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军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安徽东至周氏家族因“六世书香、百年家风”的优良家风而闻名,保持着六世以来的人才辈出。学界关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研究层出不穷,有对周氏家风文化内容的挖掘,对家族代表人物思想观念的考究,还有关于家族起源与家风文化形成的探索。近年来口述史凭借史料挖掘的优势和眼光向下的底层视角,吸引了史学界的关注。按照目前国内学界的普遍解释,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等方式搜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1]。东至周氏家风文化规范性、丰富性与口述史叙述性、广泛性之间具有深厚联系,但目前学界尚未见到关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研究的相关成果。本文以口述史理论为指导,分析口述史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之间的耦合性,探讨东至周氏家风文化中的口述史运用,促使人们了解家风文化的深层次涵义,启示当下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优秀家风。
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内容包含对子孙后代品德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规定、职业方向选择以及为人处世原则等规范性要求,其本质是对子孙后代的人生发展进行引导规划,希望家族晚辈和族人们能够符合家庭前辈们的期待和要求。东至周氏家族自唐朝时期从徽州地区迁来东至地区后家族萧条。据周馥晚年回忆:“(家族)唐以后未遭兵难。历世耕读为业,少显达者。我高祖生长子礼仪公、次子礼信公,皆二三世而绝。我曾祖讳礼俗公以下,至我父三世,皆一子单传。而次房每少亡,无后,历代过继。今我弟承继我叔父后,亦早世,幸有二孙。此中气数难喻”[2]。可知家族人丁单薄一直困扰着周氏家族的发展,因此发展和培育子孙后代是改变家族命运的关键。东至周氏家族长辈深谙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家训六条中规定“培心地、积阴功、祛隐恶、端家范、谨言语、慎举动”,家规十八条要求“重孝第、端表率、勤学业、戒非为、重勤俭、重赒恤、严祀事、慎配偶、禁乱宗、禁争继、绵宗祧、息讼端、遵礼教、慎交接、重和睦、护阴木、禁颓废、清账目”[3]86,对子孙后代成长成才做了全方面的要求。家训是家风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形式上具有高度规范性,家规家训的每一条规定都在教育警示家族后人不走歪路,踏实努力,按照前人的经验走向成功,光宗耀祖。东至周氏家风文化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需要家族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和长时段内良好家庭文化的形成,因此与周氏后人们的口述史访谈,是了解家风文化内容及其作用体现的有利途径。
口述历史学家迈克尔·弗里斯科曾经断言:“如果回忆被作为历史回忆过程性质的目标来看待口述史学,将是发掘探索和评价历史回忆过程性质的强有力工具。人们怎样理解过去,他们怎样将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相连,过去怎样成为现实的一部分,人们怎样用过去解释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4]。口述访谈能够传递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个人情感和较为私密性的细小事件。口述访谈中周氏后人对于家风文化的回忆一定程度上复原家风文化内容,也体现了个体对于家风文化的认知和构建。周氏后人们在口述史访谈中对于家风文化的记忆性认知承载着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这不仅是对文本化家规家训的继承,同时也包含了周氏后人对于家风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东至家风文化口述史不仅对家族历史中相关事迹的简单重现,而是将“真实的过去”转移到“记忆中的过去”,再现家族后人们对于家族家风文化的认知以及家风文化在个人行为中的表现。正如美国口述史学家威廉姆斯所说:“我越来越相信口述史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编纂近代史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还可以为研究过去提供不同寻常的视角,即它可以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审视过去”[5]。正因如此,口述史工作者在与家族后人们的口述史访谈和记录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家风文化对家族个体的影响,分析家族后人对于优良家风的教育感悟和传承责任,从更多维度认识家风文化的内容与精神。
东至周氏作为近代历史上的家族,其家族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周馥将家风家训总结为“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四个标准[3]3,这与当时社会对于个人成才要求相符。作为家族代表人物,周馥曾写下“大凡人存心公正,则虑事详审。先审此事于国有益否?于民有益否?即有益矣,能持久而别无流弊否?斟酌已定,义当举办”[3]93他告诫子孙,无论是考虑问题,还是做事情必须把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违背这个原则。周学熙秉持“实业救国”的理念开办实业,给族人做了最好的榜样。在民族危难之际,周学熙为收回中国矿山主权,坚决与帝国主义势力作斗争,在公司被吞并后,断然拒绝出任公司理事,并愤恨写下“孤忠惟有天知我,万事当思后视今”以警示后人。[6]东至周氏家族第三代家族人物在文化科教领域大放异彩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承担社会责任。周叔弢先生作为我国著名收藏家,建国后多次将毕生所收藏珍贵古籍文献无偿捐赠国家,其在《弢翁日记》中写道:“(9月3日)在古代艺术展览会开幕,当场我献出:(1)宋景德年写经;(2)元陆居仁《苕之水》卷;(3)明宋克《急就章》卷;(4)明文徵明书《盘谷序》卷;(5)明文伯仁《潇湘八景》卷;(6)明项圣谟《且听寒响图》卷;(7)明钱贡《城南雅逸图》卷”[7]。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东至周氏家风文化不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建设,而是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做到家族与国家民族共命运。
