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视域下清代马氏兄弟词研究

2022-03-17 23:25戴倩
池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江南地区马氏词作

戴倩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清代词坛中兴,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词人。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作为江南儒商,不仅是徽商的代表,更是皖籍词人的代表,清人张德瀛点评称“其词有类于樊榭者”[1]。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逐步关注马氏兄弟的个体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其一,马氏兄弟生平家世考。如方盛良的《马曰琯、马曰璐年谱》[2]160-182以及明光的《清代扬州“二马”家世考》[3]等,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其二,马氏兄弟藏书、刻书研究。明光的《盐商丛书楼的兴衰》[4]及秦宗财的《论清代“扬州二马”的刻书特色》[5]等,深入探讨了其藏书、刻书特色及贡献。其三,有关马氏兄弟的交游考证。如方盛良的《“扬州二马”与“扬州八怪”交游考略》[6]《文化互动:“扬州二马”与“扬州八怪”——考察清代文艺发展的一个视角》[7],对“二马”与“扬州八怪”的交游事迹、文化互动等进行考述。其四,围绕小玲珑山馆来展开对马氏兄弟文学活动的研究。有胡祥云、方盛良的《论“小玲珑山馆”为中心的文学活动》[8]以及扬州大学王丽娟的硕士学位论文《“扬州二马”文学活动研究》[9],是以小玲珑山馆为文学活动中心,着重研究了马氏兄弟的诗歌创作及交游活动。王小恒的《论浙派扬州诗人群落的“同题集咏”唱和活动——以“扬州二马”为中心》[10]也是以小玲珑山馆等平台为基础,对马氏兄弟“同题集咏”诗歌唱和活动进行研究。李庆霞的《“扬州二马”与“浙派”中期词的兴起》[11]把小玲珑山馆作为研究阵地,探讨二马对“浙派”中期词兴起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学界对马氏兄弟的研究在逐步拓宽深入,对二人的文学研究主要侧重于诗歌,而词的专门研究较少,还有待挖掘。除李庆霞的《文字狱下的呻吟——从“浙派”中期词人马曰璐的两首词谈起》[12]《“扬州二马”与“浙派”中期词的兴起》[11]之外,《清新刻削平易近人——“扬州二马”词作简论》[13]一文对马氏兄弟词的词风、用笔及情感进行了分析。严迪昌先生在《清词史》绪论中称:“清代词派和群体非常突出地具有地域性”[14]5,清代词人的确存在着地域性特点。然而,目前从地域文化角度来探寻马氏兄弟词创作,还尚未有专门的探讨。以江南文化为切入点来阐释马氏兄弟词,可以成为新的研究视角,拓展二人词的研究空间,同时展现江南文化的审美意蕴。马氏兄弟作为侨居于江南的儒商,江南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二人,在他们的词作中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地域文化。为此,下文将从地域文化角度对马氏兄弟词作进行新的阐释,着重探析其词在江南风物、江南意象、江南风俗等方面展现出的江南文化特征,以丰富深化马氏兄弟词及地域文化研究。

1 江南地域及江南文化特征

1.1 “江南”概念

“江南”一般是指长江以南,早在《尔雅》中就提及江南一词:“江南曰扬州……”[15]。在先秦九州中,江南即是扬州,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地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亦提到江南:“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16]。至汉代,江南地区又有所增加,包括了今天的湖南以及湖北大部分地区。魏晋时期,江南开始指代南方统治政权,《三国志》中记载:“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17]。此时的江南指的就是建康为中心的孙吴统治政权。唐代之后,江南区域的范围开始趋于稳定,在贞观元年开始将全国设置为十道用于管理,江南道为其一。“中唐后‘江南’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指称长江下游以南的吴越地区”[18]。清朝入关后,于顺治二年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十八年分为九府,四个直隶州。此时江南省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也是每年科考上榜人数最多的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文人学者,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2 江南文化的特征

