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集美区李林小学 黄琼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之一。诵读的形式能初步激发小学生的语感,还能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抒发独特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要在语感训练的过程中深度挖掘小学生独特的语感和语言理解能力,才能将想象联想过程与语感训练实现精准对接。本文主要从语感训练的角度剖析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路径。语感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它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它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培养学生的语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一要求凸显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有用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在阅读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收获更多的教学效果。
语言是个人思维意识的直观表达,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学习过程可以说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过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认知情况和内在想法,准确向外界传递出信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小学生来讲,系统的语言学习主要通过语文课程来进行,从认识拼音、汉字开始,基于听说读写等过程掌握语言知识,学会语言组织与表达,通过语感训练不断积累经验,知道不同语言的正确用法,学会准确地运用、表达,优化调整个人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在系统化的训练中形成个人语言风格,这样便能更顺利地开展日常交际活动,学会与周边的人流畅交流,快速融入不同环境,在实践中继续增强语感,为语文学习提供坚实基础。
语言有其独特的逻辑顺序,当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境时,他们所处的角度和个人理解能力不同都会出现语言上的差异,有时也会出现言辞匮乏、词不达意等现象,这也说明学生思维层次不高,语言积累不足。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开展语感训练活动,让学生主动着参与想象、互动、实践等环节,在文本阅读中锻炼语言理解能力,知道语言运用的技巧,感知不同角色的情感,领会语言中的韵味,提炼出语法规则;在不同情景中发挥想象,根据个人思维想法或简单、或详细地表达出来,尽量做到有重点、有逻辑,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实现语言运用准确、情感饱满,自然而然地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文学习技能,达到语文素养培养的目的。
小学学生的文本共情能力是相对较弱的,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较多的困境和问题,而语感培养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好的语感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与文本素材搭建沟通桥梁,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诵读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堂诵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文本素材的理解和认知,在调动听觉视觉的同时,诵读往往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帮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在语感培养上和核心素养培育上,诵读的重要性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通过诵读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到课文内容中的独特含义,才能逐步培养出语感,构建更加完整的共情体系。在诵读和朗读的过程中,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直接影响到语感的训练形式。不同的语文课文需要利用不同的诵读方法,并及时引导和鼓励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中的独特内涵,从思想感情的理解过程中发现语感训练的重要意义。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的过程中,能从语言、句式句法以及节奏格调等不同层面上发现更多语感训练痕迹,还能将语言的直接与间接表达形式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语感和对应的训练科目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培养小学生共情能力和正确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渠道。通过诵读的形式培养和训练语感,还能直接地对小学生的独特情感表达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学生把文章读顺了、读好了,读得朗朗上口、滚瓜烂熟,把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甚至背下来,语言积累多了,语感好了,说话、写文章时好词佳句就能得以运用。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而想象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小学生而言,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与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方法有关,也需要从多个角度创设独特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沉浸式教学体系中感知到独特的语感,并将想象过程与实际生活交相辉映。在《月光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则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文章中描绘的场景,并充分结合夜晚的独特景象,在想象空间中描绘出独特的画面,鼓励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环节。在联想想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结合自身梦境和有关联性的画面,将夜晚的美好景象通过音乐、绘画和音视频的形式进行深层次表达,并深度探讨想象过程中获得的独特语感和体验。
学生想象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情境的构建让学生可以在更加具体的形象的背景下对文本素材进行更加深入的直观的剖析,学生在文本素材理解上也会进一步提升,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在拿到阅读素材时往往就会在脑海中形成对应的景象,分析出不同语句在不同环境背景下所阐述的主要情感和主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进而有效打破学生和阅读文本素材之间的隔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在环境营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在不同环境背景下人们的表达方法表达形式表达手段,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也会应用这些技巧,无论是了解别人的观点看法,还是自身阐述观点看法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和发展,进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内在的核心和主旨,而在字词选用上为了更好地突出文章的核心主旨往往更加考究、更加慎重,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文本素材中字词的品析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文本素材中的核心观点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搭建学生的共情桥梁,同时学习字词,品味字词,也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学生在类似的景象描写、人物描写或者是情节描写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字词的引入让写作的质量直接上升一个高度,提高文学表达的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分析,更需要通过不断地分析研究探索思考,让学生自己掌握这项能力,在面对新的阅读素材时可以有效地抓住对应的核心词汇,提高文本感知能力。