格的形成后,它会伴随和影响人的一生,这些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在社会交往中是会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和释放出来,融于人的外在容貌上和体态上,形成人的神态气质,使每个人的个性性格趋向呈现出多彩多姿的多样性面貌。人物个性性格趋向一旦实现外化,就让每个人都能以不同的内在本质出现在这个世界里。肖像摄影所追求的正是人个性性格趋向能够实现外化的境界,达到准确的、集中的、本质的反映表现对象的表象行为和心理行为过程的目的,也就是说肖像摄影不仅仅是表现人物对象物化的外表特征,更重要的是要展现一个人全部的内在本质。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艺术的目标并不是表现事物的外表,而是表现其内部意义。”[6](P9)

人像摄影进入到20世纪40年代,已经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出现像社会纪实类型,魅态人像类型,广告意味类型,沙龙唯美类型以及心理宣泄、主观表现等等形式,虽然表现形式呈现了多样性,但从社会审美习惯的整体情况看,肖像摄影艺术的目的仍是一如既往以人物面部特征作为压倒一切的特点,来展示人的性格、特征和本质世界。无论审美随着社会发展有多大的变化,而各种人像表现形式的摄影家们都依然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更加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和个性的张扬,与被表现对象达到互溶一致,换而言之,就是努力把对表现对象的个性性格趋向的理解,通过表现对象的形象外化在画面上。

既然被表现对象个性性格的趋向外化是肖像摄影作品成功的关键,那我们应该将创作注意力重点放在人的个性性格的外化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性格”,这是每个人不同本质的表现。19世纪极为出名的肖像摄影家纳达尔(Nadar)(加德帕斯·费利克斯·图尔纳松),他对肖像摄影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旦面对拍摄对象,你就与之产生了联系,马上获得一种全面的了解,引导你掌握其性格、理想和特征,并能够捕捉下来这样你就会有一幅真实可信、引起共鸣的亲切的肖像了。”[3](P67)

一般的情况下,人在社会中都习惯于在同类面前戴上面具,只有在某些无意识的时候,人们才把面具摘下,这时才是稍纵即逝的流露本色的时刻。英国诗人丁尼生(Tennyson,Alfred Tennyson Baron)曾经描述过习惯于在同类面前戴上面具的人们“在一张脸上泼上神圣的笔墨,穿越了重重阻碍找到人物背后隐藏的东西,用这样的方式来描绘他,使他的脸、他的身形、他的心灵色彩及他的生命,永远以最美的姿态活在子孙后代人的心中。”[6](P8)通过观察和表现人的微表情锁定人们摘下面具时刻,我们就能够抓住反映表现对象最本质的东西,揭开他们内心深处的通常来讲被刻意掩饰的秘密,展现肖像人物内心世界或故事情节,实现被表现对象个性性格的趋向外化的目的。尤素福·卡什说:“我深知每个人物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秘密,作为摄影师,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去揭示这一秘密。”[9](P12)

图12 《周恩来总理》焦尔焦·洛蒂(Giorgio Lotti)摄

一幅典范的肖像作品是具有深刻的内涵,意大利摄影家焦尔焦·洛蒂(Giorgio Lotti)的《周恩来总理》是在1975年拍摄的,这是周总理病重在人民大会堂最后一次接见外宾,摄影家洛蒂也在其中,接见前洛蒂已经非常了解总理的情况,洛蒂见到总理后,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一个合适的机会洛蒂提出想为总理拍张肖像,总理一贯善解人意,并十分配合,利用当时的环境和光线拍下了全中国全世界共同爱戴的敬爱的周总理,有原则、很刚毅的中国总理。作品包含了伟大、无私、博爱、鞠躬尽瘁个性性格的人民公仆,也是对周总理一生的总结,成为人类最喜爱的肖像作品之一。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Halsman)说:“如果一张人像不能体现人物内心深处,那它不是一张真实的肖像,只是一张空洞的画像。因此我的肖像主要目标既不是构图,也不是光的摆布,也不是在有意义的背景前表现主题,更不是新的视觉图像的创造。所有这些要素都能使一张空的照片成为一张视觉上有意思的图像,但是要成为一幅肖像照片必须捕捉人物的本质。……这就是肖像摄影中主要目标也是高难度的。摄影师探究的是内心最深处,镜头只能看到表面……”[5](P14)

(三)努力抓取最具表现力的典型瞬间

摄影是凝固事件的艺术,肖像摄影是追踪凝固传神的形式。摄影的纪实性是通过留在画面上的典型瞬间来表现,我们的生活中所有的政治的重大事件,历史的是非曲直,人物的悲欢离合,情态的喜怒哀乐,都是以最典型的瞬间释放的。要成为摄影家必须具备捕捉典型瞬间的本领。同样,追踪和凝固肖像中传神的典型瞬间,更应该专技在身。苏珊·桑塔格是这样评价瞬间性的“通常认为,摄影的本质是记录和纪实。虽然文字、绘画都可以记录历史,但每一张照片都是拍摄者亲身经历的证明,时间和空间在瞬间被记录,历史在镜头面前成为照片的切片。所以摄影最根本的本质就在于其瞬间性。正是瞬间性,赋予了摄影强大的力。”[2](P32)

