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瑜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苏州地方文化建设在二十一世纪进入新阶段,陆续整理、校勘并标点出版了许多当地的旧方志,如2002年出版的点校本《重修常昭合志》、2006年出版的点校本《张家港旧志汇编》、2011年出版的点校本《盛湖志(四种)》《黎里志(两种)》、2014年出版的点校本《垂虹识小录》及2015年出版的点校本《吴门补乘》。
因研究之需,笔者仔细研读了这些点校本旧方志中所录的方言材料,发现其中存在一些标点或文字方面的讹误或可商榷之处。今不揣鄙陋,条列其句及上下文,并加按语略陈辨正理由,就教于方家。
民国本《重修常昭合志》由张镜寰修,丁祖荫、徐兆玮纂,历时三十多年,于1949年修成。常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于2002年点校《重修常昭合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点校本卷十四方言部分,有以下一条需要辨正:
有二字合为一字音者,如“弗曾”音如分、“弗要”弗要切音无此字,皆并二字为一音。又传授为“胄”,什么为“啥”音近奢,奈何为“那”音近奶之类,皆是也。又有一字分为二字者,如谓孔为“窟笼”,窟笼即孔字切音。团为“突栾”突栾,即团字切音转为勃栾,为盘类。之类,皆是也。又二字合为一音,轻重呼之仍为二字者,如谓蛮横音如牤、盲,蛮横切,哆口呼之音如牤、敛口呼之音如盲之类,是也。[1]498
按:此条有三处标点值得商榷。
(1)“弗要”的注文“弗要切音无此字”,中间应断开,宜标点为“弗要切音②切音的内涵与外延,详参李宇明先生《切音字的内涵与外延》,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96-102页。,无此字。”其义为“弗要”是用来切字成音的,而且在正统字书里面还没有收录“弗要”这个方音的汉字。
(2)“团为‘突栾’”的注文“突栾,即团字切音转为勃栾,为盘类”标点有误,宜标点如下:
突栾,即团字切音;转为勃栾,为盘类。
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突栾”是“团”的切音字,又可以发生音变,转为“勃栾”,可切出“盘”字,是类似的情况。
(3)“又二字合为一音,轻重呼之仍为二字者,如谓蛮横音如牤、盲,蛮横切,哆口呼之音如牤、敛口呼之音如盲之类,是也。”标点可商,宜标点如下:
又二字合为一音,轻重呼之仍为二字者,如谓蛮横音如“牤盲”,蛮横切哆口呼之音如“牤”、敛口呼之音如“盲”之类,是也。
点校者或未正确理解“二字合为一音,轻重呼之仍为二字者”之意。“轻重呼之”,对应后面的“哆口”和“敛口”,“轻”对应于“敛口”,“重”对应于“哆口”。“哆口”意即口形张大,口形张大则发音时气流相对较为强烈,是为“重呼”,对应于开口度较大的舌面元音,如[a][ɑ][o];“敛口”意即口形收敛,口形收敛则发音时气流相对较弱一些,是为“轻呼”,对应于舌位、开口度略小的舌面元音,如[ə][e][u]。①参见马文熙、张归璧等编著《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第334页有关“弇音”和“侈音”的论述,中华书局1996年版。“牤”属宕摄开口一等字,侈音。“盲”属梗摄开口二等字,敛音。蛮横切在苏州方言中,如果读哆口音,则读为牤;如果读敛口音,则读为盲。“轻重呼之仍为二字者”,作者或要表达牤、盲二字在修志的时代,还有主元音开口度大小之别。
又,牤盲,或即今苏州、上海方言中表示态度强硬、不讲道理的“猛门②参见钱乃荣著《妙趣横生上海话》(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页)、《上海话的五花八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版,第48页)有关论述。另见徐新编著《苏州闲话》第57页有关论述,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版。”,作者(其实完全是照录光绪《常昭合志稿》③参见江苏古籍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2》,1991年版,第69页。)可能是要用“蛮横”两字的反切来硬说有哆口、敛口两种切法。从现代方言学的角度来看,作者想表达的是:牤,是白读,口语音;盲(音门)是文读,读书音。
