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2022-03-18 00:03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命心理

苏 念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叛逆期、也是身心飞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会更容易被社会不良文化影响和误导。若没有得到及时关注和疏导,容易导致其产生极端的想法,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孩子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1]有些孩子还会有自杀、自残的倾向,漠视生命,这使生命教育的研究产生了新的动力。伟大的教育家卢梭曾说,要将儿童看做是儿童,而不能要孩子去做本该要求成人去做的事情。本文基于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探索生命教育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生命教育国内外发展现状

1.教学内容

大陆地区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在发达地区有较为系统的执行政策,比如上海在小学阶段会对孩子进行生活习惯和生命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孩子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正面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生命;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以及丰富的精神生活。[2]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内容主要在于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对伦理关系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实现欣赏生命、用于生存和开怀生活的教育目标,让孩子能够正确理解与自然和他人的关系,学会情绪管理和体会生命的价值。[3]

美国生命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正确认识生与死,领悟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学会生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学会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在生命教育内容方面,普及死亡教育,通过实际生活的死亡实例让孩子直面死亡,抑制漠视生命倾向。[4]此外,健康教育内容十分细化,对不同时期的孩子进行了覆盖生活的健康教育。然后在专门的品格教育课程中,去着重培养学生做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法国没有单独成体系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是体现在公民教育之中,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和环节的教育过程之中。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分为预备、基础和中级三个阶段。处于预备阶段的孩子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基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优秀的人格特征;中级阶段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民族和国家。[5]

德国的生命教育是以善良教育的形式呈现,有时也将其融入道德教育之中。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动物(学校里会喂养一些小动物,让学生照顾和喂养,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领养小动物),环境保护(通过开辟小农场,为学生提供劳动和玩耍的场地),同情和帮助弱者,宽容,反对暴力。[6]这是一种从小到大、层层递进的教育内容。

新加坡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循序渐进地培养生命化学生,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道德标准、自我意识、与他人相处、学会学习、良好习惯、敢于创新、欣赏自己。[7]新加坡教师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优厚经济待遇,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的要求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充分提高教师质量,通过优秀教师去影响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2.教学模式

美国注重校园环境和文化的塑造,课程也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在美国,孩子的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和付出的对等关系为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和抗挫、抗压能力贡献了力量。[8]在生命教育方式方面,美国形成了家、校、社合力的局面,国家也有政策支持;运用的是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隐性和显性相结合的生命教育模式。

德国初中阶段分为适应、中间和定向阶段,这是生命个体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适应阶段以了解人的权利和义务为主,中间阶段理解制度和养成国家价值观念,定向阶段是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去理解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9]高中阶段则是要学生能够了解自身作为一名公民要如何享受权利和义务并承担社会责任。

德国生命教育的教学模式十分有趣:一是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开设具有生命教育色彩和特色的社会、伦理、劳动课等,也可以在各学科中穿插生命教育。二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德国的学校通常是让孩子亲身体验实践活动从而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比如通过劳动教育唤醒和保留孩子的勤劳和善良本性。三是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显性和隐性校园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教育。四是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和爱心。[10]

新加坡注重在生命化校园的建设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轻松的校园文化氛围,其努力方向是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在中学普及生命教育,开发适合各学校自身发展的校本课程,提高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构建家校社三方位合作的生命教育网络体系。

二、生命教育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

1.疫情时代的现实生活需要

柳眉儿挺喜欢这只“鹤”的性格,很善良,很包容,又不乏进取心。虽然不满,但他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安稳地跟“倒数前十”的同学们相处,不仅试着帮助他们,还努力去理解他们,并从别人看来远不如他的同学身上,找到值得学习的优点,这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体现呀!

