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友
[摘 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由诸多要素构成,其运行过程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个矛盾既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与教育对象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品质以及道德素养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又体现在四个具体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与接受对象之间的矛盾、教育传播“议程设置”的固定性与“使用满足”多样性的矛盾、教育传播信息“符号接收”与“意义接受”相断裂的矛盾、净化精神的主观追求与“噪音”干扰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客观正视并合理解决上述矛盾,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序运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必然要求。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基本矛盾;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0-0115-03
從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以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由诸多要素构成,其运行过程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概括地讲,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矛盾由基本矛盾及其制约下的诸多主要矛盾所构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基本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基本矛盾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与教育对象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品质以及道德素养等能力之间的矛盾。所谓教育传播的客观要求,是指教育传播活动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它主要体现社会发展对作为社会成员的受教育者的时代要求,凝聚着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的培养预期,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运行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要求和基本方向。所谓教育对象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品质以及道德素养等能力水平,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前,在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已经具备或者达到的程度。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运行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准确或较为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现有的能力品质以及道德水准,并通过系统的传播活动,促使其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向教育传播活动要达到的主要目的运动的过程。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内在运动过程,还是整个人类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之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与教育对象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品质以及道德素养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要矛盾,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是该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播活动之所以存在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内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与党、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首先是由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存在决定的。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的具体成员,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可能是完全净化过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内,既有占主体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又有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社会思潮。各种影响作用于教育对象,导致其思想政治素质与党、国家和社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是由教育对象自身素质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造成的。党、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前瞻性、理论性和抽象性。而成长于不同社会环境、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中的受教育者,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自身现有的思想观念、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常常与党、国家和社会对其客观要求不相吻合。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整个过程,都是为了缩小这种差距,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该矛盾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全过程,并影响着教育传播的运行方向和发展动力。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与教育对象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品质以及道德素养等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现实起点和最后的落脚点。正确认识和掌握党、国家和社会对其成员在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方面的各种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受教育者现有的能力水平——具体在哪些方面与上述要求存在差距,这种差距究竟有多大——唯有如此,才能为之后教育传播教育目标的确立、传播计划的完善、教学内容的优化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展开,提供客观、现实的操作依据。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过程就是上述矛盾得以解决的过程。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开展,受教育者现有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由不适应逐步过渡到基本适应,并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由基本适应发展到较好适应。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党和国家必然会对其成员在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社会成员构成要素的社会个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其自身的思想状况也会产生新的变化,出现新的发展需求。在上述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现状,又会与党、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出现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向更高层面发展。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整体进程来看,正是这一矛盾的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向前发展。它不仅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方向,还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体推动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要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传播者的主导控制行为与作为传播受众的受教育者被动受控行为之间的矛盾。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者是传播要求的体现者、传播过程的监控者、传播纪律的执行者、传播效果的检查者。总之,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传播过程的施动者、控制者,而教育对象则是教育传播的受动者、受控者,施动控制与被动受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之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其教育传播的目的便很难达到。二是教育传播者的教育传播能力与教育对象的传播期待之间的矛盾。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接受的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就是教育传播者不断满足受教育者的传播期待,然后在这种满足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传播期待的过程。这种教育传播期待不断被满足的螺旋式上升,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的途径,同时又是教育对象参与教育传播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所在。然而,在现实的情况中,或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或是由于教育传播者自身主观的原因,在教育传播的具体实施中会出现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阐释不清,甚至下意识回避上述问题的情况。这不仅会直接导致教育传播者理论权威地位的丧失,还会严重影响教育对象接受教育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育传播“议程设置”的固定性与“使用满足”的多样性的矛盾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最先由美国学者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二人提出。他们通过传播实证研究发现:“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以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说,某一问题若被大众媒介所关注,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及熟悉程度就会得以提升。”即“媒介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并不是总是成功的,但能非常成功地告诉受众‘应该想些什么问题’。因此,它会影响到人们对当前议题的认知,也会影响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评价。”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设置议题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教育计划和内容,这些计划实施的过程往往也是这些教育主题展开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来说,“议程设置”就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保持相对固定的教育主题和内容,通过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强调,以强化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关注度,从而增强自身参与教育的主动性和紧迫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复杂性,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通过议题和内容的相对固定,可以使教育对象有较多的时间对教育要求和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理解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当然,我们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议程设置”中内容的固定性和议题的阶段重复性,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内容种类的丰富性,这必然会与教育对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发生矛盾。根据传播学中重要的受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和信息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这些需求主要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满足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方面由于我们过多强调议题的固定性,而忽视了议题的丰富性,既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多样性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对教育传播的“审美疲劳”,从而失去了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设置议题时,我们往往只强调重大、宏观教育议题的设定,而忽视教育对象现实、细小的精神需求。由于与教育对象的实际结合点太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减弱甚至丧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期待和认同。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任何传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传播者自身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激发和调动受传者参与传播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时,必须重视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各种合理的需求,以此来调动他们参与教育传播的积极性,确保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
(三)教育传播信息“符号接收”与“意义接受”相断裂的矛盾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过程就是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的过程。信息的传递是信息共享的前提,信息共享是信息传递的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具体体现。通过符号学我们知道,信息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混合体,符号是信息的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实质。意义脱离了符号便不能独立存在,而符号脱离了意义则成为“僵硬的纯粹自然的东西”。因此,理想的教育传播活动的实现是在符号接收的同时实现意义的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却存在信息的“符號接收”与“意义接受”相断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内容普遍存在现实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不强的问题,在教育传播中,教育对象不断发展变化的多样性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的教育传播自然难以引起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兴趣与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对象参与教育传播只是一种被动行为,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他们所接收的只是一堆符号,而对附着在这些物理符号之上的精神意义缺乏关注的热情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便是注意、理解、认同、接受的过程,失去上述一系列核心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其效果自然不会理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符号与意义的断裂。由于教育传播内容的掌握度、教育精神的理解度和政治观念的认同度等内在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不易外化和量化的特点,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评定,主要采取检查教育计划、教育记录和教育对象学习笔记的方式来进行,这就使信息符号的接收(记录)比信息意义的接受(内化)获得更大的考核权重,从而逐步出现将“信息符号接收量”等同于“教育目标实现度”的趋势,人为地促使“信息符号的接收”与“信息意义的接受”更加趋向脱节和断裂。
(四)净化精神的主观追求与“噪音”干扰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净化的原意是指清除杂质,保持物体纯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净化职能具有特殊含义。一是指通过批判错误的思想观念,大力传播、宣扬正能量,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正本清源,清除那些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所谓“新思想”“新观点”,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三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清除组织、团体和队伍内部的落后思想,扶正祛邪,使社会风气永远积极、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根本任务是用进步的社会意识灌注教育对象,使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同党、国家和社会期望保持高度一致。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批判错误思想,净化教育对象的头脑。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必然会受到各种各样噪音的干扰甚至破坏。因此,净化精神的主观追求与噪音干扰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
参考文献:
[1]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47.
[3]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62.
[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 马燕萍
1218501186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