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改革

2022-03-18 07:27贺文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个案研究选题

贺文均 黄 云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35)

1 研究背景

鉴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的偏理论轻应用的历史性与现实性问题,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高需求,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于2015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以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办学方向转变。转型成功与否,可谓涉及该类院校的生死存亡。

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石家庄学院,定位为地方本科层次院校,将“厚德博学,崇实求新”立为校训。为此,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也成为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自2015年《指导意见》颁布以来,全校自上而下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型转型试验。而该校特殊教育专业作为新办专业,恰逢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契机,精准专业定位,完善教育实践环节,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特殊教育专业以“应用型”为专业建设理念,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为总目标,在“实践取向”指导下,制定阶梯递进的实践教学方案,形成了大一的实践调研与观摩、大二的校内实训与教育见习、大三的教育研习与教育实习、大四的教育与康复综合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以“能力取向”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最终目的实现理论课程与康复训练课程对接、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应用为一体的“一体两翼、循序渐进”特色课程体系。

本研究在特殊教育专业一系列教育实践课程中,以所占课时、学时最高的《教育实习》课程开展教学改革试验,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个案研究法贯穿其中,取得较明显成效。

2 研究过程

2.1 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研究框架

20世纪70-8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下,美国对科技贡献的诉求不断提升,反映在教育领域方面,即引发人们对教育系统的实用性以及教育结果的社会贡献度的广泛反思,“成果导向教育”(OBE)应运而生。1979年,“成果导向教育”(OBE)最早由美国学者威廉姆·斯巴迪(WilliamG.Spady)提出,他认为学生接受教育后的学习成果应为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尤其要围绕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回报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主要为解决两个问题:就特教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分离或理论运用不当现象,尝试引导其带着研究任务进实践,从实践中出研究成果,实现产学研三者结合;就特教学生在教学实习中出现的为了实践而实践或实践盲从现象,通过制定一个成果导向作为靶点,以提高其实践目标的明确性。

特殊教育专业在制定教育实习课程大纲以及在签署校外实践基地之前,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要求,通过教育实习要明确四个关键点:想让学生取得哪些卓有成效的学习成果;学生取得学习成果的动因是什么;学生取得学习成果的途径有哪些;建立何种监督考评机制来评判学生是否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在厘清四个关键点的基础上,确定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教育实习中的规范指导流程(如下图所示),从确定教育实习任务、制定教育实习目标、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要求及表现标准,制定教育实施计划,最后分阶段对学生结果表现及教育实施的结果进行证据汇总收集与评定,并根据反馈结果随时优化实施方案与学生学习结果要求方案,从而实现闭环。具体操作如下。

图1: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流程

第一,明确教育实习任务。根据学校、学院对教育实习的要求,明确该课程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哪个课程模块,赋予其多少学时、学分,安排在哪个学段开展。

第二,制定教育实习目标。根据特殊教育行业对人才需求从过去的会教学,到如今的教学、康复、研究等综合能力并重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采用集中实习方式。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将在校前五个学期学习的课程理论与实操技能应用于校外实践,通过做中学、学研并重,在实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完成至少一个科研项目或比赛项目,且以个人为单位完成毕业选题方向确定及相关研究,从而掌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康复机构儿童康复师的岗位核心工作任务以及岗位核心工作能力要求。

第三,确定学生学习成果总体要求及具体标准:首先是确定团队科研项目或比赛项目范围,及个人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范围,要求学生围绕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主题,在教育实习前和校内本科导师讨论并确定研究方向;其次是毕业选题研究实施的要求,要求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以后,定期与校内及校外指导教师沟通研究进展,拟定研究实施方案,并开展系列探索研究;再次是教学能力及康复能力要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日志及教案,校内外导师定时组织听课及小组互评,并在实习结束后给予书面鉴定意见。

第四,制定教育实施计划。首先,将教育实习基地分为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两类,供学生自愿选择。其次,充分发挥校内外“双导师制”的联动作用,根据学校及学院“双导师制”实施方案,明确双方指导任务,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实操能力的提升。再次,将18周实习时间分为4个阶段,包括入职适应阶段(2周)、选题修订与探索阶段(1周)、研究实施阶段(14周)、研究结果收集及整理阶段(1周)。

第五,结果收集及评定。在18周的实习时间内,全程围绕毕业选题方向开展教育与康复实践,明确学生每阶段的研究任务,定期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收集,并进行检核和评定。

第六,反馈及改进。根据对每阶段的检核和评定结果,及时对学生实习要求和教育实施计划进行反馈和修订,以实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升。