自2020年开始,新冠肺炎疫情使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各中学开始转为线上上网课,不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同学之间的交往都受到较大的阻挠。面对被疫情扰乱的现实生活以及在疾病面前好好活着的可贵,孩子们的心理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在这种特殊时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且让孩子理解生命的价值,去感受美好生命带来的力量,给予孩子更多正能量。

另一方面,疫情对教师的各种工作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比如,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更频繁的面对面沟通,线上教学会因为各种原因使教学质量出现各种问题,这些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困难,我们更需要不断成长和高心理素质的教师为学生做好榜样,通过优秀的教师去影响孩子对生命的认识,这也为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现实需求和客观理由。[11]

此外,受疫情影响,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变得更多了。这对不少家长也是很大的挑战。所以家校合作势在必行,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面,家长也是有一定需要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调整好心态、处理好亲子关系,也需要家长的不断学习和关注。

2.两者的内在联系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二者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首先,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在于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目的在于将孩子培养成为完整的、健康发展的人。无论是生命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朝着更加积极、充满正能量的方向发展,激发内在潜能,更好地与世界和平相处。其次,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互为补充。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是有重合部分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会涉及到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里也会提到心理健康的问题。最后,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政策、课程资源、发展区域协调等关系上都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12]在教学方法上,两者可以通过实力分析、角色扮演、走出课堂、实操演练等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政策方面,可将二者协调一致,整合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等;课程资源方面,可以联合高校、社会专业机构等,为中学教育资源添砖加瓦;在区域发展方面,可通过发达地区带动偏远地区,因地制宜的开展课程的实施工作。

三、疫情时代中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存在复杂的倾向性

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临床倾向,将在发展中的学生当作是成人对待,试图以病理治疗的方式解决孩子的异常表现和心理问题,却忽视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教育,孩子的完善和发展从现实上是需要教育来完成的;积极心理学一直倡导的是提前预防,而不是心理问题发生以后再去治疗。[13]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重心培养孩子的调节情绪能力、受挫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应该加强家校合作以及求助社会力量,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趋于科学化。

第二,出现了德育化的倾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界限划分不清晰,并不是品德优秀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也不是心理健康就不会出现品德问题,二者之间是有较大差别的;厘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二者应作为彼此相互促进的重要工作,而不应该相互取代。[14]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二者缺一不可,教会孩子和他人交往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等,都是需要两项工作的相互作用来得以完成。

2.教师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只有少数教师有心理学的专业背景。通过对比研究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和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发现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会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花更多的精力、采用的课程形式更加丰富,在无法应对困难个案时会选择求助专业机构、更擅长进行家长辅导和咨询、在专业成长方面的需求更高。[15]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无法在薪资待遇、职位升迁上与学科教师相比,这导致很多专业的心理专业教师不愿来到中学任职。

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和队伍都比较薄弱,配备教师较少,大多数还身兼数职,而且心理学专业背景出身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第二,有无专业背景,心理教师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大多是主动选择心理教师,而没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是被委任做心理辅导工作的,这就很可能导致教师对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的热情不高。此外,专业心理教师采取的心理教育课程形式会更加丰富,而非专业心理教师大多数会采取讲授法的形式,很难将心理理论运用到现实中去。还有,在面对较困难的个案时,非专业教师则会坚持自己解决,而专业心理教师则会选择向专业咨询机构求助。最后是在专业发展需求方,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于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有着更高的需求。

3.区域发展不均衡

据调查结果显示,城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最好,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实现城乡均衡化发展;高中比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开展得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覆盖所有学生,且缺乏合适的专业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展开的覆盖率不够,更不用说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得覆盖率,更加远远不够。[16]政策实施较为困难,考核机制不健全无法推动心育动作的完美落实;城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观念差距较大;没有制定统一、科学的课程教材,导致无人重视甚至教学随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中大多成为摆设,走向形式主义。

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于传统

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再满足现代社会孩子的发展需求了,当代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17]而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受到忽视的同时,大多走形式主义外,还是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主。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这些知识太过于抽象、晦涩难懂;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会觉得很无趣,脱离现实生活,甚至觉得这是在浪费学习时间。实际上很多学校都开设心理咨询室,却没有实际的应用。人们传统观念就认为走进那扇门的人都不是正常人或者说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孩子们并没有意识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根本不愿意进去。所以花再多的资金去建设一间间豪华的心理咨询室都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四、疫情时代生命教育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完善生命教育相关政策

相关部门应该在政策上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相关政策和配套文件要科学制定,在执行时也要贯彻追踪、监督和闭环的系统性操作,不仅要治疗更要提前预防和干预。[18]第二,规范教师的聘用标准,福利待遇、工作范围等,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现身关注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发和执行。第三,完善系统性课本的开发,以保障知识的完整性。比如,教材要体现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与德育等相关学科相结合;要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材内容要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太过抽象。

