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李丽娟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教研室
自21 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始终与课程改革同向而行,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命题环节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不但命制了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优质试题,而且逐渐形成了“一核·六维·四手段”命题理论,使中考命题在服务立德树人,助推教学发展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时至今日,山西中考命题改革推进到了哪一步?命题人期待传递的理念、引领的方向是否得到教师、学生、家长各类人员的真正理解与接纳?接下来应该重点朝哪方面去努力?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省义务教育学科专家团队开展了关于中考命题改革引领效能的大规模调研,以期深入了解初中教育教学现状,找准义务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发力点,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本次调研采取网上问卷的方式,以山西省11 个地市为调研范围,调研对象包括三类人群:九年级任课教师和九年级学生及家长,收回有效问卷62122 份。涉及的调研地区共20 个,包括4 个地级市和16 个县(区),其中既有省会城区,又有偏远山区;所涉及的学校包括城市、县、乡不同地域,公办、民办不同机制,大校、小校不同规模,以及优质学校、普通学校、薄弱学校等不同类型。样本的多样性保证了调研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本次调研围绕“一核·六维·四手段”中考命题理论引导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家长育人理念变化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所得数据及相应分析如下。
1.教师对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的理念日渐熟悉并能有所认知
中考命题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其效果最有发言权的是九年级任课教师和九年级学生及家长。就山西中考命题核心思想“立德树人、素养立意、导向教学”了解程度对9年级5022名教师进行调研,其中公立学校4639 人,私立学校383 人;教龄从入职5 年以下到20 年以上都有,任教学科涉及所有中考科目。
“立德树人、素养立意、导向教学”是山西中考命题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从调研结果来看,此核心思想越来越被老师所熟知,93.62%的教师选择了“能详细解读”或“基本了解”。而对于“我省试题确定立足学科素养的目的”,认为要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高达87.48%,可见命题较为有效地引导教师跳出单纯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的惯性思维,着眼于在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各学科素养,这是可喜的进步。
2.以课程标准为中考命题唯一依据的举措使依标教学深入人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的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理念的践行和国家育人目标的实现。自2014 年山西省教育厅下发文件,明确“取消考试科目说明,课程标准为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以来,山西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加大了课程标准的培训力度。
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有84.85%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始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但是,还有1.45%的教师表示自己偶尔会想到课标,0.52%的教师表示自己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从不考虑课标。在随后的走访座谈中了解到,这部分教师在备课时更多靠的是经验,觉得理所应当这样讲,肯定不会出错,至于课程标准那是专家、研究人员要考虑的,与一线教学关系不大。可见,今后在继续强调中考命题以课标为依据的命题原则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课标培训,从多角度切入,使课程标准的统领地位深入人心,真正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3.促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很关键,教师应是学习兴趣的唤醒者,学习进程的引导者,学习路径的指示者和学习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传授者。
由统计可知,78.2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民主的氛围。排除其中可能会有对自我进行判断时的褒奖色彩,这一数据至少表明,超过四分之三的教师在努力构建或已经构建起了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师生关系。同时可以发现,13.32%的教师评价自己的课堂是“学生为中心,教师处处为学生服务”。此数据体现出部分教师对自身主导作用的认识不足,看似处处尊重学生,实则极易带来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另有5.79%的教师选择了“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有2.61%的教师选择了“教师是中心,学生以接受和服从为主”,暴露出少数教师对师生关系认识的误区。中考命题改革促进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的建立,78.28%这一数据就是明证,但是距离我们所期待的百分之百还有不小的距离,可见旧思想和认知的改变之艰难,而这也是课堂上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
4.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得到进一步普及
“一核·六维·四手段”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山西中考命题,秉持考试不只是评价,更是立德树人的理念,优化考试内容,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1)关于基于情境的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传授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便显得尤为重要。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本次对九年级任课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在备课时,始终考虑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师比例为78.87%,选择“个别时候考虑”和“没有考虑”的仅占2.17%。可见,在中考命题的引导下,多数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把知识与自然和人文社会生活的实际糅合起来,以使知识的活性和真实世界的本质同时在学生的意识中得以呈现。
