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搞”可以用来指称或代替其他具体的动词,表义宽泛。在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高。“搞”既有实义用法,也有虚义用法。舒城方言中除常用的动词“搞”外,“搞”的重叠形式“搞搞”,动补构式“搞不好”以及“一搞”都较为常见。“一搞”有两种用法:既是一个短语结构,也可做频率副词。本文利用方言语料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舒城方言中的“一搞”进行描写和分析,并从词汇化的角度探讨其来源及发展。舒城县地处安徽省中部,江淮之间。舒城方言属江淮官话洪巢片,县内的方言分为“舒龙腔”和“庐平腔”两种方言腔调。“舒龙腔”是舒城县方言的主体,本文的语料以城关镇、龙河镇、杭埠镇等地的“舒龙腔”口音为准。
舒城方言中有两个“一搞”。“一搞1”是个动词短语,由数词“一”加上动词“搞”构成,意义相当于“V(搞/碰/弄)一下”。比如:这个东西一搞就坏得着。意思是“这个东西”碰一下或者用一下就坏了。“一搞2”是频率副词,比如:他周日一搞就去办公室加班。说明“他”周日“常常”或“总是”去办公室加班。下面分别分析这两种不同的“一搞”。
“一搞1”是“一”加上动词“搞”构成的短语,这里的“搞”有“碰”“接触”“使用”“修理”等义,“一搞”相当于“搞一下”,有“(轻轻地)碰一下”“随便用一下、修一下”等的意思。
(1)侠们刚搭好的积木拜搞,一搞就散得着。
孩子们刚搭好的积木不要碰,一碰就散了。
(2)曹师傅真过劲,电瓶车到他手里,一搞就好。
曹师傅真厉害,电瓶车送到他那儿,很快就能修好。
(3)电话一搞就能用,所以就这么弄着。
电话(随便)修一下就能用,所以就一直凑合着用。
在上面的例句中,“一搞”与“就”连用,构成“一搞就……”结构,也就是常见的“一……就……”格式。该结构多用于后续句,前句说明情况,后续句中的前项“一搞”是条件,后项“就……”是结果。比如例(1),前句是建议不要碰孩子们的积木,后句进一步说明如果碰积木的话,搭好的积木就会塌下来,散掉。例(2)中的“一搞”是指简单修一下或者很快地修一下,电瓶车就修好了。例(3)中的“一搞”直接用在主语后面,说明电话能用的前提条件是“搞(修)一下”。
动词短语“一搞”和频率副词“一搞”在舒城方言中的使用频率都比较高,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作为频率副词的“一搞”。
舒城方言中的“一搞2”是一个中频副词,主要用在动词性成分前作状语,修饰、限定其后的动词。句法位置比较固定,一般不能用在主语前面。频率副词“一搞”既能单独使用,也常与副词“就”或者“也”连用,表示动作经常、反复发生和进行,频率较高。
1.“一搞”与“就”连用。“一搞”常与“就”连用。意义相当于“动不动”,表示动作、行为极易发生。既能用在简单句中,也能用于复杂的“把”字句和“被”字句。
(4)他家的鸡一搞就叫。
他家的鸡动不动就叫。
(5)小侠头一搞就哭。
小女孩动不动就哭。
(6)弟兄两一搞就吵嘴。
哥哥和弟弟动不动就吵架。
上面三个例句都是简单句,“一搞”修饰的动词既可以是单音节的,比如例(4)中的“叫”和例(5)中的“哭”。也可以是双音节的,比如例(6)中的“吵嘴”。“一搞”后不限定是光杆动词,还可以是“动词+宾语”“动词+补语”或连动结构。比如:
(7)小张家一搞就烧红烧肉。
小张家常常做红烧肉。
(8)他一搞就考不及格。
他常常考试不及格。
(9)收钱的一搞就算岔得着。
收银员动不动就算错账。
(10)李明放学后一搞就去操场锻炼身体。
李明放学后常常去操场锻炼身体。
例(7)“一搞”后“烧红烧肉”是动宾结构,例(8)例(9)后是动补结构“考不及格”和“算差得着”。例(10)“一搞”后是连动结构“去操场锻炼身体”。
“一搞”可用于复杂的处置式和被动式。
(11)他一搞就把饭煮糊得着。
他动不动就把饭煮糊了。
(12)隔壁子一搞就把电视声音开着多大滴。
隔壁邻居常常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
(13)钱一搞就被丫头拿跑得着。
钱常常被女儿拿走了。
(14)衣裳一搞就滴着蓝墨水。
衣服动不动就被染上蓝墨水。
舒城方言“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常有完成体标记“得着”和“着”,表完成态,比如例(11)中的“糊得着”和例(14)中的“滴着”。“一搞”用于该类句,表示动作发生或状态发生的频率较高。例(11)中“一搞”用于把字句,并与“得着”连用,例(12)也是把字句,与“着”连用。例(13)、例(14)是被动句,例(13)中有“得着”,例(14)中是完成体标记“着”。
“一搞”还可以进入由“败(不要)”否定的祈使句,表示阻止或禁止做某件事。但“一搞”不能用于表肯定的祈使句。例如:
(15)*要一搞就认真上课。
(16)败一搞就嚇我们。
不要动不动就吓唬我们。
例(15)如果去掉“一搞(就)”,“要认真上课”是一个常用的祈使句。“一搞”只能与“败(不要)”连用,比如例(16)。
2.“一搞”与“也”连用。“一搞”与“也”连用需要特定的条件,比如不能用于始发句,可以用于后续句或一问一答的答句中,意义相当于“有时候”。“一搞”在这里的频度不高,不及“一搞就”中的“一搞”。
(17)老张家一搞就买老母鸡,我家一搞也买。
老张家常常买老母鸡,我家有时候也买。
(18)他家伢用功,晚上一搞就学到12点。我家伢一搞也搞得晚。
他家孩子学习努力,晚上常常学到12点。我家孩子有时候也学得比较晚。
(19)A:他们单位的晚会搞滴不丑,你们单位可每年都搞?