2.整合生命教育课程资源

(1)提高教师素养

生命教育注重教师言传身教,作为生命教育的执行者,用自身的生命性价值和高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研究还发现,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还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相关。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教师,其心理健康素养就越高。[19]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理论指导实践。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其最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所以专业教师的培养,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给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丰富其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现实工作。第二,加强对兼职心理教师的肯定和培训,一方面保持并鼓励其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加强其专业知识的培训,让教师成长。入职后的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会进步得更加的迅速,这个时候就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提升和学习的机会,去参与交流分享会或者是案例分析等讲座,还要注重培训后的监督管理和闭环工作。

(2)优化家庭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来不能只靠学校的一己之力,这受到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综合多方面因素,在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所以,鼓励家长多和学校沟通合作的同时,自身也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教育孩子的技能方面能够求助与专家或者受到专业的培训。这样一来,既可以与教师联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又能够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使生命教育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幸福和希望,从而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意义,感受生命的价值感。

(3)联合专业机构

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注入生命教育的工作,并不是学校闭门造车就可以完成的。双减政策的实行,为课外实践活动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一方面,各学校还需要联合社会教育资源,与专业机构联合做好生命教育。[20]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生命教育课程的做法,比如邀请专业的医护人员,讲解一些自救或者急救知识,帮助孩子提高安全或者生命意识;还可以将课堂扩展到现实生活场景中,走出学校,带孩子亲身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与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联动,去高校学习或者鼓励研究者到中学去观察研究,提高理论指导。加强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理论的科学研究,为现实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

3.均衡生命教育地区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生命教育课程,深入学生生活全面、深入调查学生的现实需要和问题、难题、困惑等。不能以成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应该站在孩子的发展方位,切实满足学生需要,准确定位生命教育。区域带动,先进地区带动相对落后地区,共同将生命教育工作做到更好的水平。第一,要加强学校、家长和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学习先进地区学校的经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设专业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和讲座等。第二,各个学校相互交流,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生命教育工作,将参加生命教育课纳入孩子的评价考核中。第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真正关心学生,将生命教育工作与学科、家庭联系在一起。第四,完善专业教材,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性,让教师获得去发达地区学习、进修的机会,接受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持证上岗。

设置培养目标,让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生与死,丰富精神生活,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关注生命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发展现实需要,设置适合学生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可以借鉴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并创新方法和途径。角色扮演类、阅读、欣赏与讨论、案例分析、体验教学、情景教学、榜样教学等。

4.更新生命教育教学模式

注重课程亲身体验,叛逆期的孩子很难听取别人的言语劝说,所以亲身体验比说教更具说服力,鼓励生命教育实践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解放儿童的活动空间。此外,还要关注教师的生命体验,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班主任,一个积极乐观的、有良好的生命体验的班主任会带给孩子们很不一样的校园生活,会直接影响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在体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生命教育课程也至关重要。

通过文化环境和象征物作为隐性课程,潜移默化进行生命教育;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使得生命教育更具吸引力,比如利用情景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交流和探讨;生命教育要注意各种形式都要有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行之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和课外活动增加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教育督学机制规范生命教育体系的执行。[21]学科教学中渗透: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思想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教师更应该从正面引导、传播正能量。社会实践:团体活动、模拟演练、班会、老人院。

此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生命教育应该包含生理、心理和道德伦理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生命成长、情感和态度、价值与意义这几方面的教育。通过还原生活情景,使孩子知道在遇到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应该如何自救,进行实操演练,培养孩子对自身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责任感;在学校中定期举行班会或者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其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对于生命的情感和态度,基于希望理论可知,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引导和完善的。这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与班干部的合作,去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命。在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去实现的,并且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此外,还有学者提出,要教育孩子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不去伤害别人的生命。这些都不是学校教育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家校社的合作和努力。

五、结语

不论是生命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都不是治疗心理有疾病的孩子。教育者的目的在于探索出更好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珍爱生命、懂得享受生活和学习、捕捉快乐的终身学习者。儿童是一个人生命的萌芽阶段,青少年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关键期之一,谁也不希望教育违背初心,谁也不希望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所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通过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增强其受挫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极具必要性的。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挖掘。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生命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