(2)关于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引导
如何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调研发现,在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的引领下,教师在课堂上开始从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角度鼓励和指导学生。这种鼓励和指导集中表现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应对上。本调研围绕“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您通常会怎样做”进行设问,将课堂上常见的教师四种反应类型罗列出来,并特别提醒“只选一项”,希望教师把自己最直接、最常有的反应勾选出来。
5022 位毕业班教师的选项统计数据显示,92.11%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在学生回答与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这一细节体现出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尊重和对理性思维的引导。事实上,任何看似错误、哪怕荒谬的说法,都有某些合理成分。错误或荒谬的诞生,是因为思维过程中发生了逻辑的偏离或跳脱,这正是思维培育的关键所在。
有4.12%的教师选择了“不予评价,提问其他学生直到回答正确”。可见,有的教师意识到不要直接“给定答案”,但依然停留在“请君入瓮”的层面,念念不忘把学生思维导向固定的、统一的路径。而选择了“直接给出答案,反复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和“严厉批评,防止其他学生犯同类型错误”的教师合计占3.76%,这种行为背后,暴露出的是仍有少数教师满足于“灌输”式教学,止步于记住结论,忽视了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尚未真正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2018 年底,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专家团队曾经针对“学生的回答与预设答案有偏差时,教师的反应类型”做过调研,能够耐心询问学生思路,帮助找出思维偏差和缺漏之处的教师占比为45.9%,到2021年年初增长为92.11%,这一比例的大幅增加,有力地证明了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引领课堂教学发生的显著改变。
(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关于“在课堂上安排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一道多选题,78.75%的教师能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体验成功的需要”,有78.89%的教师将其视为落实教学目标的路径,认为是“目标达成的需要”。可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这一认知能直接促使课堂小组活动的大量开展,有效消解课堂的沉闷和低效。
(4)关于各类学习活动的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科课程标准中,均对基于学科特点的各类“活动”做出要求。尽管不同学科冠以不同名称,如化学是“活动与探究”,语文是“综合性学习”,数学为“综合与实践”,但都是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对接的桥梁,是落实过程性体验式学习的重要途径。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的相关表述中,将此内容统称为“活动建议”,始终明确要求在命题中“落实活动建议”,希望以此为抓手,使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多起来,让学生的头脑和身体一起真正动起来。
本此调研以九年级任课教师为特定人群,围绕“目前,在您的课堂上,针对学生动手操作、现场演示、展示交流等各类学习活动,您是如何设计呈现的”这一话题设置问题,了解他们的切身体会。
我们欣喜地看到,75.75%的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设置各类学习活动,并且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众所周知,只有亲历的才是自己的,这样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如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等,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获取经验,学生的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经历这样的活动,就有可能变“死”知识为“活”能力,最后成为“真”素养。
综上所述,中考命题改革引领并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向发展学生能力转变,促进课堂教学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型人才。
课改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核心任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分析了中考命题改革对教师教学的引导之后,我们来看看29066 名九年级学生们对此转变有何评价。这些学生中有城市学生8335人,占比28.68%;县城学生6716 人,占比23.11%;农村学生14015 人,占比48.22%,符合山西省以山区为主、农村为主的省情。
1.对考试有了更加准确的认知
应试教育带来的“机械刷题”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谓危害无穷。
山西中考命题早在2012 年就提出“两增两减”(增加开放性、探究性试题,减少知识性、技巧性试题)的原则,之后又将“加大开放探究”作为中考命题“六个维度”中的第二个维度,而“不确定性结构”成为“四手段”之一,直击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的定式,可见山西中考对于改变“机械刷题”现象、培养多元创新人才的重视。
