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普通高校体育管理改革策略分析

2022-03-17 21:58周洪松江汉大学
体育风尚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质互联网+体育

周洪松 江汉大学

体育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人体多项机能,以科学、规律的方式提升运动水平,增强主体体质,从而达到改善生活品质、促进综合发展的目的,涵盖了体育竞赛、体育文化等多种形式。当前伴随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体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愈发凸显,借助“互联网+”理念革新和优化高校体育管理可谓势在必行。

一、在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中融入“互联网+”思维的背景

体育是增强个体体质、锻炼机体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国家陆续提出了“全民健身”“阳光体育”等一系列号召,并且着重强调了高校体育发展的地位与意义,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工作基本标准》,对高校体育管理做出了详细的指导与建议。令人担忧的是,当前伴随生活品质的提升,物质资源愈发充实,高校人才平均身体素质、机能指标却呈现出大幅下滑的趋势,大学生肥胖率逐年上升,视力不良者占比甚至可达83%,龋齿率也有增长态势[1]。在此背景下,多数高校却并没有及时做出管理变革措施,体育教学模式较为老套,资源传递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学生课余锻炼需求;体质监测数据管理薄弱,存在错记、漏记等混乱现象,难以起到监控引导作用;在体育场馆的应用上,同样存在申请流程繁琐、缺乏人性化的现象;体育行政管理中,通知较为滞后、人员信息不全的问题也十分常见,给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阻碍。互联网的出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其隶属于信息技术范畴,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的,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在不同设备节点之间建立连接,扩宽信息获取通道,同时也加快资源传递速度。它的普及和推广改变了时代面貌,深化了人们对信息价值的认知,引进“互联网+”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大数据整合难度,为教学资源共享打通渠道,简化管理流程,是高校体育管理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二、在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中推行“互联网+”模式的思路与策略

(一)用“互联网+”革新体育教学管理

在普通高校人才体育素质的培育过程中,教学处于中心环节,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是这一双边活动的重点要素,三要素之间应当保持良好的交互、沟通关系,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进入动态平衡,达成教育目标。“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应当建立起开放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模块划分,对教学制度、文件等进行公示。通过该平台,教师首先可以上传阶段性体育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布置课堂练习作业,还可以对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文字、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发布在平台当中,方便学生下载观看,当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后,将体育动作录制成影像资料进行上传,收集教师及同伴点评、建议,及时纠正错误姿势,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课程安排的灵活性。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技术,体育教学中注入挺身式跳远、投铅球等的技巧相对较多,稍纵即逝的变化难以捕捉,教学效果很难保障。而CAI 与机械演示、重复的传统教学不同,主要借助Flash 等软件进行理论传授,可以将连贯动作进行分解,并以慢动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生动的课堂氛围中,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同时计算机辅助下动作规范也变得更加容易,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除高校专用平台外,微信公众号、手机APP 也是不错的教学通道,教师可以就体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录制微课,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其次,平台中设置有学业成绩公示栏,除体育理论、考勤、技能成绩外,还有阳光活动、体质测试等相关记录,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就能便捷查询,方便其及时发现不足,从而自发增强体质锻炼。从课程角度来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涉及了众多选修课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管理者可以详细罗列课程信息,设置上下限人数[2],方便学生查看场地、教师等资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升体育教学的管理效率。

