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敏,黄斌斌,张家祥,王承敏,李 佳,沈 彤△
(1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合肥 230032; 2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3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科研与研究生管理办公室; △通讯作者)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达110.7万人[1],相较于2017年的80.5万人,三年增长了27.3%[2]。笔者所在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也从2015年的79人增加到2020年的267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培养层次的多样化,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为了响应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人才,保障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研究生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一级向多级模式转变[3,4]。目前,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行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体制,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把大量职权下放到学院和学科两级,以充分调动学院和学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在此背景下,为了分解研究生扩招给学院层面带来的巨大管理压力,安徽医科大学近年来实行以学科为三级单位设置研究生教学管理岗位,多由青年教师兼任学科研究生管理秘书(以下简称学科秘书)。学科秘书作为联系学生、导师和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的桥梁,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日常教学管理和学位管理工作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包括博士、硕士、校外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等层次,其中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又分为预防医学科学学位和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两者在培养模式上存在不同。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学共6个二级学科,各个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学科特点紧密连接,旨在培养具有学科特色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需要完成半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论文。但我校学术型硕士更重视理论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毕业生具有初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毕业时对学术能力的要求高于MPH;MPH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独立处理本专业领域内的常见公共卫生事件,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社会实践和专业技能考核,要求3年学习期间在实践基地至少有6个月的公共卫生专业技能训练[5]。
作为一名新晋的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学科秘书,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谈谈对青年教师兼任学科研究生管理秘书的几点体会。
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学科秘书主要的工作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生导师以学科为单位统一申报和管理。依据学校和学院研究生招生文件,学科秘书协助学科系完成研究生导师遴选和招生人数确定、招生宣传等工作,负责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确保研究生招生工作井然有序、公开透明。
学科秘书负责学科系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安排研究生课程,协助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确保研究生课程正常运行,做好课程成绩录入等工作;了解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动态,负责各年级研究生评奖、评优、资助等资格认定工作,收集、报送与研究生工作相关的各类报表;负责安排与协调研究生开题、中期汇报、技能考核、学位论文送审、答辩等与学位授予相关的工作,做好上传下达和组织协调工作,确保学科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减轻学院研究生管理压力。
学科秘书负责学科系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门禁系统的安全准入管理、研究生日常值日安排以及实验试剂和耗材购买的报销审批等工作。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学科秘书还负责本学科系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项目申报材料的收集和报送;以及学校和学院各部门关于科研成果、科研业绩等的统计报表的收集和报送工作。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下设6个学科系,学科秘书在学院、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起着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对接收到的信息、任务要根据学科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再加工。青年教师作为学科系的教师成员,在处理研究生事务时,能够更好地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及研究生特点组织教学与管理工作,形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及时传递、合理统筹、有序解决。例如,针对MPH的专业技能考核,每年由学科秘书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出题,更具有专业针对性。另外,学科秘书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记录本学科研究生的平时表现,在每年度的研究生评奖评优过程中,按照学院分配的名额,根据不同培养层次和不同年级的人数比例,结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定,择优推荐,充分体现学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
实验室是医学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以及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学科系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保障。青年教师一般都要深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熟悉本学科的实验仪器、实验条件和环境,在进行研究生管理时可以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例如,笔者所在的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会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学科秘书针对实验室中有操作危险的仪器设备如高压蒸汽灭菌锅、液氮罐、生物安全柜、危险化学品等开展准入前培训,所有研究生考核合格后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另外,学科秘书将学科的实验室值日和管理工作分派给学生,对学科有贡献的研究生在综合测评中可酌情加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青年教师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互联网”+时代给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形式带来颠覆性的转变,传统的研究生复试面试、学术汇报、开题、中期以及答辩汇报均从线下转为线上进行。这种前所未见的改变对于学科秘书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学科秘书统一管理和协调下,这种新形式可以在今后工作中延续,不仅便利,而且能够节省经费与时间。对于校外培养的研究生或者在外地现场调研不能返校的学生,均可以依托网络在线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与研究生开题、答辩等培养环节。
各个学科不同研究生层次的年龄结构、社会背景、思想状况、婚姻状况等都比较复杂,并且研究生科研压力大,个人意识比较强,往往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对日常研究生管理工作会存在不理解、不配合的情况。青年教师刚从学生角色转变过来,能够深切体会研究生的处境和心境,在开展研究生管理工作时,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与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相比,研究生对本学科教师更为熟悉,无论在学业上、还是思想上,更愿意与学科秘书进行交流。对于一些需要动员研究生参加的公共事务,由学科秘书来协调和调动,更能激发本学科研究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配合度。
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之初,刚由学生向教师身份转变,对学院、学校各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缺乏了解,面对学校下发的多达几百项涉及研究生管理、导师管理和科研、教学管理的文件,如果没有真正参与相关事宜,就不能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学科秘书在工作中需要与学院、导师及研究生间紧密联系,与各部门及人员配合与协作、与各层次学生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多听、多看、多想,能够使青年教师的沟通和应变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于自己后期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另外,学科秘书还有一部分工作是协助学院科研办公室组织师生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加深自身对科研项目申报的理解和体会。
一部分青年教师属于跨学校、跨学科人才引进,对供职学科的课程体系、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不一定了解。一般而言,一名新晋研究生导师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了解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以及培养一名研究生。但是学科秘书只需要一年时间就可以参与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招生、日常教学管理、评奖评优、实验室管理以及学位工作管理等研究生培养过程诸事繁杂,如果没有亲自参与工作,许多青年导师对学校关于研究生培养的管理规章细则并不了解。但通过学科秘书工作,青年导师能够完整熟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为日后研究生培养积累经验。
研究生管理工作贯穿整个学年的始终,学科秘书不仅需要负责研究生招生、开题、专业考核、中期汇报、毕业答辩、教学工作安排等常规性工作,而且还要负责一些临时性活动、信息收集等非常规事务的处理。长期大量的繁杂工作容易消磨掉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其在本职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表现欠佳,提升缓慢。因此,青年教师需要兼顾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生活。对于常规性的工作,青年教师可以提前进行准备,借鉴前人的经验,建立适合自己的工作章程,提高工作效率;对于非常规性的工作,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理清头绪,合理分配时间,统筹安排。青年教师在完成学科秘书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
研究生才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在日常工作中,学科秘书还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每个年级中设立年级班长、助教和助研,实现研究生的自我管理。研究生可以协助学科秘书完成相关工作,减轻学科秘书的压力。另外,学科秘书要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代化网络管理手段和办公系统,为日常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工作中关于研究生信息收集与统计任务比较多,可以利用腾讯在线文档或表格,实现在线信息填写,能够有效节省传统电子文档的接收传递和汇总时间。
学科秘书的部分事务涉及研究生和导师的个人利益,容易产生矛盾,甚至遭受埋怨和批评。因此,学科秘书需要加强个人修养,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善于调控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青年教师兼任学科秘书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发挥优势,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增进管理服务与教学科研双向交流,提升学科研究生培养管理质量。同时,经过学科秘书工作的锻炼,青年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为学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服务型管理人才队伍贡献力量。但是,在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兼职学科秘书优势的同时,也应正视此项举措对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统筹各项工作安排;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对兼任秘书的实际工作量与困难做出考量,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收集、资料提交等重复工作,尊重学科秘书劳动成果并重视听取学科秘书的意见和建议;学校也应逐步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确保在此项举措中,青年教师自身发展和研究生培养、学科发展达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