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审视与优化

2022-03-17 23:35张婷婷佟玉英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

张婷婷,佟玉英

(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做出了详细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自我人格完整,心理平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较好的自控能力,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处事乐观,能从容不迫地负担日常生活的付出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准则及道德规范,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具有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主观愿望和自觉行动,能够对健康障碍采取及时、合理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从1983年林崇德教授率先提出“心理卫生”的概念,到1989年班华教授提出“心育”概念,再到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名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国兴教授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包含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其中狭义的概念指学校所开展的特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广义上还包括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并不局限于学校教师,而是所有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依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各学校对于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加。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性文件也在不断完善。201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2012 年修订)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组织实施等有了一些新的要求。从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从“背景”和“氛围”上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基于此,各级学校也在努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

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从个人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小学生身心发展均未成熟,正处于心理环境建设的初期也是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建立,逐渐对自身形成具体的认知,对自我与他人的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少,辨别能力缺乏,自控能力不足,容易被消极信息侵袭影响其正常心理健康。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排解,就极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社会价值观念不清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与多样,有助于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帮助他们获取更多学习资源、开阔眼界的同时,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很容易让这些分辨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沉溺其中,出现沉迷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浏览不良网站等现象,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侵蚀,长期接触后容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偏激、自我的性格,进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2.客观原因

学校制度规定不健全。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开始展现,自尊意识开始建立,开始学习人际交往。在这期间学校层面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些学校过分看重学生学习成绩,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应试教育的弊端被放大,导致学生学业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所受影响更大,很容易出现学习障碍、逃避上学的现象,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教师专业能力不到位。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生的领路人,教师的教学方式、专业素质、个人品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失偏颇,并未做到一视同仁,往往对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比较宽容,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又较为苛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还有些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不到位,时常忽视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异常,无法及时进行干预,导致学生由于种种因素产生积累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从而产生心理问题;更有些教师由于自身心理素质不佳,将个人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中来,以语言、动作表达自身的不满,无形中给学生制造了紧张、压抑的氛围,也极易导致低年级学生错误效仿。

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家庭是每个人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调查显示,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病因都源自于童年家庭教育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给予儿童强烈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大大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然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甚至很多已经离异,导致孩子长期缺少一方的关心,缺少安全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性格的缺陷。还有些家长对于子女的要求过于严格,施加给子女过多的压力,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

1.“软件”方面

学校缺少教育规划。虽然国家多次颁布文件强调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多数学校仍然缺少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习惯于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本校德育活动的环节,试图通过德育活动代替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此类活动的开展往往也是浅尝辄止,缺少专业性、连续性,难以有效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导致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清晰的认知。

家长缺少教育理念。校方的不重视导致了多数家长也没有意识到开展专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常认为参加一些课外活动、特长培训就可以保证子女的身心同时健康,即便出现情绪或状态的异常也只当成是小孩子的天性使然,安慰一下、鼓励一下就可以解决,忽视了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年龄正在下降的事实,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2.“硬件”方面

基础设施配置欠缺。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首次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的要求与规范,对不同地区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了详细规划,要求各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理论支撑,也要拥有课程建设、辅导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务实举措。但现阶段多数学校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建设仍然稍显不足,这其中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缺少系统的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相关要求难以真正落实;二是多数学校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配备,只能通过其他学科教师的兼职或其他活动的开展来代替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帮助作用;三是建设心理辅导室、配备相关仪器、招聘和培养专业教师也需要大量成本,很多学校存在资金不充裕的问题,无法对照政策要求一一落实到位。类似这样来源于基础建设方面的硬件问题,都极大地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专业教育人才短缺。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这中间,教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班主任,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与交流过程中更容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搭建顺畅的家校沟通桥梁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然而多数教师此类意识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难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特别是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异常,面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时缺乏解决技巧,容易造成学生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排解,从而出现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也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与普及。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路径

1.专项建设路径

专项建设路径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难开展、难落实的问题,打造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环境基础,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要求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以及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偏远地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要求。各地区上级单位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到学校督导评估范围,督促区域内学校提高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规划,主动创造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整体环境;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专项建设,有条件的学校需要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上级单位需配合解决此类教师的编制待遇问题;在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室并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条件较差的学校则要在现有教师队伍中通过专业培训培养出一批兼职教师,力争达到与专职教师同样的教学水平。

2.课堂渗透路径

课堂渗透路径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基础的路径,学校教师应根据各学段、各学科特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寻找合适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就要求各学校建立起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教师为主,科任教师为辅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定期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技巧,这样才能正确的通过课堂渗透的方式面向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各学校还应该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避免出现体罚、辱骂学生等现象。教师应以批评教育为主要手段纠正学生错误,同时也要给予安抚与鼓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并给予适当帮助。

3.活动渗透路径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活动有着紧密联系,但是各学校仍需改变“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就等同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错误观念。除了德育活动与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外,通过其他类型的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有必要的。例如,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供给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体育比赛活动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释放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诸如此类的团体活动都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产生的效果也要优于学习理论知识所带来的效果。因此,各学校有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多种类型的校园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又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亲身感受到心境的变化,在活动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4.家校合作路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层面上,需要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校需要通过班主任教师建立与每一位家长的沟通桥梁,积极向每一位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转变家长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家校双方共同建立起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屏障,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就是学生在学校的家长,需要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家庭状况,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庭状况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与家长及时交流。如果是因为家长的原因造成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班主任教师就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帮助家长意识到问题所在并及时干预,遏制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饱含着光明未来。相信通过各方携手努力,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更加完善,以春风化雨的姿态真正走进小学生内心,助力小学生成长,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心理感受
我是小学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