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2-03-17 20:18郭丽香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郭丽香

(莆田学院 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1]。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2]。“无网络,不生活”已成为大学生现代生活的一种写照。智能手机相当于微型电脑,凭借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在吃、穿、住、行、学、玩等方面,为大学生生活提供了极大的舒适与便捷。通过手机,大学生可即时完成信息查询、网络消费、休闲娱乐、情感交流、实时通讯、在线教育及其他各类生活事务办理。同时,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资讯识别迷茫,容易盲目崇拜网络“意见领袖”,陷入要么“怀疑一切”、要么“相信一切”的思维极端。体现在:在思想认识方面,主流价值认同混乱、健康认知焦虑、网媒素养偏差;在人际关系上,家庭观念淡薄、师生关系淡漠、社会交往呈现空心化;在行为表现方面,生活秩序虚拟化,自律能力弱,导致学习效果差,就业求职受阻引发内心焦虑。部分大学生过高的心理预期与现实综合能力不足之间的落差,对家庭心理、经济方面的依赖和成长独立意识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使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受影响程度越来越深。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研究及影响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相关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表现为大学生因使用手机致行为失序而引发的身心失调和社会功能不适等状况[3]。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过度依赖者不在少数。韦莺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检出数据结论为13.28%[4];Chiu的研究证实,智能手机成瘾与各种压力源显著相关,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压力、心理情绪和学业压力等因素[5];舒若男等学者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会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下降[6]。一方面,网络资讯的爆炸式传播、几何式扩散、组织化蔓延,使处在青春期有着强烈猎奇心理和情感追求的大学生很难逃避网络信息社会的沉浸影响;另一方面,理想内化和现实外化的实际落差,使部分大学生内心滋生彷徨感、失落感、孤独感,因此,各种手游、App等小程序深得大学生青睐。对手机使用依赖过度甚至心理成瘾,导致各种身心疾病滋生,部分大学生甚至陷入网游、网贷、网恋、网络诈骗、网络安全犯罪等各种不良不法行为而难以自拔。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影响

1.影响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手机过度依赖导致部分大学生某种程度的身体异化和人格异化。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身体机能运行失调和紊乱,产生身心失眠、信息焦虑、社交恐惧、心境沮丧、心态扭曲、心理失衡等状况,过度沉迷于手机网游世界、各种青春偶像剧幻影,让大学生逐渐从传统的与人面对面、眼对眼的交流中脱钩,变成点对点、键对键的数字碰撞。沉浸于虚拟空间的异化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情感的失真、疏离,线下社交圈子狭隘。这种疏离使得手机过度依赖者更加孤芳自赏,加剧情感的麻木。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还引发了诸如“幻听”“幻觉”“幻视”“幻想”等精神疾病。长时间使用手机也是大学生视力问题、颈椎问题的诱发原因之一。

2.阻碍大学生成人成才

从某种程度而言,部分大学生只是生理意义上的“成人化”,心智还未成年,对手机使用很难掌控一个合适的度。短视频的普及,抖音、快手等部分App直播内容冲击着大学生的视觉和心理;各种“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思想颠覆着年轻人的主流成就观;各种网络兼职、微商的盛行,让部分大学生逐渐偏离学习主业,功利心膨胀,拜金主义大肆滋生;“低头族”“瞌睡族”现象频发,部分大学生进入一种“伪学习”“伪勤奋”“伪成就”的虚假状态;碎片化的浅度阅读导致部分大学生思维力不连贯,思考韧性遭破坏,创新思维不足。

3.破坏社会、家庭和谐

手机在维系家庭代际生活交往的同时,也强化着代际情感冲突。年轻人吸纳着大量的网络资讯、网络技能,而亲代则因为年龄差异、思维惯性、教育水平、生活条件及社会环境的制约难以跟上网络时代步伐,致使两代人之间的数字鸿沟逐渐扩大、加深。网络对家庭现实交往的“虚拟隔离”剥夺了代际交流的情感需求,换来代际之间的隔阂与冷漠。一方面,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无限制地满足,甚至不惜破坏家庭的财政机制;另一方面,对孩子手机依赖程度和危害认识不足,要么放之任之,要么简单粗暴地制止,结果是无计可施、无言以对、无心恋战、无奈之至。

4.挑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大学生手机依赖显露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虚实同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探究如何构建线上阵地,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也是严峻挑战。当前,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寡味、思路混乱、手段粗暴、艺术性欠缺、应对措施不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年龄结构参差不齐、工作经验多少不一;专业背景复杂多样,网络知识体系尚不完备;网络专业素养良莠不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缺乏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体系。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失衡

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失衡,进入大学之后,顿时迷失了航向,松懈了劲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以及生命潜能的激发、生命品质的提高、人生规划的设计往往慢拍或缺席。大学教育被误视为一场单纯的市场契约式的经历。理想信念迷茫,三观认知迷离,使得大学生难以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注意力投射在身心和谐成长的主航道上。所学专业技能与社会职场需求的不匹配、主体身份定位上的茫然,造成部分大学生身体的无力感、心理的无助感、社会适应的慌乱感,使得他们更倾向用虚拟世界的成就感来暂时掩盖或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