他们单位的晚会搞得不错,你们单位是不是每年都搞晚会?
B:一搞也搞,今年不晓得。
有时候搞,今年不知道搞不搞。
例(17)(18)如果单独说“我家一搞也买”“我家伢一搞也搞得晚”,听者会不知所云,也就是说不能单独完句,必须依赖上下文语境。例(19)中的“一搞也搞”需要依赖问句才能理解。
3.“一搞”单独使用。“一搞”可以单独使用,常用在连动句或兼语句中,一般是陈述事实,说明情况。意义相当于“经常”“常常”。
(20)他们两个一搞打羽毛球。
他们俩常常打羽毛球。
(21)老钱一搞买卤菜回家扫。
老钱常常买卤菜回家吃。
(22)李主任一搞叫我们搞卫生。
李主任常常叫我们打扫卫生。
(23)老王一搞让他丫头出去买菜。
老王常常让他女儿出去买菜。
例(20)“一搞”后是动宾结构,讨论“一搞”与“就”连用时,也有类似的例句,“一搞打羽毛球”与“一搞就打羽毛球”的意义差不多,“就”可用可不用。而当“一搞”后是动补结构时,往往要加上“就”,显得更自然。比如上文例(8)“他一搞就考不及格”,如果省略“就”,“他一搞考不及格”就不太自然,一般不这样使用。
例(21)“一搞”后是连动结构,例(22)(23)是兼语句。这些例句中的“一搞”都是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就”连用。比如例(22)也可以说“李主任一搞就叫我们搞卫生。”
舒城方言中的频率副词“一搞”有一定的使用限制:
比如:
(24)*她一搞哭/跑/打。
而当“V”是双音节动词时,有些能够单独完句,比如:
(25)侠们一搞迟到/打架/游泳。
孩子们常常迟到/打架/游泳。
也就是说,“一搞”后必须是复杂结构,例如“一搞就/也V”,或者是连动结构等。
(26)她一搞就哭。
她动不动就哭。
(27)他一搞开车上城关。
他常常开车去城关。
(28)小陈一搞把房间搞得脏死巴拉的。
小陈常常把房间弄得很脏。
例(26)“一搞”后是“就V”,例(27)中的“开车上城关”是连动结构,例(28)中的“一搞”用于把字句。
比如:
(29)小红一搞在晚上写作业。
小红常常晚上写作业。
(30)小张一搞烦他老兄。
小张动不动就打扰他弟弟。
(31)*他一搞是老师。
*他常常是老师。
(32)*我们一搞会打球。
*我们常常会打球。
例(29)中的动词“写”以及上文很多例句中的动词,比如“去(操场)”“开(车)”“买(菜)”等都是动作动词,可反复进行。例(30)“一搞”修饰的“烦”是心理动词,但不是所有常见的心理动词都可以与“一搞”共现,比如“我一搞喜欢他”就不能成句。例(31)句中的关系动词“是”和例(32)中的能愿动词“会”都不能被“一搞”修饰。
(33)她家姊妹几个一搞就搁一块打麻将。
她的姐妹们喜欢聚在一起打麻将。
(34)a.学生们上个学期一搞下午去操场打球。
学生们上学期常常下午去操场打球。
b.*学生们下个月一搞去操场打球。
例(33)是惯常体的句子,例(34)a是已然体的句子。“一搞”不能用于表将来行为,比如例(34)b。
“一搞V”后既可以加宾语,也可以加补语。加宾语没有太多的限制,而加补语则有一定的限制,比如:
(35)a.老大的作业一搞写错得着。
大孩子的作业常常做错。
b.*老大的作业一搞写对得着。
*大孩子的作业常常做对。
(36)a.衣服一搞就洗破着。
衣服常常洗破。
b.*衣服一搞就洗干净着。
*衣服常常洗干净。
(37)a.粥一搞煮滴糊糊蹋蹋。
粥常常煮得烂烂的(不好吃)。
b.*粥一搞煮滴好。
*粥常常煮得好。
“V+补”既可以表示积极意义,比如“做对”“洗好”,也可以表示消极意义,比如“做错”“洗破”,但舒城方言中“一搞”后的“V+补”一般表示消极意义,以(35)为例,在表达做作业的结果时,如果常常结果不好,做错了,就可以用“一搞写错得着”,而想要表达积极意义的“写对”,常用“一般”表达频率,比如“一般写滴对”。其他两例的积极意义表达是“衣服一般洗滴比较干净”“粥一般煮滴不错”。在舒城方言中“一般”也是中等频度副词,但频度略低于“一搞”。
