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池民歌在新时代的传播创新

2022-03-17 23:25檀雨桐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歌文化

檀雨桐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贵池民歌(原名罗城民歌)流传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墩上乡(2001年撤乡设镇,现由墩上镇和茅坦乡合并组建墩上街道)许桥、童溪、渚湖一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贵池民歌以贵池方言为腔调特色,以号子、山歌、小调、秧歌和门歌等为基本曲调形式,五声音阶,结构丰富,句式灵活,题材涉及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婚姻爱情、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历史事件等,代表作有《洗菜苔》《慢赶牛》《敬酒歌》《山歌唱到北京城》等。

1 贵池民歌传播概况

贵池民歌自产生以来大致经历了自由生长、蓬勃发展、非遗保护三个主要传播时期。由于受到时代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贵池民歌在各个传播时期呈现出多样的传播方式和各具特色的风格特征。

1.1 自由生长期

从现存资料来看,贵池民歌的谱、词记录直到建国后才开始。所以这一时期贵池民歌的传播面貌主要从池州地方文化相关的文献资料中整理获得。自由生长期间,贵池民歌的传播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自发传唱。《池州府志卷第二·风土篇》:“祀社毕饮,执手踏歌”[1]67。民歌的创作与传播通过最原始的方式进行,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将贵池民歌在一定范围内继承和发扬,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传统。第二种,地域交流。包括民歌在内的民间艺术的发展特色之一就是流动性强,且通过各地民间艺人在流动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交流与互动,使得民歌在更广泛的地域空间中传播开来。例如,贵池民歌《洗菜苔》在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有流传,江苏民歌《十二月花名》与贵池民歌《十二月花名》《十二月梭》曲调形式类似[2]85。第三种,艺术借鉴。贵池民歌与池州地区的其他民间艺术形式都曾相互学习和借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池州地区的民间戏曲,例如青阳腔、目连戏、傩戏等。纪永贵在《青阳腔研究》中提出:“贵池民歌与青阳诸腔的形成之地是相互覆盖的,所以完全有理由认为,青阳腔的曲牌唱腔中吸收了贵池民歌的曲调,因为民歌也是由方言决定其音调起伏的。”[3]《池州府志卷第二·风土篇》也曾经记载了贵池傩戏中唱民歌的场面:“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象,或滚球灯、装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1]69。

这个时期贵池民歌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大多是农民、手工业者和民间艺人,是一种自发的民间文化活动,以口头传播为主,内容多为生活生产、自然风貌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民歌风格古朴自然,纯真活泼。

1.2 蓬勃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后,贵池民歌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在集体劳动营造出的火热氛围中,全国掀起了唱民歌的热潮。“安徽省文化局音乐工作组曾编印窗户办了新中国建国后《安徽民间音乐》三集,贵池民歌有30余首收录其中。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罗城民歌的杰出代表在县城和乡村前后举办了30多场次的赛歌会。1959年中共贵池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化馆编印了《贵池民歌》第二集。1964年贵池县文化馆编印了《罗城赛歌选》。197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花吐焰——贵池民歌选》。1979年,贵池县文化馆编印民歌选本《秋浦歌声》,创作民歌刊物《秋浦歌》”[2]12此外,池州的青阳、东至、石台均有风格相近的民歌传唱。1976年,石台搜集整理了民歌200余首,青阳搜集整理了民歌293首,东至县整理编印了《东至民间歌曲》(第一集)《东至歌谣》《东至谚语》,贵池也编印了《贵池民间文学集》(民间谚语、歌谣)[4]。

这个时期是贵池民歌创作热情最高涨、作品题材最丰富、优秀人才最喷薄、传播范围最广泛的一个时期。从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开始,一批接一批的贵池民歌的歌手们投身民歌创作和传唱,最具有影响力的歌手——姜秀珍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他们通过悠扬的曲调宣传政治思想,通过振奋的歌词鼓舞群众斗志,与时代热潮和社会现实和谐共鸣,例如,创作的贵池民歌就有《举国上下谢党恩》《赞民生》等。