光绪八年(1882),叶长龄等纂《杨舍堡城志稿》,光绪九年(1883)江阴叶氏活字本印行于世。古杨舍堡城现为张家港市杨舍镇。2006年,由张家港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点校、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张家港旧志汇编》,收录了《杨舍堡城志稿》。点校本《杨舍堡城志稿》卷六方言部分的内容,有以下五处需要辨正:
1.雾曰“眯露”。眯象雾形,支、虞古通,转方俗呼轻唇多作重唇也。[2]94
按:《张家港旧志汇编》不知音韵学术语“通转”的意思,误断为“支、虞古通,转方俗呼轻唇多作重唇也。”今正其标点如下:
眯象雾形,支、虞古通转,方俗呼轻唇多作重唇也。
该处错误之所以会出现,在于点校者没有正确理解“支、虞古通转”的意思。其具体含义,详见下一条的有关论述。
2.村民呼许姓曰“喜”,俞姓曰“夷”、夷曰“于”、雨曰“以”。鱼模支之古,通转也。[2]95
按:《张家港旧志汇编》原标点为:“鱼模支之古,通转也”,大误。标点者之所以出错,可能在于没有理解“鱼模支之古通转也”的涵义。“鱼”“模”“支”“之”,都是《广韵》206韵里面的韵目字,其中“鱼”“模”同属遇摄,“支”“之”同属止摄。
此处,“许”为语韵字(遇摄合口三等上声),“喜”为止韵字(止摄开口三等上声),“俞”为虞韵字(遇摄合口三等平声),“夷”为脂韵字(止摄开口三等平声),“于”为虞韵字(遇摄合口三等平声),“雨”为麌韵字(遇摄合口三等上声),“以”为止韵字(止摄开口三等上声)。《广韵》206韵中,虞、模同用,《杨舍堡城志稿》中以模统称虞、模两小韵。鱼、模、之、脂,《广韵》韵目标注为“鱼独用”,“虞模同用”,“支脂之同用”。这些分属遇摄合口和止摄开口的三等韵的读音接近,在某些时代的某些地区,容易出现趋同的现象,即所谓“鱼模”与“支之”通转。这种趋同的现象,在《杨舍堡城志稿》所记录的清末民初方言中依然还有遗存。综上,今正其标点为:“鱼模、支之,古通转也。”
3.不好曰“邺”。丑之讹别也。[2]95
4.大曰“惰”。韵分收泰、箇二部。方俗多呼入箇韵。惟大麦、大蒜、大黄,呼入泰韵也。邑志曰:杜音既全乘韵,亦失检误甚。[2]95
按:根据《杨舍城堡志稿》凡例,这里所说的“邑志”,实指光绪本《江阴县志》。光绪本《江阴县志·卷九·方言》作“大曰杜,惟大黄、大蒜、大麦曰代。”[3]238据此,《张家港旧志汇编》原标点大误。“乘”字系“乖”之误字,今正之为“乖”,其义为“违背、背离”。此处标点宜改为:“ 《邑志》‘曰杜’,音既全乖,韵亦失检,误甚。”
5.呼“鸟”为“雕”上声。方俗呼音独正士人呼,入疑母反讹误也。[2]96
按:笔者认为标点作“方俗呼音独正,士人呼入疑母,反讹误也。”更佳。“鸟”,《广韵·篠韵》“都了切”,其声母为端母,切出来的读音即为“雕”的上声。杨舍堡城方言保留了古音,而当时的通语里面,“鸟”的声母从端母[t]变为疑母[n]。
这里极有可能是在讲方俗呼和士人呼的区别问题。《杨舍城堡志稿》的编者认为“方俗呼”的性质是“音独正”,因其与《广韵》反切音合;而“士人呼”“入疑母”,与《广韵》反切音不同,编者认为是讹误。
同治间,盛泽乡贤仲廷机所纂《盛湖志》为14卷本,加卷首、卷末各1卷,共16卷,其子仲虎腾编纂《盛湖志补》4卷,共计20卷。2011年,盛泽镇人民政府、吴江市档案局编《盛湖志(四种)》,沈春荣、沈昌华、申乃刚点校《盛湖志》及《盛湖志补》,由广陵书社出版。今据民国十四年(1925)仲冠熊刻本,对照点校本,对以下两处标点提出辨正:
1.干求、请谒曰“钻”。班固《答宾戏言》。[4]403
按:沈春荣等点校本误将“答宾戏言”四字用书名号括在一起。实际上,《答宾戏》是班固一篇设论文章的名字,见于《昭明文选》。“言”表示的是“字、词语”的意思。今正其标点为:
干求、请谒曰“钻”。班固《答宾戏》言。
2.事之相值曰“偶凑数”;钱五文曰“一花”;……[4]406
按:沈春荣等点校本标点有误。这两条方言词语来自于乾隆本《苏州府志·卷二·风俗》,原文作:“事之相值曰‘偶凑’。六畜总曰‘众作平声生’。数钱五文曰‘一花’。”[5]在《垂虹识小录·卷三·方言》中有“数钱五文曰‘一花’取五瓣意。”[6]422据此二书,今正沈春荣等标点为:
事之相值曰“偶凑”;数钱五文曰“一花”;……
清嘉庆时,徐达源纂修《黎里志》十六卷,首一卷,有嘉庆十年(1805)孚远堂刻本。《黎里志》未收录方言内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蔡丙圻纂修《黎里续志》,于卷一补充黎里方言内容。蔡志有禊湖书院刻本。2011年,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吴江市档案局编《黎里志(两种)》,由陈其弟点校,广陵书社出版。笔者参考图版,细读陈其弟点校本,对以下两处标点提出辨正意见:
1.少精采曰“萎蕤阿承”;显富曰“趋奉”。[7]327
