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视域下的“活动-体验”型校本实践

2022-03-18 09:29陈萍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园生活体验活动

【摘 要】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依凭,以儿童发展为本,坚持“好好生活, 就是教育”的办学主张,整体架构校园生活空间,立体打造生活化校本课程,走出了一条“教育—生活—践行”和谐统一的德育新路。

【关键词】生活德育;校园生活;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5-0021-03

【作者简介】陈萍,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15009)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育的理想如何成为理想的教育?教育的理论如何变为生动有效的实践?这是教育人一直在苦苦追寻的问题。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以下简称“科小”)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依凭,整体架构校园生活空间,立体打造生活化校本课程,以“活动-体验”的方式推进实施,让“好好生活,就是教育”的办学主张在校园里活泼泼地生长着、欢笑着、行进着,走出了一条“教育—生活—践行”和谐统一的德育新路。

一、生活育人理念的校本化个性化解读

2008年,鲁洁先生在《教育的原点:育人》一文中指出:“教育本姓‘人’,为此,‘以人为本’对教育而言是不言自明的。”2010年先生在《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一文中进一步阐明:“回归于人自身就应当回归人的生活”,道德教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而“所谓更好的生活也即是较之现存生活更具人性的生活,是使人得以更好生成和发展的生活。只有在这种更好生活的建构活动中,人才有可能变得更好,人性的可能性才得以充分展现”。

生活德育论是建立在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人学教育思想之上的,其逻辑起点就是“以人为本”。科小人始终“让儿童站在C位”,以儿童发展为本,正是准确把握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深刻领会了小学德育的核心理念——“回归生活”,并智慧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追求——好好生活。

二、社区化学校生活空间的价值挖掘

什么是学校?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如此论述:“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深入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能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

校园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不能只看到课堂教学,即使安排体育运动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有体力、更有效地去读书刷题、考试竞争。在不少校园,学生闻不到生活的气息,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感。诚然,课堂學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现在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学生对自己生活的价值感、意义感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科小人正是看到了校园生活之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以教育家的情怀、以教育专业人士的眼光打造了别具匠心的校园空间。

第一次走近科小校园,我的确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当前不少新建中小学学校,尤其是小区配套学校,基本是开发商说了算,他们对“学校”空间结构的理解主要就是满足“教学”的要求,教学楼有教室、教师办公室,辅之以音乐美术等学科功能室,留出操场等作为学生集会、体育活动的空间,有的学校还专门建了行政楼,这样的学校只能说是“教校”。科小从最初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到色彩色调都由科小人以“生活育人”的理念参与建构、敲定方案,呈现出“学校”的理想样态。

班级和学校是儿童以独立个体的身份面对的第一个小社区,科小校园中拥有大量的社会交往空间,如同家庭的大客厅、会客室;他们的“功能室”是以“衣、食、住、行、财”生活功能为主题的生活馆。学生出了教室可以去超市、银行、邮局、农场等特色少先队阵地。他们除了读书、写作业,可以将所学到各个功能室去运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生活技能学习场馆,可以去种植、去储蓄、去缝纫、去烹饪……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我在”的感觉,找到“在家”的感觉,物理空间令人舒适,心理空间使人安心,真正实现了在真实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求方案、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在大情境中学习,实现了跨学科学习,让学生找到了自我价值感,找到了学习及生活的意义感。

三、学生在特色岗位上的“活动-体验”

学校生活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育家朱小蔓曾说:“每个学生几乎无可选择地掉落在一个自然班里(虽然现在班级已不那么凝固)。学校生活是他们家庭生活的延伸,两种生活在不断交汇中生长。新的生活情境引发的情感,构成他们不断更新的生命养料。”

班级和学校是儿童面对的第一个小社会,科小每个班为学生设置了班级岗位,在班级中事事有人做,实现了班级管理的秩序感;班级人人有事做,彰显了科小班级管理者对每个儿童在班级中的“价值感”的尊重。

科小社区化的学校空间和生活化的特色岗位更是让儿童在真实的岗位上践行履职。学校以“蝌蚪币”为载体,让儿童储蓄“美好行为”,在培养财商的同时以“可视化”的方式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恒德”聚“财富”。

每学期一次的“快乐生活日”中,六(2)班承包优雅动听音乐会“亏本”的案例,真实还原了社会生活中创业的常见问题,学生在集体反思中获得的成长已远远超越了任何货币价值。四年级“小蝌蚪考官”在自己妹妹名字后打“×”的心路历程,抱着哭泣的妹妹的场景令人动容,学生在真实岗位上体验到的亲情与责任、人情与规则的内心交战过程胜过一百句道德口号……在真实活动中、真实岗位上,孩子们体验到了知识力量、价值冲突、行为取舍,体验到了成功与失败、亲情与友情、责任与冲突……他们露出由衷的欢笑,体会实在的挫败,面对真实的困境,流下复杂的泪水……这种“活动-体验”的过程是走心的、是动情的,选择的行为是真诚的,这样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教育。正如高德胜教授所说:“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生活德育范式下的学校德育,即通过过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这不是德育方法的变化,而是整个德育范式的转换。

四、家校共育课程的全域延展

学校生活只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生活的首属群体是家庭成员、邻里、游戏伙伴等,这种人际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是“人性的养育所”。

当前,很多有中小学生的家庭亲子关系紧张,“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将父母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忽视型,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不同教养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儿童发育和结局。从小处说父母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从大处说父母对国家的未来影响重大。父母对儿童发展如此重要,但是这个身份却是无须专业培训与论证的。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施行,用10条内容明确了家庭责任,要求父母“依法带娃”。为呼应中办、国办发布的“双减”要求,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的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科小人将学校课程向家庭延伸,向生活延伸。“家庭生活陪育师”课程以专题讲座、家长分享等方式,引导家长“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实现非暴力沟通;科小倡导学生家庭打造阅读空间、劳动空间和运动空间;引导家长参与二十四节气课程、苏州文化研学游等活动,以学校教育的专业影响力赋能家长,引导家长以高品质“陪育”真正落实“培育”之责。

科小老师的这组文章,从不同视角讲述着科小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字里行间流露出教师们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价值认同以及他们很高的职业幸福感。正如鲁洁先生所言:“生活是以人自己所选定的目的与价值为指向的活动,在生活实践中,人创造世界、改变世界,而人自身的生成与完善则是人在生活中所指向的终极目的。”

3456500316520

猜你喜欢
校园生活体验活动
“六小”活动
开学复课按下“暂停键”,但“校园生活”不停歇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校园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校园生活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