图13 《胜利之吻》阿尔佛雷德·艾森斯塔德(Eisernstaedt,Alfred)摄

1.首先是要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注重观察时代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注重观察人物神态变化与历史事件的关系,通过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迅速形成对事件过程和神态变化的判断,决定最具表现力的典型瞬间,供快门选择记录。成为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二战结束的标志《胜利之吻》,是美国摄影师阿尔佛雷德·艾森斯塔德(Eisernstaedt,Alfred)所拍摄的作品,是最具表现力的典型瞬间。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经过世界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正义战胜了邪恶,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恶魔。1945年8月14日,为了庆祝这历史的胜利,纽约街头和广场上到处都是人群,人们情绪亢奋,用相互拥抱和亲吻来庆祝二战胜利。在时代广场上,一名水兵和一名白衣护士萍水相逢,互不相识相拥在一起,深情而又纯净的一个热吻,恰巧被摄影师艾森斯塔德敏捷捕捉住。这一瞬间被美国《生活》杂志,设计成封面,定格为记录这一历史时期的永久画面。《胜利之吻》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具有敏锐准确的观察能力。

2.我们还必须培养善于抓取瞬间的表现能力。细微的神情和姿态往往能描绘和刻画出人的真实心理性格所外溢出的实质。但这些细微的神情和姿态往往就在一刹那间,即便能够观察到,不具备善于捕捉瞬间的表现能力,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事物本质,刻画心理性格的瞬间就会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甚至会遗恨终身。西班牙摄影家罗伯特·卡帕(Capa,Rodert)《共和国战士之死》以其敏锐的直觉和善于娴熟的捕捉瞬间的表现能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性作品的诞生。在战场上他与共和国战士只有5米远,跳出战壕的战士,被法西斯机枪打中头部,在战士中弹倒下的一瞬间,他冒着中弹的危险冲的战士身边2米处,在这位战士的生死临界点的时刻,迅速地按下了快门,抓住并留下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悲剧画面。真正要成为肖像摄影家,就必须训练自己在发现能表现事物本质的瞬间时刻,能够眼疾手快迅速准确地揿动快门,记录瞬间。

图14 《共和国战士之死》罗伯特·卡帕(Capa,Rodert)摄

3.要学会筛选瞬间。不是所有的瞬间都具有典型性和表现力,只有那些时代所需要的,与事件相联系的神情和姿态的瞬间出现,才具有记录意义。瞬间无时不刻都出现,又无时不刻都消失,人像瞬间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cartit·Bresson)认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瞬间。”[10](P96)提醒肖像摄影家必须在成千上万的瞬间中筛选那个“决定性瞬间”。要融入到拍摄对象的事件和感情之中,处在他们的立场观点,根据事件的需要选择“决定性瞬间”,这样会大大地提高瞬间选择的准确性,提高作品的成功率。布勒松在巴黎拉丁区穆夫塔尔大街,拍摄了一个兴致勃勃地给父亲买酒归来的男孩。他抱着两个大酒瓶,迈着轻快的步子,那得意洋洋的神气,透出少年的天真可爱。即使在左右邻舍女孩子们的注视下,甚至有的取笑他,他仍然昂首阔步,充满了生活的乐观情趣。这个经过他筛选的瞬间,透过表现天真可爱的少年折射出二战后人们期望并开始过上好日子的讯息,非常符合结束战争的人类的需求和企盼,闪耀着时代进程的光芒,因此他也被冠以“人类喜剧的报导者”。

图15 《买酒归来》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cartit·Bresson)摄

4.典型瞬间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我们说一切事物之间都是一定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按照一定规律发生发展的,典型瞬间的发生是偶然的,但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这种偶然里面包含着必然。因此,只有我们寻找规律,细心观察,深入分析,发现事物发生发展链条上的偶然,做出必要的准备,就可以大大提高捕捉典型瞬间的准确率。同样是布勒松经典的瞬间作品《巴黎圣札尔火车站后面》,大概是世界上对其认知度最高的瞬间作品之一,精彩的一跳,留下了多少戏剧性的空间,赋予了多少艺术的想象力。分析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布勒松留给世人和摄影史的这个经典瞬间,并非偶尔所得,他为这个瞬间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他作品中那精彩一跳的背景的墙上,也有一个跳跃着的女人的广告,街道上的积水一定让作者预感到会有人跳过去。做好准备的等待,抓取了绝妙的一跳,得了传世的瞬间。

