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2022-03-17 23:25华银峰周贵勤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村服务

华银峰,周贵勤

(合肥师范学院a.马克思主义学院;b.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1]。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农村已经步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深度交汇期和衔接期。高校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要持续发挥自身专长优势,接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深度服务社会的价值功能。

1 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供给逻辑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3]。作为重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是高校的职能定位与特质优势所决定的,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

1.1 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使命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其职能定位的实然规定。就大学职能嬗变而言,社会服务是大学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后的第三职能,但却是发展最快的职能,其内在动力源于大学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4]。高校的各项职能是高校价值功能全面实现的分类体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辩证联系的有机整体。助力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并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有效实现,提供重要的平台载体和助推力量。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其社会责任的应然内涵。大学的社会责任是大学组织在履行大学职能、实现大学目标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政府、农村、农民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5]。乡村振兴作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乡村建设和实现农民幸福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和科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国家创新驱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福祉是其社会责任的重要内涵[6]。高校理应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人才智力、文化积淀方面的资源专长和优势,主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共建美丽富有乡村,创建幸福美好家庭,将高校的职能实现、发展定位、责任承担等,与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契合共融,共同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特质优势

高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资源优势。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激发和提升乡村和农民的内生动力。以自立、自信、自强为基本动机的动力培育,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关键与持久推力。高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智力、科研、技术、文化、党建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资源,能在基层党建、产业规划、科技服务、教育支持、文明创建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持。

高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经验优势。高校在落实脱贫攻坚定点帮扶任务中,积极探索了一套符合实际、富有成效的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即着眼基层党建引领,开展党建共建,强化“一抓双促”;着眼基础教育质量,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教育帮扶;着眼农业技术推广,开展技术下乡,实施智力支持;着眼乡村文明建设,开展文化下乡,实施文化富民。通过脱贫攻坚定点帮扶、驻点驻村,培养了一批具有农业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管理干部队伍;培育了一批面向农业农村,服务“三农”的农业科技团队,产出了一批产业产品研究成果;构建了较为成型成熟、系统全面的服务“三农”工作体制机制。

高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优势。高校形成了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强大动力惯性。根据中央和省级部署,高校立足职能定位,发挥资源优势,严格落实单位帮扶、干部驻村、整村包保要求,深入开展定点帮扶脱贫攻坚工作,汇集形成的脱贫攻坚力量势能能有效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积聚形成的群策群力、人人参与、共同努力、凝心聚力服务“三农”的工作氛围,为持续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具有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力量梯队,既具有投身参与当前乡村振兴的现实力量,还能通过人才培养职能的履行,教育引领一批有志服务“三农”,热爱“三农”,精通“三农”的青年学生,汇聚成源源不断服务乡村振兴的后续力量。

2 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需求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7]。乡村振兴总要求是一个综合的目标系统,内在蕴含着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内容与路径需求,与高校的供给侧具有紧密的理论与现实的逻辑契合。

2.1 基于目标导向的乡村振兴内在需求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乡村产业兴旺需要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聚集,需要产业管理、农业技术、行业市场等方面的团队支持。满足以上要素和团队的提供,需要激发农民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调动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培育农民投资与收益、市场与风险等方面意识,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加强农民农业产业技术的学习培训和教授传播,实现技能上的提高;加强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人员和团队培养,实现能力上的提高。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乡村振兴范畴内的农村生态主要包含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方面内容。农村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建设与优化,需要专业的人员经过专业的方法路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历史、人文、社会、地理等诸多方面的条件与因素,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论证,系统设计,长效谋划。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底蕴。文明乡风建设的内涵需求主要有:一是陈规陋习的革除。革除陈规陋习是乡村文明的底线。二是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决定未来,乡村基础教育是关乎下一代的长远工程,是扶智扶志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三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物质生活基本解决后的必然需求。四是村居文明的创建。需要遵循乡村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承扬乡村内涵底色与风貌特色。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运行保障。乡村有效治理需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主动适应农村社会利益诉求、矛盾类型、人际关系、价值认同等方面的新变化新特点。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持续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带头人的选树培育,以及民主法治观念的深入内化。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实效体现。主要表现为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农民生活富裕的实现支撑主要为:一是农民勤劳致富的本领与信心。要让农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持续不断地增强农民勤劳致富、自立自强的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二是保持和弘扬农村和农民的优良传统与淳朴作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培育和浓厚正气充盈的淳朴乡风。

2.2 基于问题导向的乡村振兴现实需要

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不高,引领事业发展能力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以来,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党建工作基础扎实。但相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需要,农村党建统领改革发展,实现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方面短板明显。

产业项目发展不够持续,稳定增收仍是最大瓶颈。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比较突出。当前,农村产业持续性发展还不够,农民稳定增收缺乏长效保障。主要原因为:一是贫困地区产业项目市场化运营主体能力不强,经营主体对行业产业市场信息把握分析能力和意识欠缺,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薄弱。二是农业技术掌握、转化、传授方面还不够,技术掌握深度和掌握主体的广度尚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技术团队相对缺乏。

