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杨 瑾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在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整体素养层面,道德与法治教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还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引起重视,并采取深度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理解过于浅显,难以完全体现学科的内涵价值。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创新,在教学中紧密贴合生活实际,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帮助学生增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将其付诸生活实际中。本文就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备受关注,但随之发现的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如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激发课堂学习兴趣等。究其原因是教师未能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难以在教学中产生体验感。因此,在深度学习理念下,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感受力,从而在学习中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而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基于深入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如下几方面具体策略。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从内心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学习。虽然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看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但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依然较缺乏,课堂教学仍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和引导作用。在引入了学科观念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将道德认识转变为学生的学习需要,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习认识的提高与学生自身的感悟紧密结合,引入学科观念,让学生能从内心感知成长,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自身的发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要重视在生活中感染和熏陶学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形成学科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认识,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创设生活情境,辅助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形成道德观念认识,从而帮助学生能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依据学科观念创设情境,通过展开沟通交流,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感,并通过反思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以此提升了自身的情感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渐纠正错误的观念认识,包括学习观念以及生活观念,从而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进而能将知识内化于心,避免学生的学习处于表面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作为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从而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导引。
所谓深度学习,需要让学生从认知方面产生深度认识,加强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和束缚,在自身理解前提下,通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形成自身的知识观。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基本思想的形成,不但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教学内容需要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因此教师在引入学科观念基础上应重建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中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生活化内容,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教师给予辅助和指导,通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积极融合。在课堂中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探索问题,逐渐掌握学科知识,进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中,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重建教学体系,建立思辨课堂,将日常生活融入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并且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诚实的含义是什么?怎么做一个诚实的人呢?有的学生说:“生活中不说谎骗人就是诚实。”有的学生说:“诚实的人,懂得及时认错。”有的学生又说:“为了家人高兴,我经常说‘善意的谎言’。”等。接着,让大家先组织好语言,几个学生分为一组,教师给予针对性指导,学生各持观点进行了辩论,讲述观点背后的故事,都有了不小的收获。最后教师总结诚实是一种美德,是做人之本。善意的谎言需要在极特殊的情境下才可以使用,不可以把谎话挂在嘴边,这样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养成不好的习惯。长此以往,可能会有今后步入社会也不遵纪守法的隐患,要懂得分析诚实的意义,不要歪曲其本来的价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教育工作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师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融入课堂教学,通过积极引导和正确指导展开教学,以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辨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维碰撞能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认识,并锻炼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良好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能认识到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学生能从精神层面加强认识,而注重教学的教育效果,最终需要从学生入手,将教学工作落到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体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编制了一些故事,对教材内容方面的教学,需要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绘本故事的作用和优势,将静态化教学转变为动态化教学,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教学活动,将教学材料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将教学材料内容所体现的价值内涵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学科学习。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转化参与情感以及换位思考引导学生加强学习体验,辅助学生深化问题认识,从而建立高层次的精神世界,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学习范围和学习空间,辅助学生加强实践拓展和探索,将所探讨的问题延伸到课堂以外的范围,辅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并且引导学生展开课堂内外活动的一体化探索。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不仅锻炼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也提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启发学生的智慧。通过课堂内外综合教学,依据不同的教学议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积极参与实践锻炼,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认识,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后的人生阶段能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的目的是将法治教育融入教育体系,以学生作为切入点开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这体现了国家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也是对公民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提升的一种期望。由此可见,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要清晰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认识到教学内容包括道德与法治两个层面,其核心本质则是需要具有规则意识,包括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能遵守规则。
例如,在“上学路上”一课的学习中,课本传达了红灯停、绿灯行的常识,那么为什么必须是红灯才停,绿灯才行呢?本节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内容也有具体涉及,该法规对红黄绿灯的含义做了规范的解释,此时可以告诉学生,法律法规是必须遵守的,如果不能遵守法律便是违法行为,需要承担责任。思想道德与法治法规存在密切关系,更加注重对规则的制定和遵守。所以道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增强法制教育效果。因此,在清晰和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以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引导和指导,以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认识,让学生能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逐渐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应从课程内容的高度和深度入手,明确课程教学的价值和目的。而在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引导下,注重对学生思政道德、法制观念的教育,将规则意识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并锻炼学生道德法制观念认识,以此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需要与所学知识产生一些关系,这就需要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因此,在小学阶段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明确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特点,而这决定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如果仅仅向学生单纯地灌输学科知识,那么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应用,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此外,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注重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以及学习成就感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辅助学生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感受,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认识。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中,需要教师逐渐积累教学经验,注重学科的实践教学整合知识与能力的教学。
首先,学校需要创造有利条件辅助教师展开实践教学,教学工作关系到家庭、社会等主体,在学校积极引导和加强协调基础上能为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其次,需要促进家校合作。通过学校与家长展开合作交流,以此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在教学中,需要认识到父母是学生人生重要的指导者,而学校教育则是一种辅助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互动,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辅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得到教师与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方面应注重亲子活动教学的展开,教师与家长需要互相交流学生的日常表现,从而有助于实践教学的展开和实施。最后,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调整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教学考核方式,在受到一些条件的影响下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难以展开科学客观的评价,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如可以应用游戏活动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结束后通过教学并且分析考核结果,通过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的共同落实,从而推进实践教学的实施,以此整合学科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针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评价,通过教学考核评估促进实践教学的落实,以此提高深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统编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和设施,并需要懂得维护公共利益,在公共生活中注重言谈举止,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需要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或组织学生在公共场所参加实践活动,增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生活素养。首先,让学生思考,现实中哪些地方属于公共场所,学生踊跃回答:“医院、商场、学校、景区、公交车、电影院等。”学生先了解了在以上场景中的体验均是公共生活,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图片进行分类,如交通场所、文娱场所、购物场所、就诊场所等。其次,在教学中以学生感兴趣的场景进行引导,让学生讨论公共空间中的不文明现象,还可以在课堂发言,讲述自身经历的公共生活事件及感受,以此增进学生对公共生活的理解。最后,通过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公共生活培养了我们哪些能力?公共生活对人们的生活意义是什么?在学习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能了解到公共生活中人们需要交流,需要融入公共集体,需要适应公共生活,在公共空间内具备公德心等知识,并且在情境导入或实践中深度学习了关于公共生活的相关内容。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需要教师重视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对知识产生深刻认识,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深度教学,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比如,引入学科观念,重视师生交流、重建教学内容,建立实践课堂、打造学习空间,深化问题认识、清晰教学目标,培养规则意识、注重实践教学,整合知识与能力,从而建立并完善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辅助学生深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识、掌握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