图16 《巴黎圣札尔火车站后面》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摄

(四)努力运用环境为表现主题服务

人和事件与环境之间是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用在肖像摄影时,应当是主体与陪体的关系,是突出表现与陪衬服务的关系。为了对主体的表现能起烘托的作用,我们常常在肖像摄影作品里,将环境的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从而加强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表现力。上世纪20年代阿诺德·纽曼开创了“环境肖像”的肖像摄影风格,一直影响着肖像摄影,使人物肖像与时代环境形成了很好的兼容关系。“环境肖像”在肖像摄影的创作过程中力求找到人与环境的最好的结合方式,有意识地把人物放在能够表现他们职业特点和个性性格的典型环境中去,将拍摄对象的特征与时代环境特性溶合起来。《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是阿诺德·纽曼一幅成功运用环境表现人物肖像的优秀佳作。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是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他以敢于深刻揭露现实社会的不平与黑暗而得到社会舆论的极高评价,他的《天边外》三部曲等堪称现实主义的不朽剧作,因而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在拍摄他的肖像时,纽曼将作家放在符合作家职业特征的典型的环境之中,那是书架上摆满各种书籍的书房,纽曼还有意识让这一背景的书籍被光线打亮,被突出的环境,更加烘托了人物的性格,从环境透出的讯息,告诉读者写在书中的光明,正是深刻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平与黑暗。画面右下角作家相叉双手的力量正是揭露社会黑暗的用力之处。还有纽曼抓住了作家双眼之中流露出最有批判性的眼神,那一瞬间冷峻的眼光,极具作家个性性格的代表性,即便没有拜读他作品的人也能强烈地感觉到出自这位作家之手的剧作将饱含怎样的批判力度。既然环境对人物肖像的烘托作用可观其重,我们就应该融洽环境与肖像的关系,努力做到环境为表现主题服务,训练自己能在瞬息之间找到人与环境的最佳结合方式的特殊本领。

图17 《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阿诺德·纽曼(Arnold Newman)摄

寻找表现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时代特征的环境。我们在肖像摄影创作过程中,将肖像的主体融入到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环境里,寻找和选择符合人物身份及时代特征的景物烘托人物肖像,能够较为清晰地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从而在画面上烙下时代情状的痕迹。带着时代痕迹的肖像,有助于注释肖像身份的背景,有助于欣赏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郑鸣拍摄的《望长城内外》是英国女王夫妇访问中国的一幅经典的作品。女王夫妇访问中国,是世界瞩目的国际性大事,具有中国进入新纪元的时代背景,女王夫妇的肖像是在参观长城时被拍摄的,厚实的城墙衬托着女王夫妇的肖像,融入作品的环境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地域性。女王夫妇惊异的神态和表情深化了事件主题的内涵,长城内中国的变化和发展令人震惊,长城外全世界关注中国的进步与崛起。

寻找表现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职业特征的环境。前文我们分析过,自然人因社会分工的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从事的工作职业之间的差异,在他们各自身上反映出来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形成了你所要表现的对象因职业环境的不同其性格个性的不尽相同,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越大,个性性格的特征就越明显,艺术特性自然就越突出。因此寻找和选择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明显的职业特征,对于表现肖像的主题其意义可见。作为肖像摄影家必须要训练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准确的寻找表现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职业特征的典型环境,服务于创作主题。作为二战时期的战地记者W·尤金·史密斯(Smith,W.Eugene)拍过许多优秀人物作品,《战斗间隙》是战地肖像,具有极强的职业特征,在战斗间隙极具坚强个性的战士端着军用水壶喝水,衬在一个挎枪的战士的背影上,被战火熏烤过的脸上透出正义、果敢,刚毅、坚定、英勇无畏,他把生命交给了保卫祖国,保卫正义,保卫人类。他的职业崇高的给人们以震撼。

图19 《战斗间隙》W·尤金·史密斯(Smith,W.Eugene)摄

寻找表现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生存生活方式特征的环境。所有都人生存在大自然中,生存在人类社会中,其生存方式有客观的存在,更有主观的创造。因而,人的生存方式,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道德的作用下有其相同的共性,但具体到单个自然人,其生活方式则是个性化、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相对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不同方式的典型化,就构成每个人独特的生存生活方式的环境。若是生活环境和人的个性性格相溶,自然会形成一定环境特征。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其个性化生活方式的典型环境特征,用以衬托主体人物的表现,无论是对肖像审美表现,还是社会记录功能的发挥都能形成十分重要的功效。总之,在肖像摄影中,要善于将各种现实生活中所有围绕人们生活的符合表现对象身份性格的典型环境“道具”化,以抽象元素的身份溶解到被表现对象的肖像作品中去,让肖像摄影的社会和审美作用及记录功能都得以挖掘。

图20 《我们热爱和平》阙文摄

1952年6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的显着位置刊登了阙文摄影作品《我们热爱和平》,后来又制作成宣传画出版,第一版就印了500万张。作品紧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这个主题,充分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心愿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豪迈气概,是一幅令无数英雄洒血无憾的作品,是一幅家喻户晓的作品,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最具影响力和震撼力的艺术作品之一。《我们热爱和平》表现的是蓝色的天空,几束盛开的桃花,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各抱着一只和平鸽,孩子红扑扑的脸蛋和阳光般的灿烂笑容。蓝天、桃花等美丽的环境映衬着主体,由和平鸽点出主题,让人们感到最可贵的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肖像摄影
地毯肖像
叙利亚肖像
去世66年后,他的肖像上了钞票
对着母亲的两幅肖像
《肖像》
肖像镜头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