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来
(哈尔滨市卫生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1]广大青年学生应“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2]青年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民族思想和价值观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对青年学生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其坚定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疫情防控期间,在信息多样化及多媒体的冲击下,各种舆论、思想倾向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疫情防控、全民战“疫”等不仅仅是社会热点事件,也是对我们民族团结、攻坚克难的重大考验。这些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疫情防控背景下做好中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行线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展现综合国力、使青年学生在真实事件体验中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最重要的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关注青年学生成长,他多次从不同角度指出,青年学生要在挫折中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全面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顺应时代要求,充分贴合“00后”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教育的形式上不断创新,搭建实践平台,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在疫情防控的攻坚克难时期,使学生充分了解民族的发展史,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建设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明确当代青年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既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使青年学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充分认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深刻体会人民利益至上理念、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会到党的坚强领导的重要契机。在“停课不停学”过程中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不“掉线”,以疫情防控为背景,结合抗疫实际,可以有效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大局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勇于担当,无私奉献,投身到地方经济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中。
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何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的载体及实践路径,既是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近两年来,由于疫情反复,职业院校在克服自身硬件条件相对薄弱的基础上,坚持教育教学与疫情防控两手抓,线上线下相结合,将第二课堂及校园文化活动搬上云平台,线上宣传教育不停歇。宣传好国家的防疫政策,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抗疫英雄的家国情怀……线上云教育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
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在内容及形式上较为单一、老套,理论宣讲多、实践内容少,在教育过程中没有顾及受教育主体的接受程度,没有充分体现出个性化培育,千篇一律。理论课内容与之前重复,缺少实践环节,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书本教育”,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思想状况,成绩单上的分数和实际学生在思想认同、社会践行等方面显示出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并不成正比。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父母的言传身教及关注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大多数父母将对大学生教育的关注点放在学业成绩、就业前景等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赖学校。学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内容主要由思政教师讲授,实践活动多由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班主任、辅导员等进行实施,整体上缺少系统性。目前随着课程思政的开展,虽然学科教育中逐渐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也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但是形式较为生硬,多数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育效果不大。
学生团员群体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会对身边同学的言行产生直接影响。目前中职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团员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充分体现了模范作用。但是通过了解,仍有极少数学生团员明确表示不愿意在重大疫情期间参加志愿服务,这表明我们对学生团员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有待加强,个别学生团员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少奉献精神。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铸魂,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更应将道德品质养成摆在首位。学生团员不仅是学生,更是一名团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我们新时代年轻团员的风貌,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学生团员的爱国主义教育要重点提升、整体加强,不能有人掉队,不能给团员队伍抹黑。
在疫情面前,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很多医务人员、基层人员及志愿者守岗敬业、逆流而行、无畏艰险、不怕牺牲,抗疫英雄的典型事迹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提供了生动的素材。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更具时代感,缩短了学生对于抗疫的距离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温度。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中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举办几场讲座、进行几次实践活动的事情,也不是一两天“立竿见影”的事情。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根据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接受程度、当前的时政热点、培育载体的选择、实施的路径等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调整,逐渐完善发展,从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使其具有系统性,进而形成长效性机制。疫情防控形势复杂,线上线下时而交替,学校对学生返校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频率明显低于疫情期间,这也和学生返校使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难度加大、事务型工作增多有关。
一是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重大疫情防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实际和社会热点,在思想上引导学生结合抗疫事迹进行价值观的思考,进行人生理想信念的审视,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何为家?何为国?”“为什么要爱国?如何爱国?”在课堂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素养,达到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二是深化“大思政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各门课程之间应形成交相呼应的协同效果,专业课、选修课教师要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培养,将课程思政作为自己课程教学的一个目标,不仅 “授业”,也要 “传道”。在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爱国主义事迹都是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的科学家、教育家舍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归祖国,为推动祖国的科学发展艰苦奋斗,这就是爱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其中的爱国精神,不仅知道“怎么学”,更要明确“为谁学”,使学习有目标、有动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政治引领,强化在重大疫情防控期间中职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担当和使命,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是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增强学生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中不断升华爱国之情;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当代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作为中国梦的追梦人,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自身为谁奋斗,奋斗的目标在哪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价值遵循。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后,能够将这种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带到工作岗位,推广到全社会,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同时创造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体现,是中职学校坚定办学的政治底色,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现实回答。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五千年岁月积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每当我们听到悠悠的琵琶古筝,看见国画书法,亦或是站在雄伟的长城故宫上,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艰苦奋斗中发展而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老一辈人在国家危亡之际的以命相搏,他们的一个个故事化作力量,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革命文化为基础共同构成的,是新时代引领我们前行的旗帜,这“三大文化”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源泉。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先锋事迹精神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因时因势。在全国已经全面复学复课的情况下,应结合本校实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重大疫情防控没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各学校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主要采取线上的形式,此时应以学生个人为主体,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受到家庭的熏陶感染。学校全面复学复课后学生由家庭回归校园,线下活动逐渐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由以线上为主,逐渐转变为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因而应充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第二课堂要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疫情期间的线上爱国主义教育收获了非常好的效果,虽然目前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逐渐增多且形式多样,但网络阵地的爱国主义教育仍不能缩水,应该继续深入探讨线上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方法。学生的日常生活多与网络相连接,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新时代中职学生的时代性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采用新的传播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时代特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目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近500个,这些都是学生深入体会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学习场所。目前各地相继推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学生可以在线上对基地有基本的了解。不足之处则在于网络展馆没有做到动静结合,文字介绍加图片配置既不生动又缺少互动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育实效性有待增强。要想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新时代的思想指引作用,需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承载的历史精神得到传承发扬。“故宫建成600年”超级大展中,超过200万人同时云游故宫,8小时的直播在央视新闻等官方微博播出,不停切换的镜头与画面,配上专业详细的解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足不出户游故宫,既达到了疫情防控减少人员聚集的要求,也让观众在此过程中生动具体地了解到了故宫的历史,提升了家国情怀。各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好各种红色教育资源,一是学生在校期间既可以线下集中组织学习,也应充分利用直播等形式进行线上游览;二是寒暑假期间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学生生源地的广泛性,让学生在生源地开展“边走边直播,‘云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历史意义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很好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方式要与时俱进,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传承与时代相结合,历史精神与新兴媒体相结合,院校与基地相结合,从而达到最高效的利用率,达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学生重返校园的第一时间开展生动的“开学第一课”活动,结合典型事迹,利用图文视频素材与学生共同回忆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深入剖析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融入、体会这种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敢于牺牲,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爱国精神。通过身边真实的案例辅以生命教育、责任教育,使其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在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巩固学生在校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