口述史的广泛性能够涉及周氏家风文化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内容。对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社会性的考察,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家族内部,要自下而上以普通人物为核心,通过扩大口述访谈对象来了解周氏家风文化内容所包含的社会性特征。东至县作为周氏家族的起源地,通过对东至周氏家乡人们进行口述访谈,了解普通民众对于周氏家族的评价。根据笔者对东至走访调查可知,周馥墓地的保护工作,就由当地一陈姓家族负责管理,因在封建时期周氏家族先人们曾将家中田地无偿分给贫困的陈氏先祖耕种,陈氏后人出于感恩,便无偿为周氏家族料理后事看守陵墓。东至县关于周氏族人在当地乐善好施的事迹也有很多,现县内现存的“万善桥”和“洋灰坝”等公共设施均为周氏家族捐赠修建,周氏乐善好施一直为当地人称道,周氏家风文化也被视为东至优秀的地域文化而受到广泛认同。
概言之,东至周氏家族家风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在形式上规范家族行为,并通过家族长辈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在内容上强调家族复兴使命,并鼓励子孙后代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作用上保证家庭人才辈出,又能在家乡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因此,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将家风文化由简单的历史复现转移到对家庭记忆认知的深度,为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典范历史之外提供了边缘历史的研究视角,较为全面地展示家风文化对于个体和时代深远影响。
客观性与主体性一直是口述史学科性质的争论焦点。客观性是保障口述史访谈科学性的首要前提。在东至周氏后人的家风文化口述史访谈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受访者所说的每一句都需要认真斟酌,要努力让受访者说出“真言”,克服受访者主观意识所带来的干扰。由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形成跨越时间长,周氏后人对家族事迹的回忆难免会出现遗漏、记错等问题。对于具体的人名、地名、时间等基本史实问题,务必详细考证,力求家风文化口述史相关史实的准确性。主体性是口述史的主要特色。口述史是当代人对现当代的解读,正是由于口述史的主体性让访谈对象成为历史事实的直接参与者。口述史的主体性是在新的理论和视角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客体的重新诠释和解读,实现了对历史的重建[8]。在东至周氏家风文化的口述史实践中,要坚持家风文化的口述特性,从东至周氏家族后人群体中的个体出发,了解个体在家族家风文化熏陶过程中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和及后人对于家风文化的理解。如在对周氏家族后代人物进行口述访谈时,针对家族第三代、第四代后人由官、商向科学文化事业转变的历史现象,通过与历史当事人的口述访谈,能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真实原因。
与传统史学方法不同,口述史需要史学工作者进行口述史实践,对受访者展开口述访谈,因此从事口述史必须具备基本的访谈技巧和历史学专业知识。虽然目前对于具体的口述史实践环节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但前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灵活地口述访谈以及严谨的文稿整理是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充足的前期准备。口述史有着灵活性、生动性等特性,但所有性质和特征都是围绕研究方向和问题意识展开的。在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研究之中,要以家族家风文化的诞生、发展、传承以及家风的作用为问题核心,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拟定访谈人选并撰写访谈提纲。周氏家族家谱、家规、家训,周馥、周学熙、周一良等家族代表人物的文稿、回忆录、著作,学界内对周氏家风文化相关研究成果,这些是口述史访谈前必须了解的基本资料。访谈提纲的撰写完成后,需及时交予对方查看,以保证访谈过程中的流畅。东至周氏家族后人群体数量巨大,目前东至周氏家族第四代“良”字辈和第五代“启”字辈是口述史访谈理想人选,且第四代家族人物年事已高,应尽快安排访谈事宜。
其次,灵活地口述史访谈。口述史是受访者与采访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在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访谈中,访谈人与周氏受访者之间的有效交流,是获取家风文化的资料的关键。周氏后人大部分从事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属于中高级知识分子群体,采访者在与其访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张、敬畏等心态,这需要提前与周氏后人接洽,从而避免了正式访谈时初次见面的陌生。近年来“安徽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在推动周氏家风文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会成员组成中有周氏后人群体,因此在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录制过程中,要积极与其合作。通过与研究会相关成员的沟通安排,努力与周氏后人中的口述史受访者建立良好的互动,保障口述史访谈的顺利开展。在具体访谈过程中,要把握家风文化的叙述主线,尽可能地通过访谈交流,挖掘出家族后人对于家风文化的理解和补充,深刻理解体会家族后人对于家庭历史的详细阐述揭示。要尊重受访者。访谈过程的积极的眼神暗示,简单的言语答复,有助于受访者更好地敞开心扉,便于访谈者获取更多关于周氏家风文化的内容。在口述访谈的记录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录音笔、录像机等现代传媒设备,这有利于更为完整地记录访谈内容,减轻了人工笔录的工作量,便于访谈者全身心投入到与受访者的交流之中。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访谈中的情况是灵活万变的,口述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口述史实践才能提高访谈质量。