按:陈其弟点校本《黎里志(两种)》误点为“萎蕤阿承”。“萎蕤”,在乾隆十五年张予介修、顾登纂的《昆新两县合志·卷一·方言》中也收录了一个异形连绵词,写作“葳蕤”。修志者认为该方言词是取其反意:“神气不振曰‘葳蕤’木荣盛意。”[8]276“葳”“萎”二字虽声调不同,但“葳蕤”“萎蕤”是表示“萎靡不振”义叠韵连绵词的不同词形。“阿承显富”的意思是“阿谀奉承显贵富豪”,在苏州话中用“趋奉”表示。
据上,该处正确标点应为:
少精采曰“萎蕤”,阿承显富曰“趋奉”。
2.解两家之忿曰“落肩或”,反是曰“撺耸”。[7]328
按:此处,陈其弟点校本《黎里志(两种)》误点为“落肩或”。《明清吴语词典》有“落肩”条[9]416,所引书证即光绪《黎里续志》。今从《明清吴语词典》,“或”字属下,正其标点为:
解两家之忿曰“落肩”,或反是曰“撺耸”。
在苏州当地吴江芦墟山歌词汇中,也收录有“落肩”一词,其义为“把事办妥”[10]520,与《黎里续志》相近。
费善庆所纂《垂虹识小录》成书于清末民初,无刻本。有民国初年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并作为吴江地方志,收录于《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23》中。2014年,吴江区档案局、吴江区方志办整理,陈其弟点校的《垂虹识小录》,由广陵书社出版。据该书前言介绍,此志以吴江闻名于世的垂虹桥为志名,虽题作“识小录”,但实际是吴江县志。《垂虹识小录》卷三收录有较丰富的方言内容,笔者参考图版,细读陈其弟点校本,对以下三条提出辨正意见。
1.凡字之属在九永者,或开口呼,从二十一箇韵,如大音如惰之类。[11]78
凡字之属在九泰者,或开口呼从二十一箇韵,如“大”音如“惰”之类。
九泰、二十一箇,均为平水韵中去声小韵。《垂虹识小录》编纂者费善庆所举“大”字为多音字,一属蟹摄开口一等去声泰韵,一属果摄开口一等去声箇韵,而“惰”字属果摄合口一等上声果韵。
费善庆此处意在讲当时苏州方言中,多音字“大”的果摄开口一等字音与果摄合口一等字“惰”音混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到现在还保留在苏州方言之中。当代苏州方言中,“大”字的白读音与惰同音,读为[dəu31]。
2.有能曰本事,事难曰尴尬,阻事曰打破。句多事掀格喇若名不正者。呼曾孙为元孙,呼父为阿伯。呼神道为佛,为菩萨。呼医生为郎中。[11]79
按:陈其弟点校本“阻事曰打破。句多事掀格喇若名不正者。”大误。今正之为:
有能曰本事;事难曰尴尬;阻事曰打破句;多事[曰]掀格喇。若名不正者,呼曾孙为元孙,……
乾隆《昆山新阳合志》[8]276、道光《昆新两县志》[12]30、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13]34,均作“沮事曰打破句”;宣统《太仓州志》[14]31作“沮坏事体曰打破句”。“多事掀格喇”在前三种方志中都作“多事曰掀格喇”,故补一“曰”字以明之。
3.有音异他方而非古者。税为世人,为迎赊,为沙蛇,为茶伤,为丧二,为腻忘,为忙孝,为好让,为酿觉,为阁热,为业物,为末铁犁,为铁搭枇杷,为弼杷疟,为愕吹,为痴。[11]80
按:陈其弟点校本标点大误,卒不可读。这段是在说吴江当地有一些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殊读音。今正之如下:
……税为“世”,人为“迎”,赊为“沙”,蛇为“茶”,伤为“丧”,二为“腻”,忘为“忙”,孝为“好”,让为“酿”,觉为“阁”,热为“业”,物为“末”;铁犁为“铁搭”,枇杷为“弼杷”,疟为“愕”,吹为“痴”。
《吴门补乘》十卷,首一卷,清钱思元纂,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该书在乾隆《苏州府志》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不少方言内容条目。2015年,朱琴点校《吴门补乘》,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对照图版[8]23,本文对朱琴点校本如下一处标点进行辨正:
干求请托谓之“钻断”。港谓之“浜”。[15]43
按:朱琴点校本《吴门补乘》“断”字误属上句。明代李翊《俗呼小录》记录有“绝潢断港谓之浜。”道光《苏州府志》[8]18照录了《吴门补乘》这一条。之后,同治《苏州府志》[16]142、光绪《盛湖志补》[4]406、民国《吴县志》[17]857、民国《相城小志》[8]264、民国《璜泾志稿》[8]356都沿袭道光志,照录该条。宣统《太仓州志》小改为:“港不通曰‘浜’。”[14]31今正此处标点为:
干求请托谓之“钻”。断港谓之“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