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追寻习作教学的本真

2022-03-17 22:51武汉市蔡甸区第三小学孔耀华
成才 2022年6期
关键词:妹妹习作爸爸

■ 武汉市蔡甸区第三小学 孔耀华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学思想的主要基础,其主要思想要求将教学理论同生活实践相互联系,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等均不得背离社会生存的基本要求。这一理论也是“真作文”实践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也就是说,我们的习作教学应该把写作与日常生活密切融合,还原孩子们真正的日常生活,通过指导学生书写生活中真实的事物,表现纯真的本性,抒发真挚的感情,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优化孩子的生活品质。

一、疏远生活,习作教学失去儿童本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作文教学应贴切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我所见的现实的作文教学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往往背道而驰,习作教学疏远了儿童生活,疏远了儿童的亲身经历,导致习作言之无物;疏远了儿童亲身经历中的切身感受,导致习作言之无情。老师们过多地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强加给学生,过度地拔高要求,思想内容追求“高大全”,表达形式追求“新奇特”,最终使得孩子们的习作失去了天真本色。远离了“自己的”生活,习作成为无源之水,习作质量提高缓慢就不足为奇了。

二、回归生活,积极追寻习作教学的本真

那怎样才能改变习作教学的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必由之路就是回归学生“自己的”生活,让生活引领孩子们的作文,如此方可让学生在习作中真正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交流,真正体现生命的灵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素材生活化,挖掘儿童真实的生活沃土

生活是个万花筒,每个人身上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而其中许多丰富多彩的瞬间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记录本,并为记录本起个喜欢的名字。学生可以用它随心所欲地去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真善美丑;用它去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打开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小记录本,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个艳丽多姿的小世界,一颗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当然,一开始做生活记录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不少学生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往往敷衍了事。对待这样的学生,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平和、宽容的心,不要对他们作太高的要求,不需要他们长篇大论,只要能保证记录的是真人真事,抒发的也是真情实感,然后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播放”这些真人真事。大到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小到同学之间的一次援手……每次回放,学生总是兴趣盎然,有滋有味地听着、议论着,也都盼望着自己的作品能展示在大家面前。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笔头熟练了,素材也增多了,慢慢地对进入自己视线的人或事物会敏锐地形成一种独特的感受(姑且可以说是有了写作的灵感吧),产生创作的欲望。学生逐渐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进而实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以上写日记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帮助。当然,作文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老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能用作文来规划生活、干预生活、呼应生活的机会。

如开学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这学期的学习计划;单元测试完了,让学生写写反思总结;犯了错误,让学生深刻反省,检讨自己的问题所在等。像这些在学习生活中,可以供习作去“规划”的内容很多,再如这学期,我们学校要进行大队委竞选,每班推荐四名学生。我就把推荐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推荐自己心目中合格的大队委。学生在作文中向我全面介绍了我平时也许并不是真正了解的优秀学生,综合学生的评价,我们集体决定了推荐人选。这种作文,不就是在为生活服务吗?

学生的习作不仅能够规划学校生活,还能够干预家庭生活。小到讨论妈妈是否可以再买一件新衣,大到外出旅游的方案制订、游览计划、费用说明及注意事项,甚至一些家庭重大决策,如家里要不要生二胎,要不要再换辆新车等,孩子都可以通过作文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至于干预到自己的家庭生活。这样的作文素材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益,孩子也特别乐于运用他们的这些权益。这样的作文无从复制,绝对真实。如此,哪个学生会不愿意写?会没内容写?

现在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了,学生们要常常抬起头来,将视线由书籍转向大千世界,关注热点事件,聚焦社会生活。如我在班上经常组织学生交流他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新闻,并展开一些讨论。讨论结束后,有些学生觉得意犹未尽,会继续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就这则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赞成,或反对,或赞扬,或批判,有时还会有意见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以作文的形式实现了对生活的真实呼应。

这些真实的生活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极大充实了学生习作的内容,同时学生也在不断的练习中发现写作原来可以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激起了内心深处的创作灵感,以至于逐渐爱上写作,并写出我们期望的文章。

(二)引导生活化,彰显儿童纯真的天然本性

赞可夫曾说过,唯有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不断地需要上升发展、想将自身独特的观点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形成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汇,而这种课堂气氛则需要靠教师来营造。怎样营造呢?这就离不开作为习作源泉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曾有深切感受的生活素材抛砖引玉,唤起学生对自己相关生活经验的追忆,进而形成情感共鸣,产生表达的愿望。

