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渠河川剧及艺术美学特征探微

2022-03-17 22:20加晓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川剧艺术

加晓昕

(四川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 四川 达州 635000)

巴渠河川剧是戏剧艺术的瑰宝.巴渠大地条件艰苦,很多时候食不果腹,甚至生命中种种不让人喜悦的体验,都推动着老百姓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一束光亮,把生命体验放到外部世界中去,去精神化一些感觉,去情感化一些形象,并让情感贯穿其中,让理想贯穿其中.巴渠河川剧的产生,使巴渠大地人们营造了自己的精神的家园,巴渠河川剧虽然属于人的感性世界,但表达了巴渠人历史进程中的精神文化和理想.

1 巴渠河川剧的基本概况

川剧是西南人民民间传统艺术,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按地区主要分为四派:一是川西派,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内江等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绵阳等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四是川东派,包括川东以及重庆一带,由于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多,其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川东北川剧,先是川东继而川北,属“渠河”,又称巴渠河一派,故巴渠河川剧是川剧中“下川东”流派的分支,是一支重要的艺术源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巴渠河是指巴河、州河、渠江流域沿岸包括达州、巴中、广安三个市以及重庆合川等地区.巴渠大地自古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巴渝舞、竹枝词等歌舞,这些是巴渠河川剧的母本和源头,巴渠河是早期运输粮食、木材、山货的重要水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所以渠河的川剧发源很早,流传也很广.

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巴渠河川剧的表演者,据地方史料,清嘉庆二年(1797年),白莲教起义首领占领巴州后,在巴州城西严公庙乐楼演戏十日.巴渠河川剧在巴河沿岸商贾繁荣的白衣、江口、坦溪、兰草等地普遍流传.明末清初,渠江的戏楼众多,民国30年代中期,渠县就有戏楼290余座,各地戏楼林立,当时川剧艺术在民间普及兴盛可见一斑.

清末至民国时期,川剧在江南这块土地上十分昌盛发达,巴渠河川剧往往是父传子,子传孙,或师传徒等,代代相传,不断吸纳改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老百姓对巴渠河川剧兴趣极浓,男女老少、市井平民、名人学者、显宦乡绅,谁都能哼上几句,外地来了川戏的名角名班,他们也要前往观看,流连忘返.[1]巴渠河川剧和其他剧种相比,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由于重庆和达州一带,人们交流频繁,演出频繁,因此,巴渠河川剧对传承文化和传播艺术起到了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作用,有的剧目进京演出,得到了邓小平、杨尚昆、张爱萍、魏传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1983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欣然题词:“蓉城放光,巴山辉煌;川剧艺术,精神食粮;品德高尚,大力发扬;勤劳俭朴,世代流长”,巴渠河一带的演出剧目丰富繁杂,各团保留剧目众多,移植和创作的精品也是层出不穷的.这里仅以建国后原达县地区川剧团为例,演出的剧目就有《结草报》《打红台》《十五贯》《点状元》《史外英烈》《汉宫怨》《死去活来》《人间好》《失子惊风》《武松杀嫂》《杀狗惊妻》《卖画拍门》《汉宫惊魂》等300多个.巴渠河川剧“其艺术特色和经典剧目是巴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2]新中国建立后,渠河沿岸15个县共建19个有正规编制的川剧艺术团.这一时期也是川剧的鼎盛时期,巴渠河川剧艺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 巴渠河川剧的美学特征