从本次调研统计结果来看,学生们对于考试有了更加准确的认知,69.15%的学生认识到中考重在考查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56.29%的学生关注到中考不仅是考学科知识技能,还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还有59.06%的学生感受到多阅读对考试有益。选择“多做题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比例最低,为40.24%。可见,通过多年来中考命题改革的稳步推进,较为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摆脱题型套路的枷锁,无挂碍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释放学习的潜力,享受阅读的乐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
山西中考命题取消考纲,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越来越“活”,想方设法带领学生用开放的思维去探索世界。统计结果显示,60.23%的学生认为从升入初中到现在,自己面对联系生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时的能力“有明显提升”。尽管有21.05%的学生感觉“变化不大”,3.64%的学生“完全没有感觉”,但我们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在中考命题改革力度不断增大的大趋势下,少给结论、多提问题的教学会越来越普及,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越来越常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接纳度越来越高
“一核·六维·四手段”命题理论引导下的山西中考命题秉持“立德树人、素养立意、导向教学”的核心思想,素材选取丰富,设问角度灵活,其真实任务情境的创设涉及社会、学校、家庭、自然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本次调研中涉及对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调查报告”的看法,71.11%的学生认为能培养理性思维,70.44%的学生认为能提升动手实践能力,68.38%的学生认识到此方式适应了教育发展趋势,仅有9.55%的学生觉得是在“为难我们学生”。在九年级毕业班紧张的学习压力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表示理解和欢迎,表现出学生们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成为有用人才的意愿,也是近年来中考命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成果。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在成长历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家长的观念、态度是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还是彼此抵消,甚至形成冲突,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山西的中考命题改革推进到今天,家长们的认识如何呢?本次调研共收回九年级学生家长的答卷28034 份,其中城市学生的家长8370人,占比29.86%;县城学生的家长6750 人,占比24.08%;农村学生的家长12914 人,占比46.07%;公立学校的学生家长24968 人,占比89.06%;其余为私立学校的学生家长3066 人,占比10.94%。调研所得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对中考命题理念和方向有正确的认识
高达85.19%的家长留意到现在中考试题灵活多变,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77.58%的家长认识到中考试题注重情境创设,需要孩子多关注生活;而停留在“背会应知应会的知识,就能拿高分”老观念里的家长,仅占26.65%。广大家长认识到位,有力地保障了中考命题价值追求的实现,也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再是教育界内部的“自说自话”,而是真正走向社会,走进民众内心。这一影响意义重大。
2.比起刷题,更关心孩子学习方法的掌握
如同孩子们认识到单凭“刷题”已经不能取得好成绩一样,家长们也更关心孩子学习方法的掌握。寄希望于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的家长占17.08%;希望多考试,不断强化所学知识的家长占5.61%。如此小的占比体现出中考命题改革对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3.对中考关注各项能力考查表示极大的支持
“一核·六维·四手段”理论体系引导下的中考命题,表现出的显著特质之一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关注,如阅读能力、交流共享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对此,家长们所持态度支持者占绝大多数。当然,我们还应该注意持保留态度的部分人群,15.86%的家长认为中考考查能力和素养要适可而止,21.44%的家长认为开放探究题的命制要适可而止,0.69%的家长坚决反对中考考查能力和素养,1.87%的家长坚决反对中考加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认为与课本知识脱离太远,2.26%的家长希望减少阅读,多一点做题的时间。
此外,在走访交流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反对”声音源于对偏远山区、农村学生的考量,认为“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努力与新时代接轨的做法是好的”,但担心“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适应起来有些困难”。山西中考命题改革立足“素养”,着眼“育人”,这本身就是在尽量减少地域差别所带来的知识、技能的差异,指向基于人本身的更为公平合理的考量。如何从这个方面继续努力,在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中考命题改革面临的挑战。
考试命题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行动,纸笔测试的结果要量化为分值,科学性很强。而怎样在完成毕业、升学两考合一的测评功能的同时,践行立德树人,落实素养立意,实现导向教学,是发挥考试评价指挥棒作用的关键所在。问卷调研中出现的“反对”声音,很多是源于对先进的理念与严谨的命题技术完美结合的期待。