例如在指导五年级习作“我开的小店”时,我一上课就深情地诉说了自己心中特别想拥有的小店——蛋糕店:小时候,生病了,妈妈为我买来鸡蛋糕的情景历历在目。金黄的蛋糕被一圈纸围着,油汪汪的,是那样诱人,我舍不得吃啊!小心翼翼地撕开纸,深深地吸一口气,恨不得把浓浓的蛋香都吸进肚子,然后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进嘴里,任松软香甜的蛋糕慢慢地在嘴里融化,这种美味真是妙不可言。我为了吃这蛋糕,甚至还有装病的经历。当时的我,完全不能想象这么好吃的蛋糕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我就特别想开一家蛋糕店,做好多好多、各式各样的蛋糕,这样我就可以把蛋糕当饭一样吃,畅快地享用这种美味……一番真切的描述,说得学生直流口水,活色生香的事例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我趁热打铁:“你们心目中有没有自己想开的小店呢?”话音一落,学生们纷纷讲述起自己梦想中的小店来:服装店、玩具店、动漫店、书店……纷纷出笼,孩子们表达的情绪空前高涨,课堂气氛热火朝天。

在习作指导时,老师要像这样善于利用精彩的生活去燃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体现他们难能可贵的童真、童心、童趣,彰显他们纯真的天然本性。

(三)表达生活化,抒发儿童真切的内心情感

儿童习作就应该符合儿童的实际,应该是儿童用自己的眼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去抒发感受的极其个性化的过程。儿童在个性化习作中,描写的是自己内心的独特世界,反映的是自己生活中充满灵性的生活情怀。我们指导写作,必须顺应童心,尽力让儿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儿童敢于说真话,坦陈自己的内心,抒发藏于儿童内心深处的童真童趣,让习作绽放生命的光辉。

一次习作,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我讨厌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个团长,部队在甘肃,那个地方风沙大,条件很艰苦,所以爸爸长得又土又黑又瘦,一点都不像电视里的军人那么帅气。

他很少回来,但他一回来,我就不开心。他很严肃,几乎从来不对我笑。他总是看我不顺眼:说我娇气,不像个男子汉;说我长得胖,懒得像头猪;说我挑食,在外面生活会被饿死……反正在他眼里,我没有一个优点。

去年,妈妈又生了个小妹妹,爸爸休了半年的探亲假。我看得出爸爸很喜欢妹妹,他会抱着妹妹来回走动,用粗哑的嗓音唱摇篮曲,哄妹妹睡觉;他会很温柔地用胡子扎妹妹的小脸,逗得妹妹咯咯直笑。那天,他又在我做作业的时候唠叨:“你看你写的是什么作业!你现在是哥哥了,要有哥哥的样子,学习认真点,长大有出息了才能照顾好妹妹。”听了爸爸的话,我一下子火冒三丈,冲着爸爸就喊:“凭什么我要照顾妹妹,她是你们生的!我讨厌妹妹,我讨厌你!”爸爸瞪圆了眼要打我,妈妈拉开了他。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委屈得直想哭,我其实并不讨厌妹妹。

这篇五年级学生的习作虽然短小,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多么渴望父亲的关爱。结尾处孩子说“我其实并不讨厌妹妹”,那他说的“我讨厌爸爸”就真的是讨厌爸爸吗?其实他是缺少爸爸的爱,渴望像妹妹一样得到爸爸更多的关注和温柔以待。我们的习作,不就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感情倾诉的平台吗?孩子通过文字,感情得到了宣泄,也在无声地表达自己情感的诉求,面对孩子的真情流露,教师应该及时做出反应。当时我请来了孩子的父亲,跟他好好交流了一番,然后把这篇习作给他看,这位坚强的军人眼里含着泪,郑重地说了一句:“我改!”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诉求和心声,他们用稚嫩的文字写出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让自己的情感自由流淌。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儿童习作更多的自由和尊重,蹲下身子,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

小学习作教学的主体是儿童,儿童的习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把生活引入课堂,让习作教学回归儿童生活,让写作为儿童日常生活服务,如此,习作教学将会如我们的生活一般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学生的作文将不再是冥思苦想的编造或千篇一律的表达,而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心泉的自然流淌。

身为语文教师,要想打开学生习作的真情大门,就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舒适的、可以自由倾吐的习作氛围,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学生自由习作的权利,让他们有事可写,有情便抒,而且篇幅的长度不拘,写作格式也不限,久而久之,“真作文”便会进入孩子的日常生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当“真写作”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习作将真正地变得自主、自觉和自由,这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妹妹习作爸爸
我的妹妹不爱我
我的妹妹 等
带妹妹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