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
《三黑和土地》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结合单元要素和文本特点,在设计学习任务时突出以下特点:
一是要素训练。学以致用是略读课文最大的功能。在本课学习中,应注重训练学生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抓住三黑的行为表现来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感受农民和土地之间的深情。
二是画面还原。聚焦诗歌的语言特点,还原诗歌的画面,通过朗读和想象,勾连起读者、作者以及三黑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现代诗歌生动活泼的语言中描绘画面,探究情感密码。
三是思辨提升。诗歌中农民和土地都是具有时代印记的,要提升现代学生对土地的认识和感受,需设计一些具有思维进阶的学习任务。
1.能抓住关键诗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农民和土地之间的深情。
3.能表达自己对脚下土地的新的认识。
1.读题探讨:我们班有叫三黑的吗?有叫大黑和二黑的吗?从这个名字可以判断出三黑的身份是什么?(板书:农民)
要点:三黑的名字有点土气,又与“土地”相连,三黑的身份可能是农民。
2.了解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苏金伞)认识这位作家吗?
3.猜想诗歌创作时间。
(1)默读全诗,联系具体诗句猜想创作时间。
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往往会在诗歌末尾署上创作的日期。《三黑和土地》入选教材时,创作日期被编者删去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语句,猜想作者创作的日期大致在什么年月。
学生捕捉关键词句,交流猜想。
诗句1:从“农民一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中说明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推测是发生在1948年土地改革的时候。
诗句2:从“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中表明农民翻身了,猜想大概是1949年以后。
顺势追问:这里的“翻身”指的是身体翻过来吗?那指的是什么?(人民解放了,可以当家做主了)
诗句3:从“再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中“公粮”这个词语可以判断出新中国成立了。相机了解“公粮”是指农民种了粮食,要上交一部分给国家。
诗句4:从“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地主骂:趟坏了他的庄稼”中的“地主”一词可以知道,地主是新中国成立前才有的,所以应该是1949年以后。
(2)朗读诗句,发现诗歌创作年代。
要点:从“小时候”“现在”这些字眼中,我们可以判断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
4.小结:抓住关键词语猜想这首诗大概写于1949年前后。的确这首诗创作于1948年土地革命后、新中国成立的前夕。
【设计意图:《三黑和土地》距离学生生活久远。如何拉近距离?本环节从课题入手,以带有土气的“三黑”名字将学生带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诗歌场域。再以猜测诗歌创作的时间这一任务,引导学生捕捉诗歌中的关键信息,如“翻身”“公粮”“地主”这些词语,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巧妙地将语文要素和诗歌背景结合起来,整体感受诗歌。】
1.说说三黑的心情。
千百年来,土地一直掌握在地主的手中。现在,三黑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他的心情怎么样?
要点:喜极而泣、兴奋不已、激动万分等。
2.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表达了农民和土地的情感?
出示: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提示:齐读,感受农民把土地看作自己的生命,体会三黑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3.聚焦“举动”,体会情感。
(1)圈画三黑的“举动”,做批注。
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特殊的感情产生了特殊的心理、特殊的举动,他的一些举动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超出常态的。三黑的哪些举动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再次朗读全文,圈画出关键的诗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交流体会。
诗句1:“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是咸是甜,自己先尝一尝。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从“尝一尝”“试一试”这两个举动,感受三黑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追问:作者两次使用了“恨不得”,谈谈自己的感受,从中体会三黑对土地热爱之深、情感之厚。
指导朗读:朗读时略带一些夸张的语气把这种深厚的情感表达出来。
诗句2:“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个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三黑细致地翻地,可见他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诗句3:“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把三黑耙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那样整齐光滑,可见三黑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诗句4:“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从“打滚”“躺一躺”看出三黑对土地的无比喜爱。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假如我们班要去参加学校朗读比赛,选择《三黑和土地》一课,我们该怎样朗诵,才能表达出三黑对土地这份深厚的情感呢?
选出领读,交流探讨,指导朗读。
小结:朗读时自然中带一些夸张,把自己想象成三黑,使自己的心和三黑的心一起跳动,把听众也带入到这样的情绪中去。
学生合作朗读全诗。
总结:抓住关键诗句,体会到了蕴含其中的情感密码,就能走进三黑的内心。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圈画批注三黑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来感受三黑对土地深厚的情感。同时,创设参加学校诗歌朗诵比赛的任务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在探究中体会,在朗读中表达,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提升了学生对诗歌情感、主题的领悟和诗味的感受。】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该不该编入教材?
这首诗写于1948年9月,距今已七十多年了。七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的农民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新时代了,像三黑这样的农民也少了,这篇课文不该编入教材,你认同吗?四人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探究一:从文本语言表达角度思考。
提示1:运用生动的比喻。
齐读文中比喻的语句:“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提示2:感受美好的画面。
整首诗虽然运用了三黑、土地、耙地这样一些词语,但整首诗也传递出了美好、浪漫、幸福的画面,这是农民特有的浪漫,属于他们纯洁的美好幸福。齐读“三黑耙过地……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提示3:运用活泼的口语。
如“痒抓抓”的,使人读来感觉活泼有趣。
探究二:从文本主题内容思考。
要点:文章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年代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他们把土地视作自己的生命,这份深厚的情感值得我们尊重,也启迪我们热爱脚下的土地。
2.写一写对土地的新认识或新感受。
学习了《三黑和土地》,大家需要写《我们和土地》,会怎么写呢?
提示:表达出对土地的敬畏、热爱、感恩、珍惜,对农民和土地的重新认识。
3.拓展阅读。
(1)出示学生作品《我们和土地》,指名朗读。
(2)阅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歌词中洋溢的幸福与充满希望的奋斗激情。
【设计意图:通过前两个任务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本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有了初步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仅仅处于感动,如何才能激发出学生情感思维的张力,达到主题的升华?本环节设计了具有思辨性的话题探讨任务,即该不该编入现代的教材,以及改写诗题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表达角度和主题角度深入探究,加深学生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之情和对新中国好的主题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