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核心素养 变革育人方式
——四川省小学共同体第28届“校长论坛”述评

2022-03-17 20:40张泽科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变革重构育人

●张泽科

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第28届“校长论坛”于2021年12月在德阳举办,主题聚焦“双减背景下小学育人方式变革与重构”,有其深刻的教育改革背景。

当前,“双减”政策及其引动力量,铺开了一幅全新的义务教育变革图景,即聚焦一个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强化两个动能:优化教育生态、凝聚外驱动能;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内生动能,两个动能协同发力,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三个增长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纵深推进课堂改革,提升学科育人质量;完善学生课后成长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育人质量。强化一条重要途径:把学生从沉重的作业与课后培训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体验中发展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提供中坚支撑力量:创新教师发展模式,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撑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创新。

那么,“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改革与育人方式重构有何关系呢?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指向培养目标,“怎样培养人’则指向培养方式。在新时代,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后一个问题则需要通过实践来回答,并集中表现为“深化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

关于育人方式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期间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2017年12月,原中央教科院院长田慧生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要通过创新育人方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事实上,“双减”既要强化学校育人功能,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又要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环境助力,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亟待从课程、教学、课后服务等方面系统变革,构建起植根学生核心素养的新型育人方式。

在我们看来,育人方式变革是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以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推动课程、教学及学生课后成长服务整体融合式变革,旨在形成高质量育人体系。植根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变革着力点体现为: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学科割裂走向学科统整;从坐而论道转向学科实践。

本届校长论坛从学科课程体系建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作业质量提升、课后服务体系建构、学生发展评价等方面,展开聚焦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变革与重构。

成都高新区益州小学李玲校长在学科课程校本重构主题发言中,强调以“个性化教育、多元化成长”乐活教育思想导引,以“乐学学活”为目标,从课程目标、内容、时间、空间、样态、生态六个方面,展开聚焦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重构,践行学科课程综合育人评价体系。

针对学校劳动教育目标泛化、缺乏课程支撑、育人功能薄弱等问题,德阳东电外国语小学李剑校长以“劳动教育赋能双减,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为题,研讨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该校从劳动文化内生、课程目标重塑、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样态创生、教学空间再造、教学评价激励等方面,建立富于特色的劳动育人实践体系。

教学融通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绵阳市实验小学集团校长唐辉如是探索“五融通”课堂教学:融通新旧知识,促进学知生成;融通课堂内外,培养学科实践能力;融通学科年段,实现纵横织网的学科知识建构;融通差异资源,实现多维多元的合作交流学习;融通全科领域,形成多位多体的课程学习空间。从而为学生装上成长发动机,让学习过程丰富而充满生气,促进学生在广阔的学习时空中全面发展,形成创造力。

课堂改革攻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双减”背景下课堂育人方式变革的重点。达州江湾城小学校长冉东阐述“三段九环”自导式教学操作范式,即践行课前、课中、课后三段一体学习模式,以课前预学指导、预学效果检测、课堂思维发展、课后巩固延展四个教学单为辅助工具,推进课改策略:自我层面注重常态研修课,明晰路径,提升质量;同伴层面注重互动激发、共生力量;外界层面注重整合融通资源与放大力量。

针对作业重量轻质、重学科轻素养、重知识轻育人、重整体轻个体、重结果轻增值,导致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的现实困境,成都双流区实验小学校长祝波聚焦“双减”背景下学校“作业质量提升行动”:重新审视作业育人功能,着力养成独立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回归现实生活,坚持作业育人理念,坚守教研与课堂两个阵地,展开监测、评价、反馈三大行动,落实设计与布置、提交与批改、评讲与分析、改进与优化四个过程,让作业育人贯穿作业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建立起高质量作业体系。

泸州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梁祖秀在“课后延时服务校本模型系统构建”主题发言中,剑指课后延时服务缺乏课程视野、良莠不齐、质量不高等问题。在实践中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主题框架,编制课后服务内容,强化课业辅导、学科拓展、社团活动;构建“班级课程+走班选课”课后服务实施模式,构建一段时间、两个类别、三种课型、四方融入工作方法,形成“教师+家长+社会公益人士+地方工匠”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展开星级评价、现场展示、档案记录等平台的课后服务评价方式,形成课后服务管理体系。

学生评价改革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核心素养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领域。改变主要靠外力驱动的教育质量监控方式,转向学校自主自觉的质量内控,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方向。成都龙泉驿区第一小学校长陈霞聚焦“‘五育’质量内控,提升育人成效”:展开“五育”质量内控机制探索,建构学校“五育”标准,科学精准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过程性评价、定期评估等方式,及时诊断、反馈、改进,提升育人质量和成效。乐山外国语小学校长李文超在学生“当面评价”探讨中,把“当面评价”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突出全科、全面、全程和专业性、必要性、综合性、情境性的“三全四性”特点,形成“当面评价”校本路径。

本次论坛经主题发言、主持串评、专家评点等环节,形成了系列研讨成果。

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必须加快育人方式变革、创新和重构。变革育人方式应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进行课程、教学、课后学习成长服务一体化改革,建立适应核心素养发展的新型育人方式。这是本次研讨会形成的主要认识成果。

加快培养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应从劳动文化内生、课程目标重塑、课程资源重构、教学样态创生、教学空间再造、教学评价激励等方面,建立劳动育人实践体系;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空间、课程时间、课程形态、课程生态等方面,进行学科课程重构。

应把课堂教学方式作为育人方式变革的着力点,加快形成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育人方式。可从新旧知识、课堂内外、学科年段、差异资源、全学科领域融合入手,建构融通课堂教学;可从自导式教学实践入手,着力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展开“双减”背景下作业质量提升行动,应强化作业的课程活动功能,把作业建设与育人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突出作业之于知识巩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情感素养等育人价值。优化学生课后学习成长服务,应结合学校教育主题,从服务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管理等方面,系统建构课后服务模式,提升课后服务育人质量。

把学生评价改革作为育人方式变革重构的关键环节,注重当面评价,突出评价的全科、全面、全程性,通过多元、及时、专业、综合性评价,发挥育人功能。加快“五育”质量内控机制建设,校本建构“五育质量标准”,科学精准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及时诊断、反馈与改进。

猜你喜欢
变革重构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