2.1 独具特色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

巴渠河川剧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艺术,艺术表现手段十分丰富,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生活场景、情绪变化、矛盾冲突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以唱、做、念、打来进行艺术创造和人物刻画,利用南北客商往来交流的便利,充分融合了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尤以高腔最具特色.其中,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为本地特色的“川昆”,胡琴腔源自安徽调和陕西汉中的“二黄”调,将做唱胡琴和四川方言及川剧锣鼓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改造和变化,高腔源于陕西的秦腔,这几种声腔与川北灯戏、高腔相结合,根据当地老百姓的习俗和欣赏习惯,最后演化出五种固定的声腔,今天依稀还可以找到一些秦腔的影子,但又有较大不同.巴渠河川剧以弹戏为主,在语言表现、锣鼓运用、音乐旋律和人物塑造及情绪表达方面紧密配合,比如开戏前,会有一些不同节奏的鼓声,进行预热和催促观众早早入场.角色的刻画也是分类明晰,虽然在调式的板别,结构方面基本不变,甚至在同一板别唱腔中,调式的骨架都一样,但在这种规范约定下,演员们又能自由创新突破,通过唱、念、做、打的技艺给予人物生动传神的精神和情感,体现了巴渠河川剧艺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比如《拾玉镯》中的媒婆,语言风趣,身段灵巧,动作夸张,尤其是其表情的丰富让人忍俊不禁,把一个可爱的媒婆形象生动活脱地表现在舞台上了.再比如《秋江》中,书生潘必正与尼姑陈妙常相恋,姑母觉察后,遂逼书生去临安赶考,陈妙常也追随而去,来到秋江边,得到了艄公的的好心相助,通过艄公的语言和动作,把其幽默风趣以及迎风斗浪、激流勇进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唱、做、念、打等方式的准确把握和表现,把陈妙常的期盼、焦急、热恋等心态都外化出来,尤其她的唱腔清越婉转,让人爱恋.

巴渠河川剧具有技艺精湛细致的工匠精神,比如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在川剧表演时,人物内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通过脸谱表现出来,比如变脸大体有三种手法:抹脸、吹脸、扯脸.还有水袖、喷火、滚灯、藏刀、踢慧眼等技艺.

巴渠河川剧艺术的符号性特征十分明显.巴渠大地的人具有巴人和賨人的特征,热情爽直,幽默乐观,所以舞台人物造型十分明晰.人物的脸上也用特殊的符号表征出该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包拯脸上有日月的符号,表示他刚正不阿,猪八戒的脸上有猪的符号,表明其身份,赵匡胤的眼皮上多一根白色线条,表明其玩弄权术等等.戏服也是非常讲究,不同身份、性别、情绪等就用不同戏服来表达,诸如青衣、蟒袍、官衣、蓝衫、赭衣等,其颜色也有讲究,比如,黄色用于皇生,黑色用于净,红色用于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巴渠河川剧中的人物形象常常会出现杂糅和拼接的表现.比如花脸,常常穿着巴渠大地上老百姓经常穿着的一种草鞋,这本来是民间使用的,但被老百姓搬上了舞台,被称为“草鞋花脸”,他们身着短衣,类似巴渠一带的百姓,常任武打角,比如张飞、李逵等,让人忍俊不禁.

由于巴渠河川剧主要是在巴渠大地表演,其很多艺术灵感来自民间,其唱腔上吸取了各地的艺术精华.“想象一种语言就是在想象一种生活方式.”[3]演唱时,依旧使用当地土语和语调进行演唱,比如,四川话没有明翘舌、没有鼻韵等都在唱腔中体现了出来,比如“上街”说成“赶场”,“小孩”表达为“娃儿”,“上面”说成“上头”,“膝盖”说成“克膝么儿”等.洪堡特说:“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是通过一种行为,他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4]任何艺术都是对现实的浮光掠影地撷取,美在似与不似之间,巴渠河川剧对现实的夸张和变形也可谓是做到了一种极致,巴渠河川剧有一种中国水墨画的写意,阳春白雪,莺莺燕燕,重在表意,借此物表彼物,比如巴渠河川剧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通过独白和唱腔来表达描摹.人物的情绪常常通过变脸来表达,有一种超现实的魔幻主义色彩,比如《白蛇传》中的钵童,可以变出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飞云剑》中陈仓魔要追食书生宁采臣,随着情节的变化和人物情绪、法力的不同,他们的脸色一变再变,虽然不具有现实逻辑性,但对表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2 对“巴渠大地”的生命力的表达和建构