(二)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失位

对手机过度使用问题的管理,部分高校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技防”无力,“人防”无章,缺乏一整套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认识评估体系机制和矫正措施。近些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下滑已成为不争的现实。面对校风、学风、考风、教风、班风、舍风的氛围营造未跟上数字时代发展步伐的困境,学生网络异常行为管理不到位、校园网络环境营造不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强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家庭教育失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榜样表率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当下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失责现象,如部分父母对于孩子更多关注的是身体的成长,寄予的是学业上的厚望,至于情感方面的需求、心理方面的期盼、家族观念的树立、家国情怀的培育关注甚少。对独生子女的过度溺爱行为,让部分家长尽其一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由此滋生的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财商观也将孩子推向了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

(四)社会网络治理失范

数字时代,部分网络企业存在信息失真失实、言论失当等乱象,加之部分唯利是图的商家造谣滋事,网络“喷子”不断,网络“污名化”不绝,对部分大学生“三观”造成了巨大冲击。网络企业资本追逐的过度市场化和商业化让一些不法App、软件陷阱盛行于各手机客户终端,致使游离其中的部分大学生难以分清黑白、抵制诱惑。在网络的社会管控治理方面,部分政府网络管理部门存在着立法滞后、普法不清、析法不明、用法不当、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有关部门事前发声不及时,事中监督不到位,常常扮演着事后处理者的角色。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调适与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自身要有为

首先,思想认识要到位。大学生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目标,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手机依赖可能产生的危害。从入学伊始就要唤醒、树立并强化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通过内外部世界的探索、人物访谈咨询、建立职业清单等途径,逐步明确大学规划,制定短、中、长期目标和行动落实方案,精准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其次,要培育网络素养。大学生要争做网络技术流的主人,而非网络技术的奴仆:能利用手机主动学习,获取各类有益信息资源,而非被动受手机支配,沉迷于无益的“奶头乐”网络冲浪中耗时耗力;具有网络辩证思维,能客观甄别判断各类网络资讯真伪;敬畏网络法律,拥有网络边界概念意识,避免网络违法违纪行为。再次,大学生要适当放下手机,参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走出手机依赖的囚笼,拥抱现实人际交往生活。最后,大学生要正视现实中的困难,及时调适心态,树立健康意识、生命至上意识,扛起人生的风浪,强化心理韧性,铸造心理的“钢铁”长城。在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中,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家庭教育要有责

首先,培育行胜于言的家风。在家庭中营造热爱学习的书香气息,家长以把脉问诊式的人文关怀、有效的心灵陪伴,降低孩子手机过度依赖的风险。在家庭环境中,减少手机语言媒介的某些非理性功能,提升代际现实交际能力。在陪伴过程中,经营亲子关系,亦“亲”亦“友”,常沟通、善引导,密切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其次,培育和谐民主的家风。家长应避免事事绝对权威,能争取“接地气”地去理解青年一代的网络思维及行为。家庭是学生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扎牢心理的篱笆,以同理心交流,求同存异,跨越代际鸿沟,努力让家庭成为大学生现实和虚拟空间受挫的避风港,家长成为大学生人生成长的正向导航者。再次,培育具有开阔格局的家风。家长通过身体力行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达己利人、利国利民的胸怀和承担社会责任、弘扬家庭美德的意识,将家族代际史和奋斗史延续,引导大学生树立厚德优学的成才观、理性的消费观,从手机依赖的桎梏中摆脱。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位

构建高校协同“三全”育人联动机制。“守好责任田,护好一校人”,学校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治理,树立大思想政治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人性化网络育人体系意识,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首先,通过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宣传普及手机依赖的危害,通过科学的数据、反面教材的警示和正面榜样的激励,让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争夺并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培育并推广高校自己的网络媒体文化品牌,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精华充实大学生的心灵空间。学校各部门努力创建良好的校风,带动严谨的教风,营造干净的考风、积极的学风、活泼的班风、温馨的舍风,六风相辅相成,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氛围。再次,全面客观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失序的情况,通过问卷、访谈、大数据等对大学生网络世界进行再调研、再认识、再思考,对大学生使用网络异常行为进行再排查、再教育、再管理,充分利用各类心理学测评工具,科学界定大学生手机过度依赖问题的现状、程度、性质、影响与危害。针对大学生个体化网络心理需求给予私人定制化的关注与引导,一生一档、一案一策,精准施策,并注重网络工作艺术,事前警示、事中教育监督、事后跟踪反馈,形成纵横捭阖网络联动运行机制,做到手中有戒尺、心中有温度。

(四)社会网络行业治理要有范

网络行业管理要规范。既要坚持网络企业经营的市场化、商业化,也要坚持公益化、道德化,更要加强网络相关管理部门立法执法,有效规范各类社会App管理,对不符合网络清朗空间的App施行警示、清理和惩戒。首先,坚持网络立法前瞻性,避免滞后性,科学界定网络空间“灰色地带”,划清是非标准,保护合法,打击非法,摒弃各类黄赌毒违法行为,净化各种假恶丑的恶俗习气,保护大学生网络个人隐私,维护好大学生网络合法权益。其次,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监管,严把网络内容建设关口,培育、传播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打造高雅的网络作品,在资讯源头上对各种无序混乱行为加以科学引导、综合治理,积极融入国家、社会发展大局,为构建可持续化的网络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使命担当。再次,督促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持续完善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披露和奖惩机制,落实企业责任清单,划清底线红线,推行负面清单和黑名单制,拒绝杀鸡取卵式的功利化市场运行模式。坚持互联网企业自律与政府他律、行业互律相结合,实现网络社会价值的普惠。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