江南文化随着历史中江南地域不断地变换而丰富,江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就促使江南文化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江南文化表现出一种水文化。江南水乡往往给人们带来一种多愁善感、清幽婉静的心境,如小桥流水缓缓而至。早在汉代乐府诗歌《江南》[19]24中就描写出了江南人们采莲的生活场景,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除了拥有众多的河流水资源,其水文化还与湿润的气候,雨水充足相关。这种多雨的季节气候使得万物具有朦胧美,形成了江南文化的一种细腻多愁的审美情感。

其次,江南文化呈现出一种柔美的特征。刘永认为,“从南朝开始,江南士人性情多清俊秀逸……江南文学作品也相应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这些都反映了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20]。这种柔美在江南的文人雅士中体现更为明显,自魏晋以来,江南文人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与北方壮美不同的柔美特征。

第三,江南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征。江南地区历来崇尚文学,刘师培称“江左以来,其文学之士,大抵出于世族”[21]。家族文人成为江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魏晋以来,江南文化一直在学习融合中不断发展,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征。

第四,江南文化中有闲适之风。秦汉时期的江南还处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全国的经济中心开始逐步南移,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商业繁荣的经济中心,在《红楼梦》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江南大户人家的富庶奢侈。江南的经济繁荣,也导致了江南人士追求享乐,他们热衷于茶舍酒肆,出现了一种追求闲适生活的文化风气。

2 江南文化对马氏兄弟的影响

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祖籍安徽祁门,祖父马承运迁至扬州,兄弟二人自小侨居于扬州,为清代前期扬州儒商。扬州作为清代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具有典型的江南文化特征,马氏兄弟在扬州成长生活,深受江南文化的影响,虽世代经营盐业,却亦商亦儒。他们崇尚文学,多与文人雅士交游,“琯性好交游,四方名士过邗上者,必造庐相访。近结邗江吟社,以倚声与宾朋酬倡,与昔时圭塘玉山相埒”[22]。建馆结社,济人利物,供养文人,喜藏书、刻书,工于诗词。

中国古代社会将士农工商称为四民,士子文人排于首位,而商人则排于末位,可见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清代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商业发展迅速。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下,江南商人虽然经济富庶,但还是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通过结交仕宦、与文人雅士交游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从文化心理上来说,马氏兄弟和江南地区的商人一样希望与文人来往,他们建小玲珑山馆,广交文人雅士,浙西词派代表人物厉鹗就寓居于此,与沈德潜、全祖望、杭世骏等人多有交往,还为厉鹗、全祖望等人提供生活上的支持。“马曰璐独立兴建梅花书院。……梅花书院同安定书院一起成为当时扬州学术文化传承发扬的基地”[2]167。他们藏书刻书,为江南文人提供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也促使了江南文化的流传与传播。马氏兄弟常与江南名士一起吟诗唱和,江南风雅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二人,与此同时在诗词创作中也受到江南文人的感染。

3 马氏兄弟词中的江南文化特征

马氏兄弟生活于扬州,“扬州是鱼盐辐辏之地,原为全国的金融中心”[23],具有江南地区的典型特征,江南文化浓厚,在他们的词作中就突出表现了江南文化特征。

3.1 马氏兄弟词中的江南风物

江南地区有着南方独特风物,早在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19]326中就通过江南特有的“梅”“莲”等物象描写出女子的相思,对爱情的渴望。清代江南地区经济富庶,商业繁荣,文化兴盛。马氏兄弟作为清代江南儒商的代表,他们重义尚文,积极地参与到文学发展的潮流中去。严迪昌先生称二人“词多为歌酒闲雅之作,咏物和题赠是主要的二大类”[14]329,所以在他们的词作中常常出现大量的江南风物,呈现浓厚的江南文化特征。

首先,马氏兄弟的词作中有大量的江南自然景物,主要有山、水以及江南独特的季节性景物。江南地区往往山清水秀,他们的词中常用青峰、青峦来写江南的山。江南水文化为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在二人的词作中往往出现江、雨、荷等这些具有典型江南特征的自然景物。