最后,严谨地文稿整理。在文字稿的整理过程中,需要对周氏后人受访者进行口述实录整理,最大程度复原口述者的语言风格和语气原貌。对于访谈中不清楚的部分要及时标注,对具体的史实要与文献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做到口述史文稿原始性与科学性相得益彰。在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文稿整理中还要保持一定的学术性。在周氏后人口述史实录基础上围绕特定的问题意识,着重从周氏后人对于家风家训内容的回忆、晚辈对于长辈教育子女的描述、个体在家族家风环境影响下的成长经历等角度出发,整理汇编口述资料。口述资料整理不仅是对家风家训的简单记录和相关事迹的整理,更是要探析家风文化背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智慧的源泉,并通过周氏后人的群体性口述访谈,总结提取家族后人对于家风文化的集体性记忆,以此来升华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的意义与价值。在口述史文稿的整理过程中也体现着口述史的双向性。最终的文稿要交予受访者查看,双方就文稿中相关问题进行商讨核对。由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的口述史访谈涉及周氏后人的个人隐私、著作权保护等相关权益。因此在双方对口述史文稿确认无误后,请受访者签署授权书。至此,一份合格的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访谈作品方可完成。
口述史凭借其方法优势对东至周氏家族家风文化的整理、挖掘、记录、保存和传播过程中作用非常明显,在解释个体或群体对于家风文化内容、家族历史变迁、家庭记忆的认知与诠释中具有深刻意义。在东至周氏家族家风文化内涵的挖掘中,以往的研究仅局限于对家族留下的文本文献进行整理和提取,主要以东至周氏族谱和周馥等家族代表人物的作品为主。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家族,东至周氏家族内部仍然保留大部分书信、老照片、老物件等珍贵的史料,对于这些资料的获取只有通过与东至周氏家族后人的口述访谈才能了解到这些物件存在和包含的价值。口述史料主要来源是周氏后人对于家族家风文化的口述内容,口述文本自身也属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史料的一种。相对于东至周氏现存的文献资料,口述史料具有高度的鲜活性和丰富性,更能展示出周氏家风文化的家庭观念,生动地表现出周氏先人们的言传身教。
著名口述史学家保尔·汤普逊曾说过“你必须把你的磁带和底稿与照片、文献以及你收集的其他材料存放起来以备日后使用,并作为以后的公用资源,公共图书馆也许是存放它们的最好地点”[9]。这反映出口述史料天生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展示性。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可以利用各类先进媒体设备,对家风文化的口述史进行多样式地记录。据笔者了解,在东至周氏家族家乡安徽池州、东至等地方先后建立了家风文化馆,这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的初心不谋而合。在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中整理出来的文字、视频、录音、图像等相关资料都可作为优秀家风文化在家风文化馆内进行展出,如此不仅展示了家风文化研究成果,拓宽了优秀家风文化的传播途径,对于家风文化馆的自身建设也大有裨益。在家风文化口述史的录制过程中,周氏后人对家风文化和家族历史进行了重温,增强个体对于家族家风文化的凝聚感和认同感,消弭家风文化在代际传播中的隔阂,深刻体会传承和弘扬家族家风文化的重要使命。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受访者可以不局限于周氏家族内部人物,凡是与周氏家族密切相关的人物,都可以作为受访者参与其中,这将吸引民众对于周氏家风文化的兴趣,增强普通家庭对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的认同与弘扬。
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有利于东至周氏家风文化研究视角、方法的改变和相关理念的探讨。口述史研究在考证和分析文献资料研究基础上,更加注重历史参与者在历史情境中的个体体验和历史记忆,通过个体以折射历史上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更替,以此来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因此,在东至周氏家风文化的口述史中,要求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家风文化研究中的记忆转向。家风文化不仅仅只是硬邦邦的文字记录,而是当下社会和家族后人对于家风文化和家族的历史的一种认知。周氏后人对于家风文化的理解,是家族晚辈能遵守家风家训、传承家族传统的重要依据,而这也正是安徽东至周氏家族能够保持六世以来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研究视野,促进他者眼中对于周氏家风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家族内部人物对于家风文化的自身认同。由于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缺失,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开展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学界对此也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其价值有待于更多学者于实践中继续挖掘。
安徽东至周氏家族自晚清时期周馥发迹以来,其家族延绵百年所形成的家风文化内涵丰富、展现形式多样、研究价值深远,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当下,家庭道德建设、家风文化培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且东至周氏家族部分后人年事已高,口述史的书写已经成为相关学者迫在眉睫的任务。在东至周氏家风文化口述史实践之上,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义务感和责任心,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优秀的家风文化留下我们虔诚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