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鑫玉,贺建军,于 敏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党的绵延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担负着荡涤思想、砥砺品格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办好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价值逻辑、问题逻辑、实践逻辑方面具有“同心”特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高校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于创新中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沉、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2]。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强大思想武器。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弘扬并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宏伟篇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包含诸多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事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真实的、有说服力的素材以及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生动、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民族复兴的凝聚力所在,也是青年学生经受各种风险挑战、行稳致远的精神支柱和重要动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没有理想信念,精神就会萎靡,就会得“软骨病”。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深刻诠释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民族复兴产生的深远影响。从纵向考察,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形成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重要内涵;从横向考察,一系列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内涵的伟大精神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从类型来看,一系列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内涵的伟大精神涉及了重要地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诸多类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批判了利己主义,为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指明了正确方向。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以史为鉴、以史明志,筑牢信仰之基,品味真理之甜,补足精神之“钙”做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困苦、坚持顽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百年来,依靠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结束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史。正是由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顽强斗争,中华民族才得以涅槃重生,重新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今天,正需要坚持这种顽强斗争的精神。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砥砺自我、顽强斗争、发愤图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深厚底蕴,也是“中国共产党何以‘能’”的精神密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甘做“为民服务孺子牛”,铸就了沂蒙精神、张思德精神等一大批以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革命精神,涌现出沂蒙红嫂、张思德等一批又一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先进个人和模范团体。正因有一批批革命先辈无私奉献、前赴后继,我们才能迎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深入挖掘革命精神,积极弘扬革命精神,宣传先进个人和模范团体的事迹,对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自觉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有裨益。
目前,“思政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大多还置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角,无论是呈现形式,还是传播形式,都较为单一。在呈现形式上,“思政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主要还是通过传统课堂呈现,主要以思政课教材为基础,在涉及革命精神相关内容时有所涉及;在传播形式上,“思政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教师,思政课课程为主渠道。课堂上,教师为传播主体,学生为传播客体,教与学往往泾渭分明,主客体互动性不强,很难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深化“思政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应突出实践教学。一方面,突出实践教学中的课堂实践部分,即提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思政课中的比重,并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准备、分享课程内容等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另一方面,突出实践教学中的社会实践部分,学校应积极参与思政课社会实践,例如参观红色精神博物馆等,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红色文化,赓续革命精神。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思政教育内容融合度不高的问题。很多高校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笼统地穿插到思政政治课教学中,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缺乏整体性规划,导致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只是略有提及或简单延伸,并未进行深入挖掘,也未专门针对这一重要内容设置一个独立的模块。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解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蕴含的强大红色基因的传承就变得十分有限。部分高校在挖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过程中表现突出,但局限明显,主要表现为地域性突出,系统性缺乏。如不能积极推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思政课的高度融合、推进全国性与地方性相统一,学生就难以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建构,进而影响红色基因的赓续。
此外,有些高校虽然在思政课中融入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内容,但主要内容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忽视对革命精神实质的深入挖掘。部分思政课教师将故事、图片、视频等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载体,但缺乏系统的学理性分析,导致学生们浅尝辄止,不利于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为此,高校应加快建构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特色板块,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建设,促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高度融合。
当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主要体现在理论宣传层面,与社会实践结合不深。在思政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积极性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效果不实。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革命精神教育实践。革命精神是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器物、红色文化遗址等资源为重要载体。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物质与精神载体,深化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识。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展览馆、烈士陵园中蕴含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滋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
此外,应注重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共同发力。校园是青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虽然当前高校越来越注重党史学习教育的宣传,但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党史教育活动组织还较为单薄,这使得革命精神在融入思政课时显得被动、缺乏感染力,导致思政课效果不实。因此,要推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两种积极性,畅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
对话式教学区别于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平行、平等、民主、真实、积极地进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要方式,虽然这一教学方式既有“对话”又有 “独白”,但“独白”远多于“对话”。思政课教学往往是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灌输。师生偶有“对话”,但大多也仅仅是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或借学生之所答验证自己之所授。在这种“对话”中,学生作为机械式的教学客体,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应在进取中突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应呼唤对话式教学,呼唤师生于教学中对话,于对话中改进,于改进中建构,于建构中发展,再通过新的改进和建构,促成新的发展。深入推进对话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觉投入到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践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做“实干家”,将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6]。在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应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特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也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跨越时空,价值永恒。与之相关的革命事件、革命先辈、珍贵文物、革命遗址,都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诠释着革命精神的优良内涵。促进“思政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发展,应走出传统课堂,突出体验式教学,让青年学生通过走访革命先辈、参观革命遗址、了解革命文物等实践活动,得到“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崭新认知。
课堂教学应坚持全国性与地域性相统一,体验式教学则可突出地域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各种革命精神的内涵虽有所不同,但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特质;另一方面,突出地域性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性更强,可行性更高。体验式教学可以采取就近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计“思政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独特形式,用小成本换取大效益。通过身临其境,广大青年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用汗水浇灌理想信念,用泪水筑牢爱国情怀。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震撼心灵,升华思想,能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将专题式教学引入“思政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 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先系统、全面地了解课程内容,再根据课程内容提炼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进而围绕若干专题开展教学。
第一,理论学习专题。理论专题学习是青年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最基础、最高校的方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考察,挖掘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无比艰辛且价值重大的革命精神,再通过对话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知识储备,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二,研讨探究专题。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把握机会,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如督促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并通过制作课件、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研讨探究,同学们不仅能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相关知识的基础,还能进一步升华思想,统一步调,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声像资料专题。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具体内容和教学进度,通过优质的电影、电视、纪录片、音乐或图片等载体传输相关知识。声像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革命精神背后的故事情节、场景画面、人物行为和心理等,易在感官上对青年学生造成强烈冲击,彰显思政课魅力,并对青年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