在民歌热潮的影响下,许多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开始关注贵池民歌,并且参与到民歌的创作中来。民歌的创作题材和思想内容都得到了丰富,如对国家政策的歌颂、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对科技进步的褒奖等。这个时期创作的民歌在语言表达和文辞修饰上相较于前一个时期更加注重文学性和思想性。

1.3 非遗保护期

在蓬勃发展了近20年时间后,贵池民歌的传播进入了一段逐渐消沉的时期,虽然民歌作品创作数量在减少,传播范围也在缩小,但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已逐步形成了较稳定的传承谱系。自建国前后至21世纪初,记录在贵池区文化广播电视局整理的非遗名录申报资料中的贵池民歌传唱人和传承人有46人[2]68。

2007年1月,作为池州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的贵池民歌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贵池民歌进入了政策化、秩序化、规范化的传播时期。2009年12月,罗城民歌学校开办授课;2013年,成立贵池民歌传习所。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先后通过开展竞歌比赛、组织民歌走进校园等活动培养贵池民歌的传承人和爱好者。

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贵池民歌的社会传播在这个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贵池民歌的传唱范围越来越小,传唱度越来越低,传承人数量越来越少,民歌艺术越来越符号化,贵池民歌在这个时期的传播效果逐渐呈现出传播范围局部化、传播对象固定化、传播内容陈旧化和传播渠道单一化等不足。

2 贵池民歌在新时代的传播创新理念

进入新时代,由于受到信息化社会成熟和传播媒介飞速进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贵池民歌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生存与传播环境急剧变化,如何将文化继续传播下去,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从时代性的角度来看,面对新的时代特色,如何认识它、接受它和利用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1 融入大众传播环境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说:“真正通俗的民间文化也有其地位,它起源于基层民众,是自我创造和自发的,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生活和各种体验。由于工业化和都市化,这种情况改变了,他们被同化进了一群日益没有个性的大众之中,受一种他们能得到的,替代社群和道德的唯一资源——大众媒介——摆布”[5]。大众传播的信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能够囊括人类社会的思想、观念、科学、艺术、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广泛内容。

贵池民歌的民族性、人文性、通俗性和娱乐性都符合大众传媒信息的基本特征,适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利用大众传播丰富的社会功能也能够较好地提升贵池民歌的社会参与度、影响力、活跃度和竞争力等,对于解决当前贵池民歌传播面临的问题,提升贵池民歌的传播效果有着积极影响。

2.2 创造传统文化传播特色

2.2.1 注重文化价值 贵池民歌虽然能够作为大众传播的信息进行社会传播,但其文化遗产的社会身份与其他信息有着显著的区别,为了保护民歌独特的文化特质就需要在其传播过程中尽可能地弱化其商品属性,着重强调其文化、艺术和教育等社会价值。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从文化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只是一种手段、一段过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在于对贵池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要始终坚持以此为前提与核心。将贵池民歌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放到大众传播环境中去,要尽量控制“实用主义”的观念、行为和实践,平衡文化与消费的关系。

2.2.2 承担积极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提出:“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6]115。

大众传播中的文化信息能够通过记录、积累和保存不断传递下去,形成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并且在整个社会群落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秩序,这种文化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所以,为尽量减少大众传播中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应当避免受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6]116。在传播过程中,应坚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主动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歌内容,承担和发挥贵池民歌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传播舆论氛围服务。

3 贵池民歌在新时代传播创新的意义

3.1 符合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政策要求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联和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并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贵池民歌在新时代的传播创新符合我国现阶段传统文化发展政策的相关要求,对贵池民歌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尤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创新理念及其实践应用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2 有助于贵池民歌的活态传承

通过大众传播扩大贵池民歌的传播范围、提升受众接受度、提高社会影响力,使贵池民歌更加日常地参与人们的生活,融入民众的生活常态。这不仅可以恢复贵池民歌现实主义的传统,还能够让社会大众对贵池民歌产生心理亲近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大众主动运用民歌的视角观察、体悟和表达生活内容,在互动循环的传播空间中持续维系贵池民歌的“生命力”,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

3.3 有助于贵池民歌的自主发展

民歌折射着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基本认知和思考,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更承担了丰富的社会功能,这些社会功能造成的影响在民歌流传的共同民族群落中能够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觉。

