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管理与关键举措

2022-03-17 18:20丁玉祥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质量监测中心
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监测区域专业

丁玉祥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质量监测中心

未来五年是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完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健全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构,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及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等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早已明确。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 年12 月,全国仅有28 个地市成立了地市级监测机构;91 个县成立了县(区)级监测机构。以江苏省为例,省域内有13 个地级市,建立了地市级质量监测机构的不足7 个。因此,为更高质量地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精准破解区域基础教育质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扎实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机构职能与实践价值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是对区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精准深入的监测、分析与诊断,准确地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的专业工作部门。

建立科学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对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立和完善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构建国家、省、市、区、校五级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实现未来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品质化发展、健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客观需要。

二、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管理定位与工作原则

(一)明晰管理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科学监测、精准诊断、持续跟进、促进改进、优化管理为工作目标,将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主动服务于南京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南京教育名城建设作为重要使命,坚持监测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区域质量建设服务、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构建国家、省、市、区、校五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着力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现代化,着力提高区域基础教育的内涵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区域全面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二)优化管理原则

重视优先发展,强化监测的有效保障 注重统筹规划,坚持质量监测科学发展,有序推进,优先经费保障,优先满足人员需要。多方积极参与,将质量监测工作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有效健全质量监测项目应用、教育资源精准供给、质量监测系统建设运维、质量监测工作经费科学投入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突出以人为本,着眼队伍的能力建设 把质量监测服务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摆在首要位置,把促进教育教学改进功能、服务行政决策贯穿质量监测工作全过程,突出质量监测专业人员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能力建设,推动质量监测成为科学质量观的传播者、学校教育质量改进的坚定支持者、学生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帮助者、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服务者以及教育行政科学决策的参谋者。

开展项目实践,提高监测的工作效能 围绕质量监测的重点任务,坚持服务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推动质量监测相关的项目实践,把多样化的监测特色项目实施的流程管理和制度管理作为工作突破口,提高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整体效能。

注重分类施策,强化专业的成果引领 立足区域的质量监测工作的基础与发展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定向发力,从而引导学校正确的育人方向和办学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就一批学生,发展一批学校,激活一批教师,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基础教育新生态。

坚持创新引领,形成领跑型“南京经验”加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的协同创新,完善质量监测的综合评价体系。注意系统性衔接,努力形成高校专家高位支持与区域质量监测部门主动实践的新局面,及时提炼与总结质量提升的成功经验,形成质量监测经验的南京样本。

(三)明确管理目标

具体工作目标为:区域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区、校五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区域质量监测的专业机构健全,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科学,监测实施通道畅通、区域互补;建成质量监测分析、诊断与评价系统,质量监测队伍的专业结构与素质能力能够满足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质量监测定期报告发布制度,质量监测服务教育行政决策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进步、学校质量提升的质量管理体制机制等;区域基础教育实现“学段结构合理、区域质量优质均衡,教师职业幸福指数优,学生学业水平成就高,学校办学荣誉感强,群众满意度高”的优质发展态势;形成主动为教育部门行政决策、业务部门专业指导、区域两级监测部门工作互补、社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有力支持的良好格局,确保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保障水平处于区域领先地位。

三、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推进举措与关键环节

完善制度建设与履职尽责 规范的制度有利于保障质量监测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明晰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功能与任务,制定市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部门职责,完善质量监测中心专业人员的岗位责任。比如,落实市级教育质量监测规划,制定推进南京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质量监测报告制度、分析反馈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专题调研制度、监测专家聘任制度以及监测工具研发保密制度。

强化队伍建设与工具研发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要加强监测指导专家队伍、技术支持保障队伍、数据分析诊断评价队伍、监测工具研发队伍的持续建设,为质量监测实施提供专业保障与智力支持。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计划地选配相关专业人员。同时,要规范课程实施,不断树立“四种意识”,即数据意识、证据意识、诊断意识与改进意识。

科学实施监测与质量监督 区域质量建设需突出质量监测分析诊断、问题预警与教学改进功能,推动区域教育监测工作的规范落地。要创新质量监测的机制建设,完善监测的试点改革制度,激发基层首创精神,深入挖掘质量监测综合改革的基层创新经验。

有序系统诊断与风险干预 在建立监测数据信息采集点的基础上,研发集质量诊断、学业评价、综合评价、体质心理健康监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质量分析、诊断与评价系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评价、多主体综合性分析反馈、“追踪式”发展性评价,还能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导出、数据可视化、生成线上报表和报告等多种功能。比如,通过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的研发,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常态化、追踪化的学科测评与非学科测评(测试+问卷),支持获取在线分析报表和报告,全面了解制约学校教育质量发展问题(包括学业质量和学生学习结果影响因素分析),有效落实对学校教学中薄弱问题的精准干预,学生学业失分点的个性补偿,实现轻负高效,差异发展。

实施项目管理与任务驱动 围绕质量监测的任务,结合质量建设的个性需求,分类实施、分步开展各具特色的质量监测项目。各类监测项目的实施,规范遵循“解读报告、找准问题;专项调研、分析原因;制定措施、综合施策;督导评估、持续推进”工作流程,努力提高项目实施的成效。

稳步科研跟进与课题研究 加强质量监测重大领域关键问题的研究。通过监测专家的科研指导,经验的梳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质量监测的内涵与专业功能的深度理解,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不断学习评价理论,拓展研究视野,进而有效提升参与质量监测工作的专业团队的科研能力。市级质量监测中心可以制定有关质量监测的课题研究指南,组织动员学校开展重大项目或微课题项目研究。质量监测中心专业人员要及时指导基层学校开展质量监测课题研究,规范课题过程管理,保障课题经费,促进形成更多有价值的质量监测课题成果,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开展高端研讨与项目拓展 加强质量监测经验的多层面交流,有利于促进质量监测工作经验交流和共享。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根据质量监测工作实施进程以及阶段研究成果,可以采取自主承办、参与活动两种范式,精心策划系列化的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不同层级与范围的质量监测高端研讨与项目活动。高端研讨和项目活动可以围绕质量监测与教学评价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讨,利用教育质量评价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专业智慧,汲取同行经验,拓展研究思路,实现质量经验的共享与监测工作的共进。

聚焦经验总结与示范辐射 质量监测工作需要在成功和失败的质量监测实践中,积累、筛选有效的监测经验,形成专业论文在期刊发表或在不同研讨会上交流。比如,南京市秦淮区总结提炼的监测经验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中小学校长》2018年第8期上发表。客观上说,及时提炼与总结的质量监测经验,借助新媒体工具及时发布与质量监测研究相关的典型经验与研究成果,能够扩大质量监测经验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同时促进质量监测专业人员主动思考,勤于总结,形成富有学校特点、区域特色的质量监测经验,供质量管理者学习。

猜你喜欢
监测区域专业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