江是江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景物,在马氏兄弟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江的词句,像《嶰谷词》中“对烟江尘梦都空”[24]6。“冬冷客辞家,渺江流,隔断西津瓜步”[24]7。“何似烟江钓艇,星星明灭黄昏”[24]13。“江阔晚霞高”[24]19。《南斋词》中“江天梦隔声声雨”[25]14。“雨歇鱼天梦阔,鸥飞江影摇灯”[25]15。“回首江天杳霭中”[25]15。“烟江”“江流”“江天”“江影”都成为二人词中有关江南独特景象的描绘。江南与水最为相关的是江,其次就是雨,江南水乡的雨不同于北方,它有着南方细腻的情思,与万物融为一体。马曰琯的《相见欢》这首咏物词就描写了雨中的牡丹:

廉纤雨湿荒阶,破苍苔,却喜故人相过牡丹开。 花欲语,春几许,且徘徊。一片露香新艳待君来[24]4。

词中的雨是细腻的,江南雨水滋润了牡丹,打湿了荒阶,牡丹在雨后盛开,展示出艳丽的色泽、吐露出清新的花香,江南的雨和万物的生长融合,是一种细腻且富有勃勃生机的江南雨。“江”“雨”都是与江南的水直接相关的事物,另一种事物“荷”不仅是江南地区独有,且与水密切相关。二人词作中多次出现,如“绿荷香散水云空”[24]12。“藕花如去年”[25]30。“绿荷”“藕花”就把江南特有的植物描写得清新自然。马曰璐《迈陂塘·新荷》中专门对“荷”进行了描绘,“爱田田,乍舒还卷,钿痕初试圆翠”[25]7。“看带荇萦萍,一半平铺水”[25]7。这几句就把新荷的卷曲以及圆翠的荷叶舒展平铺在水面,连成一片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除了山、水,二人在词作中还较多的出现了描写具有江南季节特点的事物,像江南特有的梅雨季节。马曰琯《南浦·送王梅沜入都》中,“梅子正黄时,栏杆畔记得小楼听雨”[24]7一句就写出了江南特有的梅雨季节景象,梅子成熟、细雨连绵不断。马曰璐《迈陂塘·新荷》[25]7这首词中直接写出了“梅雨”,将梅雨季节中荷生长的茂盛景象描绘的清新喜人。

其次,在马氏兄弟词中还出现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景物。江南水乡,最具特色的就是小桥流水,桥自然就成为江南最具特色的建筑景物。在二人词中常常可以看到桥的出现,像“石桥斜界小亭东”[24]12。“一湾流水,架小桥三折”[24]18。“船一只,小桥南”[25]19。“鸥试住,认短短平桥”[25]24。在他们的词作中,小桥、石桥、平桥等各式各样的桥就与江南的水连为一体,形成了江南幽雅的景致。

江南独特的建筑除了小桥,最具特色的当属园林。江南地区的园林建筑不仅景观优美,往往还是文人雅士交游唱和的场所,具有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马氏兄弟所建的小玲珑山馆成为当时浙西词人唱和的场所,而山馆在二人的词作中也多有出现,像马曰琯《明月逐人来·癸酉山馆元夕,用去年韵》:

林深烟澹,梅横香浅,山楼外华灯几点。暗窗摇影,渐渐风吹面,静里声喧人远。 犹记年时,携手星桥月观,觥心凸堂深波卷。到得而今,春不由人管,坐听更筹频转[24]7。

上阙描写了元宵节时小玲珑山馆的景象,“林深烟澹,梅横香浅”树木浓郁笼罩着烟雾,淡淡的梅花香味飘入山馆内。“山楼外华灯几点。暗窗摇影,渐渐风吹面,静里声喧人远。”在山馆的楼外有着几点华灯,透过窗户显出灯影,风拂面而来,在安静的山馆里听到远处人声喧闹。下阙回忆起往日与故人在山馆同游,对比今日感到淡淡的寂寞惆怅。整首词就把元宵时节江南园林的场景描绘出来,通过对比展现出词人微妙的惆怅。再看马曰璐《四字令·秋雨初凉,坐山馆西廊》:

蜗墙篆苔,书窗麝煤,秋风小院同来,看薇花正开。 茶斟数杯,诗敲淡怀,萧萧一阵凉催,碎梧桐半阶[25]26。

词中“蜗墙”“书窗”“秋风小院”“薇花”“梧桐半阶”就把山馆中的江南园林秋景呈现在眼前,“茶斟数杯”“诗敲淡怀”两句就表现出词人在山馆中悠然闲适的心境。

3.2 马氏兄弟词中的江南意象

意象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中国古代诗学,蒋寅认为“意象的本质可以说是被诗意观照的事物,也就是诗歌语境中处于被陈述状态的事物;名物因进人诗的语境,被描述而赋予诗性意义,同时其感觉表象也被具体化”[26]。意象不仅仅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概念,同时还是一个美学范畴。江南地区有着自身的文化特征,与地域审美及文学都密切相关,在江南文化中就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江南意象。这些意象往往通过诗词作品表现出来,在二人的词作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江南意象,表现在江南表征、江南色彩及江南审美三个方面。

3.2.1 江南表征 马氏兄弟词多闲雅之作,其中经常出现具有江南表征的事物,在词中形成了江南意象。这些江南表征往往在词作中以南方特色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物象来出现,从而组合成为独特的江南意象。像芦花、杨花、竹、苔、梅、梧桐、蕉、舟、艇、栏杆、楼、亭、船、垂虹、鸥、鸬鹚等江南事物常出现在二人词作中,成为江南意象。如马曰琯《河传·南园观秋涨》:

漫流平岸,白蘋天,重过城南旧园。上塘下塘秋水连,延缘,苇间人刺船。 照影空明鸥鹭喜,荷叶底,风飏吟情起。詠沧浪,天一方。曲廊,薄衣愁暮凉[24]5。

上阙词人描写了秋日水涨至岸平,再次来到城南旧园,各池塘之间被涨起的水连成一片,撑船在芦苇间缓慢移行。下阙中“鸥鹭”“荷叶”“曲廊”就构成了一幅秋日闲适的画面。整首词中出现的“岸”“塘”“秋水”“苇”“船”“鸥鹭”“荷叶”“曲廊”这些具有江南特征的事物,在词人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诗情画意,写出了江南独有的秋涨景象,成为一种江南意象。再看马曰璐《渔夫家风·题水云渔屋》:

依稀钓罢月来时,云影漾茅茨。不须更放扁舟去,人卧碧琉璃。 邀渔伴,狎渔儿,是渔师。一声霜笛,两岸芦花,飞起鸬鹚[25]13。

加强水利重大问题研究与应用。继续加强流域与行业共性重大问题的调研论证,组织凝练出一批流域与行业共性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水利重大基础研究,在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中,设立重大基础研究专项。围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前期论证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积极争取科技部设立重大科技支撑项目支持开展研究。围绕水旱灾害综合治理、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这首词中,词人主要写了渔夫、渔屋这些江南常见事物。上阙描绘了渔夫在明月高照时垂钓归来,云的影子在茅屋上荡漾,渔船在江面上,人仿佛躺在碧绿色的琉璃上。下阙描写了渔夫邀渔伴,笛声惊起芦花中的鸬鹚。词中围绕渔出现了大量极具江南表征的物象,“扁舟”“碧琉璃”“渔儿”“芦花”“鸬鹚”等,就构成了一个江南渔夫的生活画面,呈现出典型的江南意象特征。

3.2.2 江南色彩 马氏兄弟词中所表现的江南意象还通过对江南感官上的体验表现出来,首先,表现在颜色词的运用上。如马曰璐《虞美人·榆钱》:

青青小串生愁思,莫共苔争翠。年年狼藉怨残红,试问枝头能买几春风。 一番香雨新晴骤,已时春归后。沈郎阶砌渐无多,更奈杨花飞堕谢庭何[25]25。

词中以榆钱为描写对象,采用了“青青”“翠”“残红”等颜色词,展示了江南春景,传达出一种翠绿清新的江南意象。马曰琯《柳梢青》中:“一抹烟梢嫩岚,稻饭红莲,莼羹碧涧,好个江南”[24]19。用颜色词“红莲”“碧涧”与江南的饮食“稻饭”“莼羹”结合起来,描绘出一种闲适悠然的江南意象。

其次,体现在视、听、嗅觉三位一体的感官体验中。像马曰琯《浣溪纱·夏日湖上》一首:

垂柳阴阴系短篷,绿荷香散水云空,石桥斜界小亭东。 几日伤旧雨,暂时栏槛爱清风,一声幽鸟出芦丛[24]12。

3.2.3 江南审美 清代江南地区词学盛行,浙西词派的出现代表了江南词学的发展,马氏兄弟作为“‘浙派’词风的重要鼓扬者”[14]328,受厉鹗影响较多,词中浓厚的江南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词风清丽,有词境。马曰琯《谒金门·楝花,和玉几》一首:

残红扫,风信这番吹了。紫雾濛濛香穗小,春余无限好。 檐外绿阴黄鸟,剩得茶烟轻袅。不暖不寒庭院悄,看花人欲老[24]9。

词中用“紫雾”“绿阴”“黄鸟”描写了楝花盛开,江南春末夏初的艳丽景色。整首词读来呈现出一种清新婉丽之感,极具江南审美。再看马曰璐的《浪淘沙·秋日雨中,题高西唐花卉卷》:

妙笔胜青藤,露冷风清。一花一叶一愁生,花有数般愁万顷,无限飘零。 宿草已青青,旧梦无凭。芙蓉何处主仙城,细雨亦知人有恨,洒遍闲厅[25]31-32。

这首词虽是题赠词,但整首词表现出清丽的词风,“一花一叶一愁生,花有数般愁万顷。”两句中的“愁”字就把这首词的词境巧妙点出,以江南的愁思表现出江南意象特征。

3.3 马氏兄弟词中的江南风俗

沙先一认为“清词流派都带有地域名称,其成员的聚集,创作的繁盛,往往都在其地展开……创作中亦潜涵着地域文化习俗”[27]。作为浙西词派的参与者,马氏兄弟的词创作也潜涵着江南地区的风俗文化,主要表现在茶文化中。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繁荣、商业发达,除盐商生活富庶,市民阶层中小康之家也颇多,在清代整个江南社会中人们追求享乐生活。茶坊酒肆兴盛,饮茶听曲成为常见的休闲方式。茶文化就融入了二人词的创作中,如马曰琯《河传》:

梦醒人静,小亭幽境,蝶倦仍翻。蝉残尚咽,秋意半上阑干,竹檀乐。 雨声何处喧茶鼎,斜阳影,射入文窗冷。闲愁漫遣,料理翠墨乌丝,写新词[24]2。

词中“茶”“乐”与“亭”“蝶”“蝉”“雨”“斜阳”“窗”“墨”这些事物就共同构成了一幅闲适生活的场景。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倚槛听松,分泉瀹茗”[24]4、“怀归念切,拟暂瀹茶铛”[24]10、“看茶烟袅空”[24]15、“茶斟数杯”[25]27等词句,江南文化中的茶文化就自然地融入了马氏兄弟词创作中。

4 结语

江南文化是在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形成,既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同时也通过文学传达出来。清代马氏兄弟生活于江南扬州,受江南文化的浸润,他们在词的创作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江南文化特征,通过对马氏兄弟词中江南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江南文化,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马氏词作
Polish空间上的折扣马氏过程量子化策略的渐近优化
一类时间变换的强马氏过程
有环的可逆马氏链的统计确认
关于树指标非齐次马氏链的广义熵遍历定理
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意蕴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1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