费孝通先生曾在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上指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是为了加强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7]。贵池民歌要获得这种发展的自主能力,要取得适应时代环境的自主地位就需要在社会成员中建立普遍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在新时代是可以通过持续的、循环的大众传播来实现。所以,贵池民歌的传播创新要从让民歌重新承担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责任上起步,从恢复和丰富民歌的社会功能入手。

4 贵池民歌在新时代传播创新的具体表现

4.1 以生活常态为传播内容

德国学者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提到:“在跳舞时,舞者在他们自己的节奏运动中体验到一种快乐,是一种现实生活向游戏的过渡;宴会前的涂画身体,它的美的效能不在动作本身,而在那种动作的最后结果,是一种游戏到艺术的过渡,具有了艺术活动的特性”[8]。

民歌的创作者们在田间地头对歌、在播种收割时欢唱,并没有刻意区分那是生活还是创作,换句话说它就是生活本身。贵池民歌的生命力来自于它始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习俗紧密相连,人们的日常生活长期受到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影响,逐渐过渡成一种特殊的形式——生活常态的文化艺术。

所以,当贵池民歌被现象化、符号化时,就会脱离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高于生活的“文化艺术”,就会逐渐褪色而失去活力。贵池民歌传播内容的创新应当以“民歌回归生活常态”为基本原则,让民歌以当下的社会生活内容作为思想内容,以当下人们的生活空间作为文化空间,以当下的时代特色作为艺术特色,从而迅速提升其传播效果。

4.2 以民歌民谣为传播形式

贵池民歌在口头传播时期,没有相关曲谱和歌词的文字资料或音、视频资料留存。建国后开始的谱、词记录资料中,现存词曲俱全的只占小部分,另有大部分贵池民歌只保留下了歌词内容,曲谱和旋律遗失。

虽然,在贵池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应当始终坚持提倡整体性保护原则,但由于贵池民歌音乐研究难度大、创新转化成果少,所以贵池民歌的传播形式创新可以采用类别化方法:第一,完整传唱词曲俱全的老民歌;第二,有曲无词的老民歌,鼓励对其填改歌词;第三,根据有词无曲的老民歌的歌词体式规范,进行新民歌歌谣创作。第一、二类是对老民歌的继承与改良,而第三类是对新民歌创作形式的创新。

民歌原本就是“随口而唱的浅近之歌”[9],音乐灵活度高,没有相对固定的旋律、风格和曲调,在民间广泛传唱的民歌往往会根据唱歌人所处地域、所用方言等因素改变其音乐特色。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歌的歌词与音乐旋律在使用过程中本就可以成为两个独立的部分,无音乐旋律的民歌即为民谣,民谣和乐就是民歌,二者联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所以,对贵池民歌的传播创新,尤其是新民歌创作与传播注重歌谣化的理念能够在保留贵池民歌文风特色的同时,有效弥补贵池民歌曲调缺乏流行性、传唱程度不高、谱曲缺乏人才且难度大等问题,提高贵池民歌传播形式的多样性、流行性和简易性,提升其在大众范围内实现广泛传播的可行性。

4.3 以教育风化为传播功能

民歌民谣在不仅是文化艺术形式,也是具有世俗性和战斗性的社会工具。民歌民谣在抒发人们生活情感的同时,亦能起到记录风俗民情、反映社会现实、察补时事政治等社会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从贵池民歌的真实性和整体性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不仅要考虑文化艺术形式方面,更要注意思想内涵和社会功能方面。《宋书·谢灵运传》提到:“歌咏所兴,自生民始。”歌谣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民众的生活也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尤其是对思想观念、制度文化和道德秩序等都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所以,贵池民歌在新时代的传播创新还表现在要在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把民歌“用”起来。在现实地反映新时代的民风、民俗、民情的同时,强调开发民歌的教育教化功能,运用民歌作为民众素养培育、社会道德风化的工具,让民歌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渠道之一,在广泛传播民歌的过程中引导民众塑造深厚的文化内涵、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猜你喜欢
民歌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畲族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十送红军》不是纯粹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