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融入

2022-03-17 17:24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天津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小学生

■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 谢 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各个阶段的教育问题。小学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时期也是学生能力、意识、观念建立的黄金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政治观念、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对其未来的成长具有积极又深远的影响。同时,在网络社会下,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成为社会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要求教师积极地运用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展开教学活动,做到教学技能与时代的共同进步,为学生构建更高质量的课堂。

本文对信息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融入策略展开了探讨,讲解了信息化技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简述该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将二者相融合,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程要求,结合人教版小学教材提出了几点教育建议,以期对教师有所帮助。

一、信息化技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为课程活动注入全新的活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第一,信息化技术能帮助小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小学生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为主,对抽象的概念、定义理解较为困难,尤其在低、中段课程中,常常出现理解上的问题。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逻辑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知识,帮助学生逐一突破重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信息化技术可以促使小学生思维、意识得到发展。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但是其包含的内容知识有限,缺乏实效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教材与生活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理性思考及辩证性思维,快速达成核心素养要求。

第三,信息化技术可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法治社会背景下,和平的生活环境让学生降低了危险警觉性,尤其在面对一些有损自身利益的事情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利用真实的新闻展开讲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法治观念。

第四,信息化技术可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延伸,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事件、案例、情境,进而强化学生的公民意志,让其了解到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其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概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时,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要求小学生能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能主动地参与社会建设,进而强化其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习与社会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信息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融入策略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先进的电子设备走进小学课堂教学中。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其应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内容,对课程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笔者结合微课、媒体、信息、资源等信息化技术展开探讨,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微课+重点和难点,提高人文底蕴

微课视频是信息化背景下较为常见的教学工具,教师通过微型视频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前、课后、课上展开深度的学习,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课程重难点是教师着重讲解的知识,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利用好微课视频,将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仔细的讲解,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以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风儿轻轻吹”为例。本节课程中包含“和风儿一起玩、风儿能帮我们、风儿的脾气”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录制微课视频。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自然环境下不同状态的“风”,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初步的了解,并让其结合所学内容,自主地展开课前预习;在课中,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重难点“风力发电、风能”等内容仔细讲解,让学生通过动态视频了解到“风”是怎样造福人类生活的;最后,在课后总结中,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延伸。如“总结不同状态下的风、风的作用、恶劣天气下的风”等,通过微课视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影响,进而提高其人文底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延伸学习内容,如“自然界的雨、雪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展开思考,不断地丰富他们的认知,达成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生活情境,学会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维理解具有形象化的特征,其对抽象知识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尤其在一些文字讲述中,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也无法在脑海中形成浓厚的画面感,缺乏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案例、情境展开讲解,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让其学会应用知识,进而学会自主学习,以满足核心素养的需求,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挑战第一次”为例。在本节课程中,包含“我的第一次、我还想试……我们一起来挑战”等内容。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课堂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让他们说出自己做过还是没做过。如在播放视频时,教师可以选择“自己乘坐公交车、第一次尝试游泳、第一次自己过马路、第一次面对全班同学唱歌……”。这些生活情境都能激活小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其在情境的挖掘与构建中学会自主学习,如“明天我要自己上学!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辛苦爸爸妈妈了!”“我要勇敢一点,自己乘坐公交车!”“我放学要自己回家……”。在视频讲解及生活情境的观察中,小学生了解了本节课程目标,并能大胆地尝试全新的事物,学会了自主学习、主动构建,满足了核心素养中的培养要求。

(三)媒体+实际生活,懂得健康生活

无论是哪一学科,最终的教学目的都要归于实际生活中,而对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也是同样如此。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期,正确的锻炼方式与生活习惯,对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时,教师可以利用好媒体新闻与实际生活,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了解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进而树立正确的生活意识。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最宝贵”为例。本节课程中包含“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爱护身体珍惜生命”两个部分。在课程初始阶段,教师向学生讲解了“生命”的概念,让其对知识内容产生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选择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误食过期食品、过度熬夜猝死、自残行为”等,利用一些反面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随后,教师再出示一些特别的案例,如“残奥会上带着假肢奔跑的姐姐;坚持翻译盲文的盲人姐姐;乐于助人的聋哑人”等,利用两种不同的生活情境的对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能拥有健全、健康的身体多么幸福!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惜自己”“我喜欢跳绳、踢毽子。经常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我比较挑食,这个习惯对身体不好,我一定要改正”等课题。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将书本中的文字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眼前,让其认识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并认真地反思自己的问题,师生一同总结了学习经验,进而让学生树立了健康生活的意识,满足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促使学生身心得到良性成长与发展。

(四)拓展+延伸课程,学会实践创新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基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做好课程内容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创造思维,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变废为宝有妙招”为例。在本节课程中,包含“暴增的垃圾、减少垃圾变废为宝”两个内容。在教材中,提到了生活、工业、医疗、建筑垃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查家庭与学校一天产生的垃圾。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拓展知识内容,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延伸课程活动,让学生在媒体的带动下大胆创新、实践。如“播放垃圾处理流程、废品如何处理、如何变废为宝”等,让学生重新认识“垃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课程拓展“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垃圾?这些垃圾都可以做什么?你怎样将垃圾变废为宝”,利用延伸课程激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多媒体信息的带动下,大胆地展开尝试与创新,达成核心素养目标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构建更高质、高效的课堂。

(五)情境+课程分析,提升责任担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生受年龄及思维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好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用实践教学方式,通过直观接触和实践行动,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进而增强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经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参与意识,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达成课程教育目的。

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该课程讲述了社会中公共环境需要大家遵守的规定,进而让学生形成浓厚的责任感,了解到“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共同建设有序生活”。基于此,在构建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利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构建中掌握知识内容,了解在公共场合中应遵守的要求及事项。如在课程刚开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记录短片,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公共情境。如“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社会上看一看,看看你们都发现了哪些现象呢?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随后,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的小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的轿车、等待信号灯的盲人”等。在播放完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如“盲人都在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人人有责”“我们应尊老爱幼,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教师听完学生的话进行总结“维护公共场合秩序、遵守社会规则,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履行的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好公民,这样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报效社会。”

(六)资源+信息整合,建立科学精神

在信息化背景下,先进的网络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强的便利。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整合教育资源及信息内容,设置趣味性的活动及知识内容,将课内外的知识内容有效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促使其以理性的角度看待事件发展,进而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精神。

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们受特殊保护”为例。在本节课程中,分为“我们是未成年人、专门法律来保护、特殊关爱助我成长”三个方面,讲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整合一些网络上的一些案例信息展开讲解,如“网络诈骗、信息泄露、拐卖儿童”等案例,让学生仔细观察事件,并引导其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展开讨论“社会上有一部分违法犯罪分子,把侵害对象直接指向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要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等,让小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可利用的资源整合信息,分析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促使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精神。

四、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重点任务。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及教育策略,利用好信息化背景带来的优势,结合教材内容,挖掘、选择、拓展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全新的课堂。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必备的,能适应长远发展的品格与能力。对小学生及教师而言,核心素养的形成能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能让学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小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是小学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