(二)用“互联网+”优化体育科研条件

科研是高校教师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在体育学科领域,主要是指为了探索体育运动本质、发掘体育规律而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内容涵盖运动训练理论、运动医学、心理等,能够为体育教学的革新提供方向和依据。体育研究方法较为多样,比如文献法、调查法等,涉及自然科学的相关问题时,还需要借助实验室进行检测、观察。现阶段高校体育科研进展中,科研资料匮乏、信息不畅通等问题仍旧较为棘手,无法为科研项目的推进提供大量、有效的数据支撑,相关实验器材、设施也存在较大缺口,阻碍了高校体育科研的进步。现阶段各高校虽然也配备有科研网站,但大多功能只局限于统计科研成果、公布科研进展,但信息支撑的作用并不明显。在“互联网+”模式中,高校应当从校内外两个层面入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体育科研筑牢基础,从校内角度来看,主要是做好制度建设,将图书馆、实验室、阳光操场等体育科研支撑部门整合起来,规划好开放信息范围,指派专人进行上传和更新,科研主体凭借账号密码就可登录相关平台进行数据获取,从而提升数据流通速度,促进本校体育科研的进步,过程中要注意结合防火墙等技术做好安全管理。从校外角度来看,则要加快共享格局的建成,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中心,联合专家小组建设科研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区域内的体育科研资源,促成体育科研成果的诞生。

(三)用“互联网+”提升体育活动质量

高校体育活动具有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特征,是对体育课堂的有益补充,在“互联网+”模式下,可从四种不同类型入手促成融合发展。首先是课余锻炼,组织主体较为灵活,校方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安排早操、课间操等活动,还可以邀请体育专家举办体育培训讲座,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相关讯息,号召学生积极参加。对于学生自发组织的课余锻炼活动,高校则应给予充分支持,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及时公布和更新相关场馆开放时间、管理条例等。其次是体育社团,该模块可采用论坛模式,以社团管理员为领导,在校园范围内建立开放性的交流平台,不同社团成员可以在论坛中自由发表观点,沟通体育技巧,社团开展的活动、竞赛也可以制成录像上传至论坛中,供成员观看借鉴,过程中注意交流秩序的维护,及时剔除违规言论。第三是竞赛管理,对于校运动队来说,管理对象主要为队组教练、队员、训练经费等,互联网平台搭建可以此为依据,设置训练计划公示模块、经费公示模块、迎新宣传模块等,提升队内信息流转水平,实现民主监督。对于校运动竞赛来说,则要立足实际需要,设置宣传板块、项目公示与报名板块、运动员检录、成绩公示板块等,提升体育赛事的透明度,发挥互联网的号召作用。第四是“阳光长跑”,这是由教育部、体育总局牵头组织的全国性体育活动,主要目的是响应中央指示,锻炼高校学生耐力素质,提升其运动能力。传统管理模式下该项目执行难度较大,很难准确衡量学生完成情况,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体育管理智能化水平提升,高校可以借助GIS 地理信息系统规划长跑路线,并结合GPS 技术收集学生长跑信息,自动生成阳光长跑记录。移动终端上不仅可以显示历史路线、全国排名,还能提示消耗卡路里数等,让学生对身体素质的变化有直观感受,激发其体育锻炼动力。管理者在接收到交通安排、气象状况等信息后[3],也可以及时更新资讯,方便学生调整长跑安排,推动阳光长跑项目的落地实行。

(四)用“互联网+”加强学生体质监控

体质是用于衡量人体身心健康状况的概念,主要指在功能活动、形态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它与先天素质、遗传基因等有一定关联,但同时也受生长环境、后天锻炼制约,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改善个体体质,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伴随物质生活品质的优化、体育理念的进步,我国政府对国民体质改善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了体质监测的关键作用,对监测周期等问题做出了具体指导。对于身心发育相对稚嫩的学生群体来说,我国更是给予了额外关注,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推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后续考虑到时代变迁,学生平均体质发生变化,又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互联网平台建设,要求各校定期上传学生体质监测数据。由于高校学生总数较多,体质监测项目又相对较多,管理过程中数据收集、存储等环节工作量往往较大,依靠人工梳理又很容易发生错记、漏记问题,监测压力较大[4]。在“互联网+”管理模式下,高校体育部门可以积极借鉴大数据处理技术,畅通校园局域网络,以院系、班级等为单位进行数据采集,所有测试成绩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录入,汇总至控制中心,以HBase 技术为基础建设分布式数据库,提升非结构性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数据在满足上传需求的同时,也支持对外开放,教师、学生均可通过校园账号登入查看,校方要加强大数据人才的引进,在Hadoop 平台分析功能的支撑下优化设计,提升系统处理功能,达到依据检测结果给出膳食、运动优化建议、匹配训练方案的目的,充分发挥体质监测的作用。