在舒城方言中“搞搞”与“一搞1”意义类似,相当于“V(做/碰/弄)一下”,用来代替一些动作动词。例如:
侠们刚搭好的积木拜搞,一搞就散得着。
→ 侠们刚搭好的积木拜搞,搞搞就散得着。
东西搁柜子高头不照,一搞就掉下来着。
→ 东西搁柜子高头不照,搞搞就掉下来着。
这里“搞搞”与“一搞1”意义相同可以互换。
“搞搞”一般可代替“一搞1”,而“一搞1”却很难代替“搞搞”,比如下面的例句:
(38)他装不好家具,你去帮他搞搞。
家具他组装不好,你去帮他组装一下。
→*他装不好家具,你去帮他一搞。
(39)学习不像个学滴,写作业时滴场搞搞,那场搞搞,时间都耽误得着。
学习不认真,写作业时总在做别的事情,时间都浪费了。
→*学习不像个学滴,写作业时滴场一搞,那场一搞,时间都耽误得着。
(40)年轻时一会子搞搞音乐,一会子搞搞写作,一样事没干成。
年轻时一会儿搞音乐,一会儿搞写作,没一件事情做成功。
→*年轻时一会子一搞音乐,一会子一搞写作,一样事没干成。
通过上文的例句分析,可以看出“搞搞”包含了“一搞1”。而当“搞搞”暗含时间短,有轻松之意时,不能用“一搞”替换。
“搞搞”重叠形式“搞搞搞搞”在方言中使用较多,形容时间短,常与“就”连用。
(41)小两口吵架,她搞搞搞搞就跑得着。
夫妻俩吵架,她很快就跑出去了。
(42)侠们白天疯,晚上看书搞搞搞搞就趴桌子上睡着了。
孩子们白天疯玩,晚上刚开始看书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上面例句中的“搞搞搞搞”都表示时间短,例(41)形容刚吵完架立刻就跑出去了,例(42)指刚准备看书,一下子就睡着了。
舒城方言中的“搞搞”和“搞搞搞搞”的意义都与“一搞”相关,除此而外,“搞不好”也是舒城方言中常用的短语,但与“一搞”没有直接的关联,其意义相当于“可能、也许、说不定”。“搞不好”有时也可以说“搞滴不好”,没有对应的“搞好”,比如:
(43)他搞不好是来砸场子的。
他也许是来闹事的。
(44)拜听老张瞎哈,搞不好他昨个就跑去了。
不要听老张胡说,说不定他昨天就去那儿了。
(45)这个伢尽扯谎,搞滴不好考试又考倒数。
这个孩子常说谎,可能考试又考得很差。
舒城方言中的“弄不弄”其实就是普通话中的“动不动”,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较高。多用于表达不希望或不满某件事情的发生,一般与“就”连用,比如:
(46)小王弄不弄就叫唤累。
小王动不动就说自己很累。
(47)鞋子弄不弄就搞潮得着。
鞋子动不动就弄湿了。
(48)拜弄不弄就朝人发火。
不要动不动就对别人发火。
这里的“弄不弄”一般能换成“一搞”,比如例(46)也可以是“小王一搞就叫唤累”。就使用频率而言,舒城方言中“一搞”与“弄不弄”共存,“弄不弄”或“动不动”在年轻人中使用较多。
方言中表频率的“一X”结构不少,通过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的初步考察,徐州、南京方言中的“一弄”,银川、乌鲁木齐方言中的“一老”、哈尔滨方言中的“一整”,怀远方言中的“一动”等[1]。都有与“一搞”类似的“经常”“动不动”义:
(49)这两天一弄就下雨。
(50)他一老考不及格。
(51)他一整空着手去丈母娘家。
(52)小鸡子一动就叫。
“一X”中的“X”大多是动词,比如“动”“弄”“搞”等,也有一些像“老”这样的形容词。这些“一X”结构基本都已成为可单独使用的固定结构。以“一动”为例,根据学者们的考察,怀远话中的“一动”有三种用法:表“短时”义,表“易于”义和表“催促”义。“一动”充当状语,语义更加虚化,在句法位置及功能上都已具备了一般副词的特点,完成了语法化的发展历程[2]。