2.2 运用个案研究法开展研究

个案研究法最早起源于社会学领域,而在教育学领域的较早应用主要以对特殊教育对象的研究为主,如问题青少年、适应不良学生等。近年来,个案研究法已经在教育研究的其他领域广泛应用。相对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研究对象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更为明显。因此,选用较为综合性的个案研究法对于本科生而言,更易开展深入且具体地研究。

本研究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拟定毕业论文选题时要以个案研究法的方式,对教育实习基地中的特殊教育现象、问题进行研究。以2018级特殊教育专业为例,在大三下学期教育实习前,42名同学根据专业研究兴趣,并与校内指导教师沟通后,初步确定了论文选题。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智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听觉障碍儿童和多动症儿童四类;研究方法多以个案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运用某一康复方法对某一类儿童的某一项能力进行干预,或以某个班、某类儿童为个案,研究某一教学方法在某一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8级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根据选题兴趣自由选择了教育实习基地,选题偏重教学研究可选择石家庄正定特殊教育学校、井陉特殊教育学校、平山特殊教育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偏重康复研究可选择石家庄佳音语训中心、邢台爱之声康复中心、廊坊睿聪康复中心等康复机构。进入实习基地,学生可根据选题,并与实习基地指导教师沟通后,可自由选择实习内容,从而有利于个案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3 研究成效

3.1 实现校内外“双导师”互动,有效推动校企合作

学院《本科生“双导师制”实施细则》中要求各专业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作用,对在校本科生实施协同育人机制,其中明确规定了双导师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考核管理方式及对学生的要求。特殊教育专业通过设置教育实习课程,对学生提出学习成果要求,学生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带着研究问题进入实习基地,并在基地导师的实践指导下,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有利于实现专业与实习基地的双边合作,实现“双导师”互动。

如2016级、2017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语言行为法对提升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个案研究》《听觉口语法对学前听障儿童语言能力干预的个案研究》《感觉统合训练对提高自闭症儿童平衡能力的个案研究》《辅助沟通系统在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沟通能力方面的个案研究》《奥尔夫音乐治疗对智力障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个案研究》等,均是在校内教授《语言矫治与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特殊儿童音乐治疗》课程导师的指导下,与基地从事相关教学与康复工作多年的校外导师合作完成。

3.2 打破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前五个学期,主要在校内系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以及每学年1-2周校外见习或校内专业技能实训,所以能够全面了解和深入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剥离。

因此,开展18周9学分的教育实习,引领学生进入特教一线,将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以实现对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困局的改变。另外,学生团队在对科研项目或比赛项目,以及提前拟定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搜集与整理、观察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特殊教育对象开展个案研究,有利于其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如2016级、2017、2018级教育实习学生参加教师讲课技能大赛均进入全校前三,2018级教育实习学生团队完成的培智班红色绘本项目,获得校级二等奖等。

3.3 以“成果”为导向,实现教育实习与前后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

教育实习课程处于特殊教育课程方案中承前启后的位置,既是对前面理论学习的检验,也为大四学生通过教育康复能力达标训练以及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通过提前拟定选题,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收集资料与数据,有利于大四毕业论文的正式开题及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通过前后对比发现,80%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教育实习期间拟定的研究方向基本一致。

4 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问题

首先,尽管《本科生“双导师制”实施细则》(简称细则)已颁布两年,但对该细则的落实情况以及后续监督改进仍有待完善。诸多教育行动多凭师生口头约定和双方自觉,后续监督制度还有待健全。另外,《细则》中对导师的岗位职责要求较为笼统,没有详细到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任务,这导致导师指导学生出现随意性和分散性。

其次,部分学生成果意识不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松懈现象。由于本次教学改革尝试仅限于专业内部实施,且对学生的成果要求达成与否并未与学分、学时挂钩,导致部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成果意识不足,研究进展缓慢甚至成效较低。

最后,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部分年级学生不能进入现实情境,线上教育能力以及选题研究面临考验。由于特殊儿童在虚拟教学环境下,学习自觉性和课堂配合度均受到影响,导致实习生的工作开展遇到一定阻碍。

4.2 研究对策

首先,在院级《本科生“双导师制”实施细则》基础上,尽快出台特殊教育专业内部使用的实施细则。就学生在入学专业教育、理论课程学习、校内实训、校外见习研习实习、毕业论文、求职就业以及毕业后跟踪环节,对双导师的具体任务及考核标准、监督反馈均作出明文规定。

其次,将学生的教育实习过程中团队和个人要完成的成果,与学时、学分挂钩,并纳入教育实习达标评定标准中,赋予其高占比分值,以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和成果意识。

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育康复能力的训练,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教育机智能力的训练。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技能实训室的有利条件,提升学生的线上教学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对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特殊儿童线上教学康复能力的训练。

猜你喜欢
成果导向教育个案研究选题
协同育人理念引领下成果导向式教学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探索及研究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