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01)
作为各高校受众面最广的课程之一,公共英语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目前,关于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对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课程设置、内涵探讨、实现路径及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然而,却鲜有学者从需求分析角度对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讨。
需求分析是指运用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多种方式对受众的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2]。20 世纪70 年代,Richterich首先提出将需求分析应用于 ESP 教学;此后,Munby、Hutchinson 和Waters等学者将需求分析理论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Hutchinson 和 Waters指出,英语教育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从而提升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国内有关需求分析的研究始于 21 世纪初,余卫华在介绍国外需求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需求分析改进外语教学的可行性及需要注意的问题[4];束定芳指出了我国外语教学中社会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构建了外语教学二元需求分析模式[5];陈冰冰则从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4个维度构建了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2],这些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当前公共英语教学实践来看,仍然主要依靠英语教师的主观“供给”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不仅忽略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个人学习需求,也与国家和社会的宏观需求产生断层。鉴于此,笔者通过构建“国家-社会-学习者”公共英语课程思政需求模型,改进教学设计,力图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教学的公共英语课程在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上具有隐形思政的功能。同时,在公共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英语语言国家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使学生容易受到其他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教学全过程,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是服务国家“大思政”格局的需求。
依据束定芳对社会需求的定义,本文所指的社会需求是指企业、行业以及社会对相关人员外语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求。社会需求分析数据来源于智联招聘网络平台上随机选取的30家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专业领域涵盖非英语专业的法律、会计、计算机、物流、经济贸易等岗位。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岗位对于毕业生外语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和特征。一是对毕业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体现出职场倾向。在30家企业中,有9家对英语语言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与岗位相适应的读写能力、听说能力等。二是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30家企业中有27家企业明确了对于应聘人员的素质需求。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和责任心是企业普遍重视的职业素养。此外,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需求也体现出岗位特征。在软件设计、供应链管理等岗位领域,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勇于接受挑战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而房产经纪等岗位领域则对毕业生的服务意识、抗压能力等较为看重。不难看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会英语、擅沟通、负责任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公共英语的教学更倾向于以考试为主的通用语言能力教学,对于企业真正需要的职场外语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育还缺乏有针对性的衔接。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的个人需求是指学习者因实际水平和期望达到水平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学习需求[5]。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目标期待,为完善学习者的个人发展服务。笔者在参考陈冰冰构建的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学习者基本信息及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目标情景需求”(学习者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目标需求、学习欠缺与个体学习愿望)以及“学习需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需求)3个维度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1. 对语言输出能力需求较为突出,但在学习动机和具体内容需求上表现出明显差异。相较于阅读、听力等语言输入能力,76.7%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口语、写作等语言表达方面存在明显欠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较为严重。在学习动机方面,低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要是提高综合素养,而高年级学生则着重显出了通过考试的倾向。在知识内容需求方面,理工科学生希望在英语课堂接触本专业知识,而文科专业学生的兴趣范围则更为广泛。
2. 对教师依赖较强,乐于接受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期望的学习途径仍然是教师的课堂讲授,想要依靠网络、App等信息化手段自学的只占14.29%。同时,87.95%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和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针对性。
注重在语言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思政内容,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帮助他们建立和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岗位,增设专门用途英语、1+X实用英语交际以及与职业岗位素养相关联的语言技能等教学内容,满足职场语言需求。此外,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职场通用素质和能力外,还要根据专业和岗位的不同,通过内容选材、教学活动等方式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服务意识等专业素养的引导,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供给观念,增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实施教学。同时,还要考虑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元素需求的差异性,找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的思政元素,结合学生对提高词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迫切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给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翻转课堂、SPOC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利用移动学习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同时,遵循语言教学规律,通过第二课堂举办英语沙龙、英语比赛、开展义务英语宣讲服务等方式创设英语语言应用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运用于日常交流实践,使课程思政效果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需求分析理论关注外语教学中的“供需”问题,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强化“需求分析”意识,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语言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进行教学选材和设计时要关注职业需求、立足职业方向,更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目标期待和学习需求,解决“供需”矛盾,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实现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