(五)用“互联网+”完善体育场馆管理

体育馆、操场等是高校实施体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部分院校沿用自体管理,由学校后勤部门或场馆中心统一承担管理任务,还有部分院校采用委托经营模式,由外部合作企业承担管理任务。在这些管理模式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前者主要集中在造血功能匮乏上,体育场馆运行依赖性较为明显,维护、清洁费用全部由学校财政支付,负担较大;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开放性不足,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到场馆信息,使用较为不便。在“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应当积极完善组织架构,建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团队,面向APP、PC 端搭建信息公开平台,闲置场馆数量、预约情况等一目了然,室外场馆夜晚照明情况也能直观反馈出来,方便学生合理规划运动时间。其次还应发挥自身优势,与区域内高校建立良好联系,以体育场馆为对象展开资源共享,通过该平台,各校区场馆管理人员也能及时交流经验,提升体育管理综合水平。第三还可以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建立有偿社会服务模式,面向周边居民更新场馆使用信息,开放体育运动场地,实现经济创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长期数据统计,科学分配场馆资源,规避人员拥挤、踩踏等风险。最后,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智慧建筑”“智慧生产线”等概念不断涌现,院校应当以此为借鉴,推动“智能体育场馆”的建设,提升场馆服务水平。比如在人工管理的基础上,增添门禁打卡装置,对入场人数、高峰时间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发布公告提示;在特定运动场所配备电子提醒设备,循环播放有关运动注意事项、健身常识、热身要点等,丰富使用体验。

(六)用“互联网+”改进体育行政管理

普通高校办学规模通常较大,因此行政管理管理对象众多,工作常常兼备繁重性与复杂性,主要集中在人员信息管理、日常办公管理等,同时还要承载体育赛事展示、宣传等任务,传统模式下由于信息上传下达速度较慢,流程又较为繁琐,存在着办事效率低、管理滞后等种种弊端。在“互联网+”模式下,体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各要素进行重新梳理,在板块划分的基础上,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管理。首先是人员模块,对于教师群体来说,要做好信息收集、科研成果公示等,为部门宣传提供素材,为学生选课提供参考;学生群体的管理中,则要与辅导员建立联系,以学院、班级为单位加快电子档案转化脚步,同时加强社团、俱乐部等成员的梳理,过程中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重点关注数据库安全性能。其次是办公模块,应当建立开放性、综合性的查询机制,面向学生本人、教师开放查询平台,提供体育成绩、体质监测数据等信息,同时对阳光长跑统计情况进行展示,提升体育资讯获取畅通度,要配备好实时下载功能,可以直接将电子版成绩单、通知公告、信息表格等存储至设备终端,方便后续打印、使用。场馆申请、费用报销等具体办公活动也可以直接在网络平台处理,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也能提升公开性和透明度,为监督管理创造条件。最后是互动交流模块,传统体育行政管理中,办事流程较为封闭,学生、教师无法实时跟踪办理进度,一些有关高校体育政策、安排的疑惑也无人解答,因此在“互联网+”模式中,应当突出其高交互性的典型特征,建立实时应答平台,配合留言讨论功能,由行政人员负责专门管理,解决在校师生的疑难问题,收集有关体育建设的意见,提升师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感,推动校园体育氛围的营造。

三、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思维具有鲜明的共享性、融合性特征,能够为体育管理的优化提供新途径和方向,各高校应当正视该模式的优越性,从体育教学、科研、活动等方面对管理方式进行优化,用信息化理念武装头脑,不断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加强技术人才培育,在共享共建机制中,提升资源互通效率,为高校人才综合素养的培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体质互联网+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