“地域浓的作品,往往是受欢迎的作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越鲜明的作品,其艺术价值越高”[5]巴渠河川剧是对巴渠大地生命力的表达和建构,是对巴渠大地精神和文化进行展现和刻画的完整的系统.科技保留了人类理性的文明,而生命情感等精神的表达它是由艺术保存和流传的.巴渠河交通发达,商贾云集,尤其是渠县等地水路码头较多,各个阶层都能雅俗共赏的巴渠河川剧繁盛兴旺是一个必然.巴渠河川剧的迷人正是在于此处,无论是历史、宗教、文化、民俗、哲学观、价值观等都反映在巴渠河川剧里,古人有采风观乐之说,巴渠河川剧正好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形式,对巴渠大地整个社会进行了精神关照,并表现了全民众的精神和意识.自然不是再现生活和精确地反映生活,而是对存在着的生活关系的梳理,进而撷取心理,比如善恶有报、大团圆、大美好、家国情怀、忠孝仁义等,巴渠河川剧对于稳固和传播稳定社会价值观念和稳固地域心理等具有重要作用.[6]巴渠河川剧采用将时代历史故事和民俗民间内容、声腔、水袖、脸谱等巧妙嫁接在一起的呈现方式,它强调一种逼真的对生活的“真实”展现.通过恰到好处地夸张、表现等,让人的情感和生命得到极大的彰显,让观众内心也产生逼真的共振.人的生命情感是艺术诞生的源头,巴渠河川剧各种程式化的表达,诸如雷同的音乐、熟悉的生、旦、华脸、丑角、弹唱念打、帮腔、情绪激烈时的喷火等,让妇孺雅士田夫均可雅俗共赏,与舞台上的角色同悲同喜,让凡俗生活中的情绪找到寄托和宣泄.它不是一个阶层或阶级的特权,它实现了文化和文艺成为大家精神享受和反观生命状态的重要的一种艺术门类,让人的精神能够安放.

甚至早期的一些剧目具有宗教和政治的作用.巴渠大地的很多剧迷,一场剧目反复观看,每一场都沉浸其中,热情不减.一些军阀甚至专门为戏子们设立军衔,领取俸禄,军阀自己也会唱上几段,耗费大量军饷培养戏班.民间更有甚者,巴渠河一带,常有很多的戏剧玩家,自己家财散尽,就为了玩一把川戏,搭建一个自己的私人班子,比如南江县傅家坝富绅李雨田开办戏班,并且本人操琴弹唱,纺织蟒袍等,他只为玩乐不为赚钱,最后家财耗尽,家业凋零,戏班解体.川剧的前身,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达州市通川区人杨五儿被称为“蜀伶娇子”,进京演出四川戏剧,艺压群芳,京师轰动.为中国戏剧,尤其是当时正在兴起的川剧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纪元.历史上也有巴渠河川剧的班子通过戏剧来针砭时弊,进行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看到了戏剧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力的注入和建构.由此,巴渠河川剧表达的不是经验世界,而是在一个超验的世界,在有限的舞台上展现了无限地精神世界.

巴渠河川剧让人获得了美感,获得愉悦和情感的宣泄,也让普通民众生命情感得到了洞察和关照,这是巴渠河川剧得到人们推崇的前提,演员往往内功扎实,生角、旦角往往外形婉约和俊美,唱功不破不哑,莺声燕语.而丑角是形象丑陋,行为滑稽,令人发笑.巴渠河川剧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细致刻画,比如演员的心思会通过唱腔和独白表达出来,其时间已经远远大于经验世界了,让生活的片段在时间的链条上无限延展是其经常的手段.舞台上的空间往往也是共存的,往往河流野外和室内就在数尺之间.时间上的粗疏也导致了空间的不明晰,空间的判断有时是根据演员的唱词来判断的.艺术是人民枯燥生活中的一点色彩和娱乐,是情感宣泄的手段,这些有点后现代甚至碎片化的表达更让观众陶醉其中,与现实疏离.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需要想象力和保持直觉感悟的力量.巴渠河川剧有很多超逻辑的巨大想象力的创新.在戏剧的表现方法上,经常是虚实相生、象形和写意.比如巴渠河弹戏主要源于陕西的秦腔,属于梆子系统.但它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特色,弹戏包括完全不同的两类曲调,一是长于表现喜的感情,叫甜平,又称甜皮、甜品、甜腔,一类是表现悲苦感情的苦平,又称苦皮、苦品.我们日常说:“坏人不会把坏写在脸上”,但巴渠河川剧就将坏人、好人都写在脸上,通过人物的脸谱的描画,基本让人猜得到角色的性格特征.愤怒是变脸,情绪激化时的吐火等,都是巴渠河川剧的艺术瑰宝.