基础教育质量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基础教育优质师资力量缺乏,师资队伍呈现结构性缺失,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形成农村学校生源向城市集中,导致农村教育优质师资留不住的循环困境。二是农村基础教育软件条件相对滞后。教育教学观点的更新、方法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足,基础教育配置与发展不均衡、教育水平与育人目标实现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农村青壮年因子女教育问题返乡创业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村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目标实现。

公共文化服务尚不完善,乡村文化建设不够丰富。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与乡村振兴内在的乡村文化建设目标要求不适应,基于现实农民文化需求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不足,形式不丰富,乡村乡风文明程度不够。二是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群众文化组织者、传授人缺乏。三是农村法制建设内化不够,陈规陋习根除不彻底,封建迷信、非法传教、赌博恶习等问题在农村仍不同程度存在。

内生发展动力不够充分,扶智扶志任重道远。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农业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上,发展农业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的意识、动力不强,思路、目标不明,乡村发展后续动力不足。二是农民“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自主发展积极性弱,新型职业型、技术型农民缺少,农民的学习意识、能力与干事创业的劲头不充分。三是五保户、患重大疾病、残疾等类型户,脱贫内在动力不强;边缘户存在返贫问题。

3 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逻辑

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通过5年时间,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高校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质量,培养造就“一懂二爱”人才队伍,将高校打造成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科技创新和成果供给主体、人才培养集聚高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政策咨询智库。[8]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优势,遵循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与现实需要,积极构建集党建结对、教育帮扶、文化融入、产业引进、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引领和推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高质量开展。

3.1 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优化基层党建共建机制。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优势特色,持续深化高校与乡村党建共建内涵,拓展共建内容,构建组织、工作、活动一揽子共建体系。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优化设置,强化职能,以巩固标准化建设为基础,深化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基层党建“领航”计划,深入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和“带头人”培育工程,项目化推动党建质量提高,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扶智扶志质量评估。整合高校教育资源与人才优势,坚持“输血”与“造血”有机融合,加强针对性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团队建设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农村教育理念改进和教育教学整体能力素质提升。建立健全过程与效果相结合的质量评估机制,加强扶智扶志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深化农业技术服务机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高校学科专业特点、科学研究专长,强化区域高校统筹协调,跨校遴选产业行业专家人才、技术人员,组建不同产业类型的专家技术团队,开展精准对接服务,提供精准技术支持,强化当地产业项目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的培育培养。积极发挥高校行业专家熟悉产业行业动态与行业企业优势,加强联系推介,促进乡村与企业的联系对接,培育乡村研究和拓展行业市场的意识与能力。

实施乡村文化富民工程。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深层次发展的动力基础与精神底蕴,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生动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与当地共同设计开展系列文化传承与培育活动,成立乡村文化建设指导团队,开展乡村特色文化研究,实施乡村文化队伍培训,选树乡村文化特色品牌,援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切实让乡村文化氛围浓起来,勤劳致富的动力强起来,乡村文明建设的品质提升起来。

构建基础教育协同机制。教育是消除代际贫困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长效举措。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智力、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乡村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的交流合作,优化教育服务,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构建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协同,目标一致、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以培养、培训、研究、指导、服务、协同为内容的基础教育协同合作机制。

搭建乡村振兴协作平台。加强高校之间协同合作,优势互补,紧密结合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共性特点,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服务乡村振兴高校联盟,定期组织开展协作协商,研究全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汇总不同区域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统筹不同类型不同专长高校的优势资源,汇聚工作合力。

3.2 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现保障

优化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队伍建设。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是根本。一是加强基层党建“带头人”队伍建设。高校既要选派熟悉农业农村农民,精通农村党建党务的复合型干部,又要系统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党建和生产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二是加强产业项目“引路人”队伍建设。高校要加强农业与涉农专业技术骨干引进与培养,既为农业产业提供项目技术支持,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市场信息支撑。三是加强乡村文明“领路人”队伍建设。高校要注重和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积极组织开展乡村传统文化和文明创建项目实践研究。四是加强扶智扶志“传承人”队伍建设,鼓励支持优秀青年大学生返回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汇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资源支持是关键。一是理念资源。高校要通过解放思想、革新观点、重塑理念,加快推进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转变,汇聚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农村实际、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思想认识。二是政策资源。高校要积极帮助农村基层干部主动学习政策、深入研究政策、科学运用政策,激活放大政策资源的价值与效益。三是智力资源。高校要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强化人才和技术支持、推动和创新能力,广泛汇聚农业技术、产业项目、市场渠道、业态信息等优势资源,为乡村振兴内涵质量提升与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机制。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激励导向是引领。一是岗位激励。高校树立大力支持鼓励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导向,增强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岗位的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在干部选任、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在资源投入上优先倾斜。二是遴选激励。在服务乡村振兴帮扶干部和科技人员遴选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化入选服务乡村振兴岗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自豪感,增强岗位吸引力凝聚力。三是评价激励。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内容与目标要求,科学构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增强考核评价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强化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组织领导是保障。一是提高政治站位。高校党委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正确认识和理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内涵要义和目标要求,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二是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借鉴和发扬脱贫攻坚组织机构设置与工作运行体制机制的好做法好经验,成立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组,专设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具体牵头负责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三是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要集全校之力,组织引导全体师生参与承担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全方面全过程,共同致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有效高质量推进。

猜你喜欢
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