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昌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取决于国家的软实力,最终是由国民的素质决定的,而素质是国民运用知识的能力。国民获取知识的来源最主要的是通过书籍,图书馆是书籍的保存地,承担着传播文明的责任。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导致快餐文化的盛行,各种短视频和网络碎片的知识让读者陷入垃圾信息的海洋,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积极倡导大众阅读,通过阅读书籍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增强国民的专业能力。图书馆拥有大规模的藏书量,是知识的汇集地,需要积极探索服务方式,让读者更快速、成本更低地获取需要的图书,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而图书馆缓慢的图书流通效率制约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物流管理是用最小的成本以最合适的方式,将商品送到用户手中,是运输、仓储、搬运加工、信息处理等过程的有机结合,而图书作为特殊的商品,图书馆建立高效的图书物流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的流通效率,服务更多的读者[1-2]。
公共图书馆一般采取招标的方式确定书商,由几个书商来满足图书馆的采购需求。书商给图书馆提供新书书目,图书采访人员通过书目确定采购图书,然后给书商下订单,书商定期给图书馆配送图书。随着图书馆引进图书管理系统,书商对接图书馆的采访系统,提供预编目数据,采访人员通过采访系统批量下订单,完成订购和结算工作。但图书管理系统无法掌握书商的图书库存情况,书商是否有该图书,书商何时开始采购、何时开始配送、何时到货、是否有缺货,对书商的这些采购环节一概不知,只能由采访人员与书商沟通,掌握图书的采购进度。而多个书商就需要浪费更多的人力与之沟通,新书的采购时效严重耽误。就笔者所在的国家图书馆,采用的是Aleph 500 系统,采访系统只有采购和结算功能,无法掌握书商采购的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很多畅销的新书无法快速到达读者手中。
图书馆提供的图书服务一般为阅览和外借。这两项服务都涉及了图书的查找和获取,需要图书馆员对书库的排列和陈设非常熟悉,才能快速定位和找到图书。一般图书都按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再加上索书号构成了图书的排列方式,就算资深的图书馆员找到一本书也需要几分钟,如果图书不小心放错了位置,找书更是麻烦。何况是开架的阅览室,需要读者自己去找书,降低了服务的效率。不过现状也在改变,国家图书馆提供了书库的导轨小车,图书馆员找到书可以立马放在小车上送到咨询服务台,降低了读者等待的时间。近两年,采购的新书也粘贴了RFID(无线射频标签),可以提供定位服务,图书馆员和读者可以快速找到图书。但是现在仓库管理技术快速发展,像物流公司都已实现立体仓库、自动分拣、机器人运输,图书馆未来也可以探索图书预约,自动配送到读者手中,读者可以自助实现借阅服务,减少图书馆员的干预,这就需要传感器和信息系统的完善[3]。
无论图书馆的场馆有多大,但都有服务空间和距离的局限性。公共图书馆都有自己的服务半径,超过了这个服务半径,读者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就会大增,还不如自己买书。虽然现在图书馆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来加强读者的黏性,但图书馆的基本服务还是在图书的借阅上,人们来图书馆就是来看书的。图书馆也看到自己的缺陷,开始发力数字图书馆,提供越来越多的电子书,但由于版权限制,只能提供古籍的阅读服务。图书馆为了加大服务的半径,探索了很多途径,例如图书馆联盟、社区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等,实行一卡通、总分馆、通借通还的方式,来实现读者取还书的灵活性。这些方式还是在利用图书馆自身的设施,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全民阅读的目标。不过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与邮政公司的合作,利用邮政公司广泛的网点和投递箱,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取还书,邮政公司也创造了效益,这给国内图书馆提供了借鉴[4]。
图书馆物流既包括图书的物流活动,如搬运、装卸、包装、仓储、运输等,也包括电子图书、文献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分拨物流[5]。图书馆物流有“购书—藏书—借书”等正向物流,也有还书等逆向物流。图书馆在通借通还的影响下,图书物流也能加快图书在不同图书馆间的流通[6]。而物流系统通过采访信息、流通信息、需求信息形成采访计划、仓储计划、运输计划,可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7]。物流系统通过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信息流通的准确性,连接书商、图书馆之间、配送商、读者之间的桥梁,使图书流通的效率提升。
ERP 系统也就是企业资源计划,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打破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改善企业业务流程。ERP 构建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合系统,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依据。对图书物流系统来说,利用ERP 系统的先进技术,ERP 系统整合了书商、图书馆内部、图书馆之间、配送商、读者之间的资源,让图书馆了解图书从图书采购到图书借出的全过程,包括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的流动,也让图书馆的决策者能够了解图书的物流情况、人员运作情况、财务结算情况。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的发展让标准的物流信息在图书馆的供应链中流转,提高了信息交换的效率,书商可以了解图书馆的缺书情况,图书馆可以了解书商的采购情况,读者可以了解图书在图书馆的状态,极大地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8]。
