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川,周绿山,张巧玲
(四川文理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技术》在四川文理学院主要面向应用化学等本科专业大三学生开设,是一门必修课程,共32课时,计2学分.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属专业核心课程.在2020年修订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调整为复合培养课程.
目前,本校开设该课程所选用教材为西北工业大学颜红侠和张秋禹教授主编的《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技术》(第二版),[1]全书共6章35小节.教材不仅包括洗涤剂的组成与复配规律理论章节,还包括肥皂、粉状合成洗涤剂、液体合成洗涤剂、化妆品和口腔卫生用品等日用化学品的生产原理、原料选择与预处理、配方设计、生产工艺路线、设备以及产品的质量问题分析和优化等内容.
经多年教学发现,《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技术》的课程教学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需结合学校办学思路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进一步优化;二是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且改革与创新不够;三是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和持续更新的力度不足,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多;四是考核评价方式方法较单一,注重过程性考核还不全.[2]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基于毕业要求,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将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模式,并以此促进课程目标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实现“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方面,在全面推进学校整体转型发展,提升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背景下,该课程的课程目标设置将对照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并持续优化.同时,课程目标确定将进一步深度结合学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全面践行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3-4]
另一方面,该课程目标的优化设置要重点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要根据应用化学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指标点,结合日用化学品的生产原理、原料选择与预处理、配方设计、生产工艺路线等具体课程内容和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逻辑关系,确定每个章节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新的课程目标,制定新的教学大纲,从而优化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具体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重视“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理念.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反向模块化设计,而不能仅依据现有教材体系和顺序进行简单意义地按章节教学,即重视并践行“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理念.[5]同时,在优化教学内容时需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化工原理》《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前期和后期实际开课情况而定.
二是深挖思政元素,突出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根据应用化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深度挖掘并进一步提炼该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该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要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6-7]
三是密切结合学科前沿和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技术》课程涉及的学科前沿研究成果较多,更新较快,理应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更加紧密.但由于前期重视不够,新的课程内容和学科前沿知识通过教学设计融入课堂教学的力度欠佳,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效性不强,这使得学生获取前沿知识的敏感性较差.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也可密切结合学科前沿并强化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努力探索实现授课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充实专业理论知识,拓展学术视野.
《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技术》课程所选教材其内容以文字描述居多、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造成学生在一定程度存在无法精准掌握各章节的重难点.同时该课程学科交叉性和应用性强,仅靠教师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且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应付考试,而无法将理论联系实践,更无法用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该课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投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适时引入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究,支持学生分享,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反思.因此该课程需改进教学方法,具体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该课程教学相应形式,探索并积极展开对话式、引导式、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探究该课程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现代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充分运用学校购买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以及超星泛雅、智慧树等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让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全面运用到学生选课、在线学习、作业完成、评教、学业成绩查询、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师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考核等课程教学各个方面.
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总评成绩=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模式,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确定.这样的考核方式现已无法全面考察学生能力,导致学生形成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知识点,无法完全消化吸收课程内容.所以,该课程需创新考核模式和丰富考核形式,做到以考促学,在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改革后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总评成绩=在线学习评价(20%)+过程性评价(50%)+期末考核(30%)”的模式.期末考核主要采用课程论文、创新实验设计、试卷、口试(ppt)相互结合的评价模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后作业、课堂表现测评、课堂讨论、课后创新设计、课后反思、单元测试、中期检测、ppt制作与讲解等,在线学习评价主要包括线上作业、线上课堂互动、线上签到、章节检测、完成线上自主学习情况等.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下,《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立足课程思政,结合专业认证要求,通过对四川文理学院《日用化学品制造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有效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了“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