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洋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安徽宿州,234000
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频发,统计发现,80%以上的纠纷是由于医患双方沟通不畅导致的[1]。由于沟通不够,患者不理解医护人员的做法,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患者往往以敌对的态度审视医疗过程,容易造成矛盾和冲突。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护人员除了要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语言沟通技巧,其中医患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明确指出:医生在掌握基本医疗治疗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缺乏基本的交流沟通能力与技术不过关一样,都不能称之为一名合格医疗工作者[2]。因此,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不断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需要卫生类职业院校从教育入手,充分发挥大学课程中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沟通能力,为其将来走上从医道路,与病患良好沟通打好良好的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十分重视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通常在学生入学时就进行医患沟通交流知识的培训,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办学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专业课程、积极开展专业教学,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与病人沟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相对完整、各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这种教育方式,将医患沟通能力作为医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步入医学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反观我国医学类高等院校,传统教学中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够。调查发现,很多医学院校没有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只作为选修课,而且课时少,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缺少连贯性,教学方法单一,对医学生沟通指导较少,从而使医学生医患沟通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特别是缺乏医患沟通的专业实训能力,因此,学生在进入医学岗位任职后,容易出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缺乏、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不畅的情况,进而引起医患纠纷。
近年来,在大学阶段如何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在国内逐渐引起重视,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医学生沟通能力”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2000年至2021年间公开发表文献共492条,以“医学生、沟通、人文”为关键词搜索到文献仅17条,而有关“大学语文”课程与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文献仅有2篇。通过对目前的文献梳理来看,学者专家非常重视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研究,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对医患沟通交流教育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医患沟通的核心不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实质是人文关怀。作为一名卫生类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培养和医德教育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应着力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将学生医德的培养渗透在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在对生命个体赋予足够的尊重与敬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
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对象不是疾病,而是人[3]。医学的本质是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要把病人看作是有情感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医护人员也应该是富有情感、具备人文精神的天使,双方通过沟通取得互谅互信,互相换位思考,对于准确诊断、及时有效治疗、改善医患关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4]。李克强总理指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5]然而,当前部分医院缺少相应的人文关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患矛盾的加剧。
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关怀,具体来说,就是对患者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正当诉求给予尊重。以笔者所在卫生类高职院校为例,学校主要培养医护人员,其中护理类高职生占有相当大比例。在医疗纠纷中,涉及较多的是护士,由于她们负责治疗的具体操作和护理,与患者接触最多,其言行举止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也最大,稍有疏忽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因此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
大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医德认识、培育人文理念,通过教育强化医患沟通技巧,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语文是历史优秀人文文化的综合体现,对陶冶大学生的身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具有以下三个学科特征:一是它的人文性,学习大学语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培养人文精神[6],进而增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的能力;二是它的审美性和趣味性,学习大学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文学修养;三是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水平和能力,可以提高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大学语文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卫生类高职院校招生专业是文理兼收,但以理科生为主,事实上文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7],相当一部分学生文科功底较差,人文素养不高,审美能力相对较低。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美的文理、美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理解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于大学语文教育的一条思想主线,优秀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陆游的《关山月》中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情感至真至纯而又无比炽热,寄托了自己的深切情怀。这些文学作品无不体现作者国家利益至上、为民族前途命运宁愿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性情得到升华,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及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8]。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应从大学生抓起,要让这些后备的医护人员在校期间不仅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更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大学语文从浩瀚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了诸多国学经典,通过阅读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巨著,可以从历代先贤身上接受教育和熏陶,并做到“古为今用”。如,从《论语》中汲取孔子思想中的精华,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再如老子的上善若水、大成若缺等,将抽象的哲理和思辨的命题,渗透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将语文教学与育人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理应担负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任务,通过“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卫生类高职院校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即将走上医疗工作岗位的后备医护人员的人文修养和语言文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所侧重地渗透医德医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职业理念。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举措。大学语文中有很多伦理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范例,教师不能单纯从理论出发进行说教,而是通过作品的文学形象感染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未来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卫生类高职院校来说,唤醒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课应在教学过程中有侧重地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敬畏生命。
首先,导学生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大学语文的经典课文中有很多身处逆境而不放弃,处于窘境而淡然处之的鲜活事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陶渊明在被迫辞官还乡隐居田园时仍创作《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朴素自然的人生旨趣。
其次,育学生尊重生命,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尊重病人生命是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的道德和情感基础。作为卫生类高职院校首先应从在校学生抓起,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对他人的生命负责。
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去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和领悟它们的精神实质,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语文教材中直接与医学知识联系的并不多,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与医学有关的典籍,比如《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还可以阅读一些医学家的人物传记、历史故事。《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华佗传》中华佗的“精研医术、济世为民”的精神、《本草纲目》中体现的严谨认真的态度,都可以作为教学补充,引导学生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必须有慈悲同情之心、仁者爱人之心,让“大医精诚”真正成为医学生的行动指南。
医患之间语言交流、沟通是需要技巧的,这些技巧来自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在医患关系中,医护人员能否正确友善地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治疗过程中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如何提高护士在工作中的沟通能力,医患之间如何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肢体姿势、语音和语调等达到有效沟通,语言的艺术性高低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教学中包括交谈、演讲、辩论以及毕业答辩等部分,在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针对高职医护专业学生,有所侧重地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
作为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写作训练应注重于选择与医德医风有关的命题,让学生收集与医德医风有关的素材、医疗行业上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热点问题,教师从观察、积累、实践等环节予以指导。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医德教育,对医疗界不正之风进行反思,辨析医患矛盾中的复杂因素,进而更加崇尚医德、爱岗敬业。
近年来,各种媒体关于医患矛盾的报道层见叠出,人们对事件的认识也众说纷纭。如何让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清醒地看待医患关系中发生的种种变化,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医学案例的讨论,通过医学教案的分析与讨论,不仅可以使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评判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应该注重服务沟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在患者看病的时候与其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需求,告知风险,尊重、体贴、关爱患者,建立起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使患者能够体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卫生服务理念,从而使医患关系得到很好的改善。医患双方,医是主动方,患是被动方。医方掌握着专业知识技术和医疗资源,掌握着治疗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沟通医患关系必须从医方做起。作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能够分析自身不足,致力于改善服务理念,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将会对缓解医患的紧张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通过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以提高患者积极配合医疗活动的主动性,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病患者的病情、病史,可以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使病人得到精准治疗。
其次,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从一些医疗纠纷案例来看,很多的纠纷是因为医患交流不足和沟通不够,治疗方案解释不清,病情叙述不明,患者对医疗服务内容、方式不理解,没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而造成的。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双方信任缺失,是社会各界共同思考的课题。单单从卫生类高职院校加强教育远远不够,需要国家行政层面、法律层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层面、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机制改革层面综合运作,而加强大学语文教育,逐步提高后备医护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将会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