图书馆建立物流系统,是为了让图书从书商那里更快更方便到达读者手中,满足读者的知识学习需求。虽然图书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也要考虑系统的成本,所以物流系统的目标是协同性、可靠性、经济性[9]。
3.1.1 协同性
图书馆物流系统要实现图书流通各个环节的协同性,从书商、图书馆各部门、图书馆之间、配送商到读者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各个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够畅通。当读者提交借阅需求时,能够发现图书馆是否有缺藏,图书馆能判断馆际互借能否实现,书商能够了解图书馆是否有采购需求,各个环节的信息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实现共享。从读者提出需求到满足需求,图书馆都能快速反应,极大地提高读者的效率。
3.1.2 可靠性
图书馆物流系统的顺利运作关系到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传递的物流信息必须准确。在构建物流系统时,要考虑系统的可靠性,数据要靠网络连接,必须保证信息的安全和数据的备份。物流系统的构建必须借助专业的软件提供商,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后期的维护。
3.1.3 经济性
物流系统的构建是为了降低图书流通的成本,提高读者服务的效率。图书馆是财政拨款的单位,要考虑系统构建的成本,可以分模块构建物流系统,前期重点优化图书馆内部和图书馆之间的图书流通,沟通成本可以很低,后期再优化读者的客户管理系统以及配送商的信息接口,最后开放书商的连接接口。在系统建设之前,就要考虑系统的兼容性,为各个环节保留接口。
国家图书馆作为藏书庞大的国家馆,限于馆区设施的限制,它的图书阅览服务范围只停留在北京市特定区域,其他地方只能依靠馆际互借。因而国家图书馆需要建立一体化的物流系统,让读者更快地读到最新出版的图书,让读者不再只有到馆区才能借阅到图书。目前国家图书馆的图书管理系统Aleph 500 只能对采访、编目、流通的信息进行记录,国家图书馆需要打通书商或者出版社、馆内各业务部门、图书馆馆际、配送商、读者之间的物流渠道。
首先,建立国家图书馆的图书统一物流标识,如RFID 标签,由书商提前粘贴,这就形成了图书的唯一身份,为图书馆了解图书的物流信息提供了依据。
其次,建立国家图书馆的自动化书库,优化图书的进库和出库,调整书库布局,增加自动分拣机器人,引进智能仓库管理系统,让图书在书库和前台自主运转。
再次,构建图书流通各环节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书商、图书馆各业务部门、图书馆馆际、配送商、读者互相交换信息,为图书馆优化物流流程提供依据,减少图书流通过程中的成本浪费和堵塞,提高图书流通的运转效率。
最后,形成高效的图书运输体系。运输是物流过程中成本较大时间较长的环节,图书从书商到图书馆、图书馆到读者都需要配送,快速高效的运输是提高读者体验的重要保证。
图书馆纸质资源的流通频次越来越低,很多图书还没被人阅读就被封存在书库里,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图书馆的空间和信息资源。图书馆的分布不均衡,造成不同地区享受到的公共阅读服务也就不同,图书馆如何打破地理限制服务更多读者,让很多落后地区的人群也能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国内图书馆人思考的方向,例如:图书通借通还的策略的优化[10-11],以及图书馆与邮局、快递柜的合作[12-13]。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更是让物流公司触及国家的各个角落,利用物流公司广泛的网点和配送网络也许能让每个地区享受到免费读书的权利。国家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典范,可以尝试去探索更有效的图书借还体系,打造随时随地的借还渠道。国家图书馆目前有两个馆区,即总馆和古籍馆,读者享受借阅服务必须到两个馆区,要实现随时随地的借还,一是要有足够的网点,二是要有快速的配送能力,而国家图书馆自身的能力无法实现,没有足够的资金,也没有自建的配送队伍,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3.3.1 选择合适的物流公司
选择物流公司要注重物流公司的实力,国家图书馆的图书属于国有资产,不容有失,可以考虑像中国邮政和顺丰快递这样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中国邮政有最广泛的网点、较低的价格,但服务水平不高;顺丰快递有较快的配送速度、优质的服务水平,但快递价格较高。国家图书馆作为公益性图书馆,要考虑快递价格和服务水平的平衡,可以先在北京地区试点,看看与物流公司合作的情况,成本和效益是不是对等,然后在全国推广,既要满足远距离读者的借阅需求,也不能大幅度增加物流成本。还有物流公司与社区快递柜的对接情况,快递柜的投入使用可以极大降低最后一公里的快递成本。将驿站与快递柜结合,也能提高图书的配送效率[14]。更重要的一点,物流公司要有信息系统的对接能力,要与国家图书馆的物流系统连通,提高第三方物流公司和国家图书馆的信息共享能力。
3.3.2 做好读者分层的管理
有的读者偏好到图书馆的阅览室来阅读,有的读者偏好到图书馆外借,有的读者偏好使用快递配送到手中。但快递的成本完全由图书馆承担,就会造成快递的浪费,有的读者明明可以到现场取书和还书,却用了快递的资源。国家图书馆需要对读者一卡通的快递权限进行管理,区分不同需求的读者,不用快递的读者不用开通快递权限,需要快递的读者需要一定的押金,零散借阅的读者的快递费用可以按次收费,高频次借阅的读者的快递费用可以包月收费。快递费用的制定不要高于一本书的购买成本,也不用低于读者所花的交通费用等必要成本。
该文通过对图书馆图书物流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图书馆对书商采购环节无法掌握、图书馆的书库自动化管理水平不够、读者取还书的方式不灵活,说明图书馆的流通环节需要改善。而图书馆物流系统可以提高图书流通的效率,先进的ERP 技术也让物流系统对图书流通各环节能够掌握,图书馆物流系统的构建有极大的必要性。物流系统的构建需要确定协同性、可靠性、经济性的规划目标,以国家图书馆为例,要规划图书的物理标识,建立图书书库的智能管理系统,打造图书流通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图书的高效配送。最后对图书的借还体系进行分析,通过与物流公司合作,实现图书的随时随地的借还,同时做好读者分层,降低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