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新课堂文化构建

2022-03-17 17:24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中学
天津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学科

■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中学 陈 佳

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现代教育进入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更应该沿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探索思政课堂的育人主阵地作用。新时期背景下的新型课堂文化,应该关注学生发展,体现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重实践、重体验、重探究。因此,构建“新课堂文化”已经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要求。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新课堂文化构建背景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课程文化是学校成员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包含课程本身的文化现象、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和课程实践中的文化。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课程也必然发生变化。新的课程目标就是建立服务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新的课堂文化也就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育人阵地,更应该积极响应,大胆变革,创新课程文化,促进教育发展。同时,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大背景下,随着国家“五育并举”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构建“新课堂文化”已经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教材资源的整合、“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推广、大中小思政课堂的知识衔接,以及学科之间融合,推动“思政课程”向“思政”转变,挖掘梳理思政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充分发挥出思政课程育人的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迁移,而是通过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也要求在“新课堂文化”构建中教师要关爱学生的身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教育作为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学校教育,课堂文化影响学校教学的质量,也影响学生的成长,立足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体验课堂生活的快乐,感受学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课堂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课堂文化的载体,每一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文化。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文化是以人为本,兼具真、善、美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和载体,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新课堂文化构建需要把握课程标准,遵循教材规律。《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发掘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思想价值元素,激发学生内在的文化自觉和潜能,有利于在学生心中根植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融合,将“新课堂文化”构建落实到位,认真把握课堂文化中的“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五要素。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实现,学生在学习中能理解理论知识和体会情感,养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时代的发展。教学过程中避免流于形式,充分把握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拓展教材中隐含的知识内容和衔接的内容,将高阶知识下移,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拓宽知识范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教师需要大量查阅资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有效的教学素材,主要是重点选取既符合教材内容又能正确引导初中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文化资源,去掉那些与教材和课程内容无关或违背法律和道德的文化资源,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环节安排、教材处理、课堂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小组活动、对话的设计、创新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以及明确教学中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包含: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等内容,科学地利用教材资源开展新课堂文化教学。

三、关注学生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学习方式深度变革,有效的课堂实施需要课堂文化的支撑,新课堂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学生活动。现代教育中课堂文化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标准,并且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文化认同、社会参与、个人参与三个方面基础上,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健康生活等六大素养。在这一基础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文化着力推动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丰富的学生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活动必不可少,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发挥课堂的民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体现“大单元整合教学”“生本课堂”“认知结构课程”,这就要求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情景学习、实践学习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自主探索和探究的新型课堂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经验的增长和知识的自主建构。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设置流行话题和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专注力,构建轻松、趣味和活力的课堂文化。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及时地引导和启发。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技能,例如,利用“优质教学提问法”与学生对话,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思考怎样用问题推动教学?怎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怎样指导学生积主动思考?怎样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起着关键作用,为减少讨论环节的混乱和盲目,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问题核心、流程和要求。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拓展延伸相关话题,因为这些话题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可能会有一定关系。可以设定好问题让学生针对性地展开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对所找到的答案进行自主发言、探讨、记录、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观点,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挥学习主动性参与感强自主性强,进而增加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关注课堂中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的情景设置、答题机会、问题顺序、座位安排是如何的?师生以及学生间的关系怎样的?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发展教师技能TPACK 中的内容知识(CK)和学科教学知识(PCK)才能更好地把握。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文化构建,教师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教学目标为方向,设置相对应的学生活动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碰撞、素养提升,发挥课堂文化的有效力。

四、培养教师评价学生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新课堂文化构建也要调动学生的评价能力。现代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和谐、友好的状态。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实新课堂文化标准下的评价模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自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同时用自己的学识和理论素养评价、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课堂文化中的主动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讨论,这也是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进行评价的过程。需要以怎样的问题驱动教学,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处理学生遇到的错误,这都离不开课堂文化中的思考。教师要发挥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和带头的作用,客观认识中学生的思想和现实需求,用正确的评价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来说,只有他们在讨论中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看法时,他们才会真正融入问题探寻,他们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和清晰。如果出现学生见解独到或者不同意见,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找出正确答案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时,首先需要把握创设情境的可行性,文化素材的正确性和恰当性,同时引导思维要具有逻辑性。其次,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让课堂文化符合育人目标,达成预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需要营造合适的课堂文化,尤其是对一些时政热点进行评析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同时去伪存真,形成正确的评价,不能盲从和错误地解读新闻事件或某些热点问题。

现代社会各种信息纷繁复杂,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和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很容易被一些错误信息所干扰和误导。如果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讨论并表达观点时被发现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干预和引导,让学生的观点不要偏离正确导向,回到正常的轨道上,使学生身心健康、文明有礼、同时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突出评价的客观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要及时地点评,保护好他们的探究问题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点评的机会,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鼓励,以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新课堂文化要求优化课堂评价方式,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和认可,从而内化成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挥新课堂文化的育人作用。

五、注重学科渗透与融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较为综合的人文学科,新课堂文化建设是根据学科自身文化积淀,不断挖掘、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形式由单一走向丰富。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文化离不开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不同学科之间必然有着一定的联系。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教材和课本的内容与知识,还需要将学科与学科之间进行联系与融合,广泛积累相关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拓展能力。

学科渗透要从学生自身、社会需求和学科要求的角度去设计思考,涉及不同领域、科目和模块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教学情景满足教学需求。通过学科融合,将新课程方案融入不同实施方案,使不同课程理念发生碰撞,不同教学内容重新组合,让不同学科的社会属性、人本属性与文化属性彰显,从而使新课堂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实现其育人价值。想要构建良好的“新课堂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发展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同时不断丰富文化理论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如果没有教育教学能力,很难把握课堂,难以实现“新课堂文化”的构建。因此,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关注课堂、关爱学生、创新教学,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融合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反映各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也要注意学科间教学综合体,明确教育目标,围绕特定内容,整合学生学情等相关内容,构成大单元学习,有利于课堂文化的整体规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学科融合有利于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学科界限,使每个教学板块具有更大的综合性、独立性和灵活性,有效促进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课程功能的而转变,创新主动服务学生实际需求,形成民主的课堂教学文化,更体现自立、科学、人文的育人精神,落实教育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课程文化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道德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堂文化构建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都在慢慢发生变化,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文化构建中,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提升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率,营造良好的“新课堂文化”,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政治学科专业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教材知识点,还应当通过深挖教材、结合现实,营造正确的课堂文化,以及学科融合和丰富教学内容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落实“双减”政策、“生本课堂”和“五育并举”的创新教育。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超学科”来啦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