“中考命题强调阅读,给学生阅读能力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这里统计的是5022 名九年级任课教师的回答。67.56%的教师认为丰富了阅读积累,拓宽了阅读视野,61.93%的教师认为学生快速捕捉信息、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增强,57.41%的教师认为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变强。与此同时,43.01%的教师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差距越来越大,35.72%的教师则认为学生习惯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或图像信息,还有31.78%的教师选择了阅读量过大导致“浅”阅读现象越来越普遍,另有2.31%的教师感觉没有什么变化。这些反馈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注重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对阅读量作出更加合理的安排;如何在试卷中审慎布局,在保证阅读素材多样化的同时兼顾完整性;如何更好地切中学情,既保证区分度又兼顾合格率,等等。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要及时固化目前的阶段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命题技术研究。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发展到今天,很多方面的推进已经比较深入,甚至触及本质规律。命题人员就怎样把控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和合理评分的关系、怎样运用评价量表对试题进行自我规范和审查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命制素养立意的试题是具有开拓性质的事业,目前虽然提炼出“一核·六维·四手段”命题体系,但在实践中还是更多依靠丰富的命题经验来使试题保持较高水准。随着对素养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全面,对“将先进的理念与严谨的命题技术结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议进一步加强命题技术研究,形成科学性更强、更加具有可推广价值的操作规程和范式,从而更好地保证命题改革的代际传承,不断深入。
“一核·六维·四手段”命题理论体系所蕴含的先进理念,虽然在理论上可以经过转换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但完成这一转换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怎样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方法多样,可以因时、因地、因教情、因学情予以选择,没有标准答案,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诸多选项中,教师们最认同的做法是“提出预设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回答”。
中考命题改革进行到现在,无论是“一核”引领下的“六个维度”,还是“四大手段”,种种举措都是在设置贴近现实生活的任务,着力引导一线教学尊重并且鼓励学生对世界探索求知,避免过早地用静态知识堵塞学生对真理探求的好奇之路。而自主学习开展的关键在于“自主”二字,这是一种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的开展意味着让学生回答教师预设好的问题,暴露出传统的“我问你答”“请君入瓮式”教学理念在大多数教师心里依然根深蒂固,依然停留在“因教而学”而不是“因学而教”的层面,中考命题所传递的先进理念真正转换为教师的教学智慧仍然任重而道远。
再以开展基于情境的课堂教学为例。近年来,山西中考命题始终重视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将其作为“一核·六维·四手段”命题体系的“四手段之一”予以强调,较为成功地在有限的卷面中提供“相对完整的具体真实的世界”,将静态的、封闭的纸笔测试导向现实生活。此命题举措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也越来越普遍。但教师们创设情境的意识有了,落实到操作上却不尽如人意。
从情境选材到根据情境设问、情境的真实性、情境的趣味性,每个环节都让不少教师感觉到了困难。从评价的角度来看,试题依托真实任务情境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引领教学的角度而言,目的在于带动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头脑里的思维加工活动,从而进入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动探索问题的“自动化”学习状态。目前来看,从命题人的良好意愿到教师的日常教学智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因此,要把落实先进的命题理念与日常教学行为间的转换作为中考命题改革的应有之义,发挥教研员、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高频次的宣讲、研讨、培训、教学示范等活动,形成由省级到校级、由考试到教学的同频共振。
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完美的课改蓝图,如果没有一支师德师风优良、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作保障,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为教师是离学生最近的人,是落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终端践行者,教师的每个教学行为都关系着中考命题改革引领下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构建。本次调研发现,在深入落实“考改促课改,课改推考改”工作思路的进程中,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升已经刻不容缓。
作业布置的质量与学生“减负”息息相关,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直接体现。从调研数据可见,77.78%的教师依然习惯于把课后题或练习册习题当作业,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仅占25.35%,而利用业余时间扩大学生阅读量的仅占39.45%。
早在2019年6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就明确要求,在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的同时,要“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而近年来中考试题的情境多元、能力综合、开放探究、不确定性等,都是在带动教学跳出题型套路朝着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方向迈进。调研数据所显示出的教师布置作业的“传统”行为,表面看是一种“省事”的做法,满足于让学生完成课后题和练习册,其背后反映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许是被旧有教学所局限,认为作业就是做题;也许是专业能力不够,不会布置更有创意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业。无论是墨守成规,还是力有不逮,长此以往,都会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伤害,这都暴露出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因此,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化,要始终将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分科培训与通识培训,专家讲座和案例剖析、互动式研讨,日常线上交流、进校观课等,抓住一切时机引导教师理解国家政策,把脉新时代考改、教改的新动态,打破学科界限,从更高层面与全新角度来审视教育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理念的吐故纳新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