艺术是一种构建,是一种具有创作冲动的虚构,艺术在于展现一个超现实的艺术世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情操.数十年前巴渠大地的老百姓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进小酒馆、喝杯盖碗茶、听段川戏、哼段折子戏中的唱段,诸如《十五贯》《御河桥》《踏雪寻梅》,怡然自得又带着雅兴,对于川剧的情有独钟和百看不厌,这不仅是一种审美理想,更是一种生命的关照.当代艺术是一种真理,但巴渠河川剧是共同的精神形象和情感的力量,是构建自我形象,获得自我的意义.稍纵即逝的生命情感得以保存,是一种活泼的生命力,深刻有力的生命感受.

3 巴渠河川剧衰微原因及保护

艺术是真和美的发生地,它实现了现实世界的重组和建构.早期的艺术形式力图让人进入一个超现实的世界.通过节奏韵律线条、高低疏密、浓淡留白等方式,引发人们的美的感觉和灵性体悟,美感是社会的感知,是伟大的想象力.巴渠河川剧也是这样,它是巴渠大地性灵体悟后,并通过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借鉴进行创作实践.这些戏剧是一种生命的律动和创作的冲动,当这些冲动进入到我们的内心深处时,这些就带来了一个世界的呈现,让艺术获得了自律,表达了这个阶段的一种关系、一种精神甚至一种理想.但今天各种声光电波的出现,曾经田园牧歌式农耕生活被钢筋水泥、数字化、概念化的冰冷的社会替代,西方出现了解构主义,西方的上帝死了,今天的理想被解构.主体性没落,世界的物质化和世界的理性化,既而让个性碎片化,让事物平面化,我们与阳春白雪的古典主义渐行渐远.我们的审美有些茫然失措,也许关于美就像等待戈多,突然失去光亮和幻想的世界,也瞬间失去了记忆,宇宙变得荒诞和孤独.我们再也找不到几个人静下心来听一场巴渠河川剧,读一部《红楼梦》,听一曲莫扎特,审美价值多元化,是无家可归的表现,所谓的艺术也是宣泄压抑,艺术也没有一个标准.一个尿壶甚至一个老奶奶都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展品,这同今天的网络世界各种形式的快速传播异曲同工,比如抖音、快手、直播等,我们在各种构建的影像中,短平快地接受着各类信息,我们体会不到美感,而是五味杂陈的感觉.那些人格的力量,审美的理想,感觉的灵性也随着记忆消失了.现在的艺术走在被异化的时代,商业进入,设法用技术表达情感,用逻辑表达情感,艺术不在拥有树立人类理想的职能了.没有了美丑,没有了结构,混乱无序的展现让情感和生命力已经渺茫难寻了.巴渠河川剧表达的艺术情感走向了衰微,但我们相信这种情感是不会丢失的,会在未来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因此,虽然时代的变化带来了冲击,巴渠河川剧无论在音乐、演员、导演等也都出现了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情况,并且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但当务之急是抢救和保护巴渠河川剧.“振兴川剧必须要占领青年人的微媒体领域,充分发挥微媒体的方便、快捷、交互性强的优势,将创意元素融入新媒体传播中”[7]巴渠河川剧需要做的就是跟随时代的要求,推陈出新,旧瓶装新酒,改良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比如一些地区已经尝试用巴渠河川剧的形式表演现代的剧目题材,但如果改良过度,超出边界,可能也就不是川剧这种艺术形式本身了.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建立专门机构和专门的研究会,适时开展剧本创造和理论研讨,开展演出和对外交流,建立保护巴渠河川剧的长效机制.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中推广传唱,建立传承队伍,形成社会保护意识,恢复和排练演出传统川剧折子戏、大幕戏,让巴渠河川剧继续传唱.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将其安全保存.出版专著及系列音像制品,利用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和展示.

猜你喜欢
川剧艺术
川剧版画传四方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纸的艺术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川剧《打神告庙》的祭祀语言——兼释“打牙祭”和“刀头”
爆笑街头艺术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