1.方言“搞”字及“一X”结构的语义分析。语言学界较为一致地认为动词“搞”源于西南官话,本是一个西南方言词,后进入汉语共同语,逐渐发展成为基本词汇[3]。作为一个泛义动词,“搞”可以用来代替很多其他具体的动词,比如“做、弄、从事、进行、开展、建立、制作”等。“搞”意义宽泛,依据不同的宾语,表达不同的意义。姚双云(2011)将其称为“替动词”,用来替代有实际意义但形式上并不出现的那类动词[4](P64)。同时指出“‘搞’带名宾和动宾的共同特点是表达的动作行为具有[+施为,+反复]的语义特征,即行为发出者主动施加了努力,并反复尝试,以期达到某种目的”[4]。杨丽君(2002)以含山话为例,指出该方言中的“搞”可以表示连词“和”的意义,已经开始虚化[3]。
李宇明(1999)在讨论“一V…数量”结构时指出,“一V”是古汉语表动量的残留形式,“一”是最小的整数,能使动词带上“小量”的意义,表示动量少、动量小,或者是动作时间的短暂[5](P4)。陈光(2003)认为“一”从最小的正整数虚化成表时间紧接,到事理紧接,再到瞬时体的标记,标示动作、行为的“瞬时(瞬间和极短时)量”[6]。方言中表频率的“一X”,上文提到的除“一老”外,“一弄”“一动”“一整”及舒城方言中的“一搞”,“弄、动、整、搞”都是泛义动词,这些泛义动词自身暗含“反复”的语义特征,比如舒城方言中的“他是搞教学的”指“他是老师”,这里的“搞教学”不是专指上“一节课”或者“一次课”,而是强调这种教学状态的经常性和长期性。当“X”是形容词,比如“一老”,“老”除充当形容词外,还可以是表频率的副词,意义相当于“经常”,比如“他老迟到”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有“量”的含义,“X”无论是泛义动词还是频率副词,都有“反复”之义,因此“一X”可以理解为一种“短时量的反复”。
2.“一搞”的词汇化过程。舒城方言中的“搞”与普通话中的“搞”用法相同,有“做、从事”和“想办法得到”两个基本意义,比如“搞学习”“搞工作”以及“搞钱”“搞对象”等。“一搞”起于数词“一”与“搞”的结合,即上文分析的“一搞1”,这个结构最常见的用法是表达动作时间的短暂,相当于“搞一下”,“搞”有“碰”“接触”“使用”“修理”等义。
张爱玲(2012)考察了江淮方言中的高频副词“一动”的语法化过程,指出“一动”是由“一VP1”语法化而来,紧缩复句“一VP1就VP2”经过连谓句、状中谓语句、VP1的泛化,最后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形成副词“一动”[7]。舒城方言中的“一搞”的发展与“一动”类似。“一搞”多与“就”连用,王光全(2005)指出“一X就Y”结构最常见的用例是:通过实施行为X极易达到Y的效果,即“易成性”[8]。比如“一听就懂”,说明所听的内容不难,很容易就懂了。“一搞1”的“表达动作时间的短暂”义,加上“一X就Y”结构的“易成性”以及“搞”字本身暗含的反复义促成了舒城方言中“一搞2”的产生和使用,比如:
(53)水龙头一搞就坏。
这个例句根据语境有不同的理解,既可以指“水龙头碰一下就坏了”,也可以指“水龙头常常坏”。
一 搞 就 坏 → 一搞 就 坏
这两种用法在舒城方言中是并存的,当“一搞就V”后有宾语时,“就”可以省去,比如“一搞打篮球”“一搞跑长途”等,用法更接近于“常常”“经常”等频率副词,词汇化非常明显,是具有实际意义,可以单独使用的中等频率副词。
舒城方言中短语“一搞1”发展成频率副词“一搞2”,类似现象在其他方言中也存在,是否具有类型学特征,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