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笔者抓住了“绿色的海洋”这个重点词语,让学生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到森林广阔无垠、一片绿色的特点,既而感受到小兴安岭树木“多和美”的特点。再通过对“美丽”和“诱人”这两个词语的理解,逐步让学生体会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有着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笔者先让学生读句子,并说说“抽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换一个词,再读句子比较一下,用哪个词最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换词、比较,知道了“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给写出来了,很是生动形象。又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文章讲述了种葫芦的人只想要葫芦,不想治叶子上的虫,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寓言故事。教师要挖掘其中重点的相关语句,带领学生深入品析,感受短小的篇章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与亲。”在创设阅读以及写作情境的过程中,通过语感训练的形式,能进一步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思维能力,还能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是部分学生并不能及时代入情境中,这也是很多语文教师非常关心的教学难题,因此需要充分运用多种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将语感训练过程与沉浸式的教学情境相互融合。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将语感训练过程与学生自主创设的教学情境相互融合。例如,在《笋芽儿》一课教学时,通过听录音,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象,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春雨绵绵的竹林中,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学生也渐渐感受到在春雨的轻呼下,笋芽儿懒洋洋的样子;在春雷的呼唤下,笋芽儿使劲钻出地面及看到春天的美丽景象的惊喜情景。这样,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课文自然能读得有感情,语感自然也就得到很好的训练了。
在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是很多语文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语感,能逐步渗透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策略,还能从实际生活中寻找阅读技巧。培养语感需要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才能实现更好的阅读积累效果。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幅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僵的画面:小女孩蓬头垢面,赤着脚,冻得通红,衣衫褴褛,蜷缩在墙角,手里捧着一把燃烧过的火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在学生观察画面后,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你们和她比,谁比较幸福?这样,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情况和小女孩进行鲜明的对比,学生更能理解在那种社会背景下小女孩的艰难处境,加深理解了课文,并激发学生热爱现有的幸福生活。所以说,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
语感训练应重视语言经验的积累,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方法和扎实的词汇基础才可支持语感训练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可在课文精读之前先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激发学生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使其在直觉作用下快速理解课文,不再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文字或符号上面,而是通过个人经验以及对不同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文章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明确速读练习要求,指导学生不要逐字逐句分析,而是一鼓作气地进行课文阅读,利用个人直觉思维作出猜想,将前期阅读过程简化呈现,从中积累语言经验,为广泛阅读提供支持,丰富个人语言词汇和句式结构,将经验转化为语言能力。如在《牛郎织女(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为了创造语感训练的机会,教师先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将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并在后续教学时集中提出。速读结束后教师提问:谁能简单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主要有哪些角色?这个问题考验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很多学生都具备速读的能力,只是对关键信息的捕捉不准确,且有些学生听过这个故事,就需要整合语言词汇回答问题,通过少数人的简述让其他学生知道课文内容。随后,教师可将《牛郎织女(二)》作为训练素材,要求学生将速读的方法运用其中,边读边猜想,提高阅读的效率。
语感训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学活动,必须抓住听说读写过程让学生的语感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语感训练活动,一边练习一边积累经验,随着经验的不断提高继续参与更高层次的训练活动。学生须提高自主意识,主动拓展训练范围,积极参与朗读、改写、口语交际等活动,不但能从语言文字中感知大意,体会情感与意境,还能进一步发散思维,体会其他的妙处,促进语感能力的提高。如在《村晚》的教学过程中,这首古诗描写了黄昏时分乡村的景色,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把握住故事的韵律节奏,理解古诗描绘的乡村美景,再由学生尝试翻译古诗意思,从中把握古诗的语义,通过对诗句的鉴赏体会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闲适自由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准确体会情感;最后组织课后训练任务,要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改写后可讲给家人或同学听,在系统化的训练中体现语感训练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训练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了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