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效能之死

2022-03-18 03:20胡浩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2年3期
关键词:效能效应管理者

胡浩

为什么团队分工越明确,工作效率越低?

我曾经在多个场合提过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身边的同事都致力于高质量、高水平的工作吗?如果认同,请举手。”奇怪的是,无论在相对优秀的企业里,还是在较为普通的企业里,举手者都寥寥无几。

接着第二个问题:“如果你们的其他同事在现场,听到我的问题,你认为他们会举手吗?”更奇怪的是,大家都摇头,不觉得同事们会认为自己是在高质量、高水平工作的。

这就有意思了,既不认为别人工作质量高,也不相信自己会被认为工作质量高,那这个团队效能会高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在绝大多数组织里,团队效能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而是通过已有的业绩来掩盖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林格曼效应。

1882年,法国人林格曼做了一个拔河实验:当拔河的人数逐渐增加时,每个人所用的力量反而越来越少,并没达到力量累加的效果。这一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也叫“社会性逃逸”。

在企业组织中是否存在林格曼效应呢?答案是肯定的。正如很多企业管理者的感慨:“以前人少的时候,大家天天拼命工作,效率特别高,怎么现在组织庞大了,分工明确了,反而效率低下,存在很多工作漏洞和惰性工作了呢?”

伪团队的三大表现

在很多人潜意识里,一群人在一个组织中就是团队,事实上因为林格曼效应的存在,一群人真的只能称之为“一群人”,是伪团队,这有三大表现:

1.对决策随声附和的现象

随声附和的习惯,使人们过于轻易地得出结论,草率形成意见的统一。尤其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提出观点后,其他人不加思考地发出了同意的信号,这会给领导者以及整个团队一个误解——所有的人都“认同”这个观点。而事实上,没有思考、没有不同观点的比较,是难以让众人产生真正的共识的。

我建议管理者注意四点:第一,意识到“随声附和”现象的存在;第二,管理者应该敢于倾听不同意见,并采取手段来刺激成员提出不同意见;第三,在对各个议题发表意见之前,可以请每个人思考并明确记录自己的观点;第四,可以请相关人员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要讨论的观点进行独立的思考,而后再将意见提交给整个讨论小组,再将汇总的意见发给每个人,参考其他人意见后再次优化自己的意见并提交。

2.布朗运动式的会议

布朗运动指的是由于分子游动的影响,使微小粒子进行相互碰撞而引起的随机运动。用在组织中,则表达个体的行为随机性,尤其是会议中的随性,这是缺乏团队组织力量的表现。

会议是任何一个组织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可是一旦发生以下情况,就叫布朗运动式的会议:缺乏时间观念,会出现各种迟到、早退现象;缺乏有目的性的会议组织,而总是随意的话题式探讨;欠缺内容和问题的记录,每次开会都老生常谈,且花费很长时间一直谈。

在失敗的会议管理中,参会的人员是没有责任感的。

我建议三点:第一,明确会议的制度及目的;第二,会议前保证参会人员对会议有所准备,会议并非集体现场讨论;第三,设定会议时间,一般超过30分钟没有产生观点或结果的会议,就是缺乏准备的。

3.“鸡生蛋、蛋生鸡”的责任死循环

组织里有分工,有流程,有岗位职责,但总是无可避免地出现“责任真空”。当一个工作出现延误、错误或者遗漏时,总是难以找到一个能为之负责的人,总是你推我、我推你,最后谁都没责任,大不了重新再来。

某公司新产品销售不佳,召开问题分析会,总经理质询业务部门为什么新产品业绩不好,业务总监很坦然地回答:“产品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对手产品也没有差异性,我们已经努力了。”

总经理转头看向研发总监,后者也很坦然:“产品没有完美的,主要还是销售力度,竞方的产品不比我们好,但卖得更好啊,何况我们成本上没有优势。”总经理又把目光看向了采购总监……

这注定是一个没有结果的会议,最终以总经理再次强调业绩目标的重要性而结束。

我对于改变责任真空的建议是:不要转移问题,就自己的位置谈自己对问题的产生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解决办法;设定定期寻找“责任真空”的活动,明确负责人,不断地减少真空;完善规则而不是抱怨问题,例如预定会议室的要求,就包含会后恢复原状,保证下次使用。

重建团队五步法

团队效能的提升前提是管理者开始着手让“一群人”真正转变为“团队”。

林格曼效应不应该出现在一个企业组织中,它代表的是责任漏缺、缺乏归属感、工作要求低下等问题。当我们发现构成团队的个体存在林格曼效应时,就应该重建团队了,这需要五个重要步骤:

1.什么也别做,只需看和听

多个人协作的效能低于个体效能累加的时候,就说明团队没有发挥作用,甚至是个体之间相互抵消。此时管理者不要着急采取办法,而要先学会看和听,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团队成员的表现,看到事实,并分析原因。

2. 找到明星团队成员

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哪些团队成员是表现优异的,后期可以通过培养和激励成为明星团队成员。通过对明星团队成员的发现、培养和任用,就在团队内部树立了标杆效应,也就是团队林格曼效应的突破口,从模糊责任下的力量相互抵消,转向模仿优秀、互相激发能量的模式。

3. 确定和完善工作标准

对于工作标准,永远都有完善的空间,这是需要动态优化的一项事务。失败的管理者或者业绩差的团队,都会默认自己所处的组织已经拥有足够多的标准,他们默认自己已经足够好地按照标准来行动了。

管理者要常常审视自己的标准,永远不要认为你的标准已经足够好、足够多,毕竟市场在变化、组织在变化,标准也应该在不断地变化。

4. 不再容许平庸的工作表现

在发现明星成员以及确定、完善工作标准的基础上,管理者应该塑造出一种文化,那就是:不再容许平庸的工作表现。管理者要让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和产出是有要求的,这个团队不是用来混日子的,适当的紧张会有助于更高质量工作的完成。

很多企业管理者都问过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提升员工积极性?”大多数人的回答一定是增加激励,可是采取了激励措施的企业和缺乏激励手段的企业一样,依然存在这个问题。

当然,我认同对员工要有适当的激励,但仅有激励是不够的。在实际情况中,员工缺乏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完全足以应付所承担的所有工作,一切按部就班即可。而管理者并没有让他们意识到,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团队协作时,不可能投入专注度和兴趣,自然无法产生团队合作的乘积效应。

5. 淘汰不能达标的人员

也许在拔河比赛中,我们没法测量和判断,谁保留了力气,谁施展了全力。但在组织中,每个人的表现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即使还没有做到量化评估的团队,谁好谁坏也是很明了的。

作为管理者,当发现林格曼效应在发生作用时,就应该敢于淘汰那些工作不达标的人员,这也是公平对待工作表现优秀人员的一种方式。

缺乏团队效能提升意识的管理者,往往把绩效管理当作人力资源部门的额外工作,殊不知绩效管理就是避免责任分散效应的核心武器之一:通过明确目标的设定以及对工作结果客观、公正的评估,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应该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与标准或目标之间的差距。

工作结果评定模糊且无法替换绩差人员的企业里,就极其容易隐藏糟糕的表现,容易出现那些表面上在工作,实际无所作为的状况。

作为管理者,应该不断努力打造团队的乘积效应,切勿让林格曼效应杀死你的团队效能。

(作者系汉舍云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

3779500218586

猜你喜欢
效能效应管理者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画与理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窗口和镜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