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 尹 蕾
课后练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便于教师明确“教什么”,把握教学方向,又便于学生明确“学什么”,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统编小学语文的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紧抓课文的特点,依据语文要素、单元目标而精心设计。下面就以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在课前预习、课堂指导和课后拓展中如何有效利用课后练习。
课前预习属于教学环节中必要环节。在课文正式学习前,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提前预习,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预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问题和困境,但是长期以来课前预习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因为小学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的相对较弱,导致小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困境和问题,而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又缺乏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和效率低,虽然学生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所达成的影响和帮助往往相对较小,这就导致课前预习渐渐地被忽略,但是课前预习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益提升都可以起到较高的帮助和影响,教师需引起关注和重视,并且在课前预习环节作出相应的优化和改良。
语文学习是通过理解词语,促进对文章内容、情感表达的理解,实现词语的积累与运用。统编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为,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三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段,单凭语文课时间完成全部的生词学习,是很紧张的。预习能借助课后练习初步学习生词,为课堂学习扫清障碍。本单元安排了相关的课后练习。例如,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课后练习: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词语的?结合课后练习的预习,学生讨论总结出利用工具书、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请教他人等理解词语的方法。这种课后练习目标明确,实效性强,学生预习时如果加以充分利用,课堂上会学得更轻松。
不少课后练习不仅向学生提出了读书要求,还直接或间接透露了课文的结构,学生预习时对课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能帮助自己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秋天的雨》的课后练习: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的雨,和同学交流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完成此项练习,需要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三方面进行描写的,借此梳理文章的脉络。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的课后练习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需要学生边阅读课文,边找出西沙群岛风景和物产两方面的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教师如果能领会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预习时充分利用好此类型的课后练习,不仅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学习,是最能体现课后练习价值的教学环节。从人类的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来看,如果在学习完新的知识后,不及时进行巩固和复习,过一段时间后再反观这段知识往往会面临较多的困境和问题,甚至犹如新知识一样,为了让小学学生在学习完语文知识后可以有效地理解知识,加强课后练习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文中的关键词句能让学生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领悟文章的主旨,体会其思想情感,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抓关键词句是重要的阅读方法。统编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作者如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如课文《搭船的鸟》课后练习通过抓关键词语进行了明确,结合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翠鸟动作的“冲、飞、衔、站、吞”等关键词,指导学生学习细致观察,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如课文《海滨小城》安排了相应的课后练习,从文中找出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意思的句子。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提示下找到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中心句,感受这三段话都是围绕中心句对小城进行了描写。
关于读书方法,在统编教材课后练习中做了层次性的处理,呈现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由分段朗诵、分角色朗读到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这一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第一单元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练习为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第七单元《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练习为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朗读和默读都是重要的读书方法,三年级需要学会默读,因此完成这类课后练习对学生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能深入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才能与作品交相融合,而课后练习起着很好的桥梁作用。例如,安排朗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然后提出层次分明的课后练习: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表达出她怎样的愿望?和同学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加以利用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指导学生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其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人物的所思所想,感悟文章的情感;最后通过交流环节,进一步巩固加深。这样使教学与课后练习相契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
语文学习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说”比书面表达使用频率更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统编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做了相应的安排。例如,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课后练习: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有的学生选择了校园的花坛进行描述:“我的学校十分美丽,特别是校园的花坛,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花儿开放,阵阵花香弥漫着整个校园,令人心旷神怡。下课后,同学们总会来到花坛边,他们有的仔细地观察花坛里的植物,有的坐在花坛边的石凳上读书,有的则快乐地聊着天。同学们三五成群,叽叽喳喳,开心极了!”此项课后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把从课文中所学词句和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进行迁移运用,转换成口语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回忆、想象、分析、综合等系列思维活动,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又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的课后练习: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此项课后练习是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自己喜欢部分的关键词句,作为复述的支持点和连接点,然后根据这些词语进行记忆扩充,将要复述的片段内容串联起来,再通过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又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才能生动准确地表达。统编三年级上册的课后安排了多种形式积累好词佳句的练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其中一项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请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例如,《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课后练习:圈画出文中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进行交流。并且在《语文园地一》对积累词句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我在读书时,常常读到一些很有新鲜感的语句。看到这样的语句,我会多读几遍,然后抄写下来。”教师可以凭借积累词句的课后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这个阶段受学习能力的限制,想要表达的内容不能形成规范的语言文字。因此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内容,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练笔。例如,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小练笔: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请写一写。有的学生写了上学路上所见:“早上,太阳公公刚露出笑脸,我就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学的路上。马路边花坛里的花儿刚刚睡醒,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向我打着招呼:‘小朋友,你好!’呀,不早了,我赶紧向学校走去。”教师凭借“课文”这个例子,利用好课后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将脑海中的画面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课外资源是无限的。教师可以巧借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迁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课外阅读,这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链接”是统编教材编排的特色之一,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由一篇文章带动阅读另一篇文章,甚至带动整本书的阅读,从而实现由课内“一篇”,到课外“一类”的延伸。例如,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阅读链接”的篇目是选自汪曾祺的《自家门报》,引导学生跟课文对比,汪曾祺简洁罗列了路上看到的多种事物,让我们感受到大街上商铺众多,店员手艺高超,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其与文中“水泥道”两旁风景不同的另一番景致,为同学们发现生活中的另一种美,打开了新视角。生活中美丽的风景无处不在,各具特色,相机给学生推荐阅读同类型作品。又如,课文《秋天的雨》课后“阅读链接”的篇目是德国乌纳·雅各布的作品《迁徙的季节》。乌纳·雅各布是著名的儿童作家和插画家,她的文风、画风都极具艺术性。《迁徙的季节》以细腻的笔触将秋天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教师指导学生由课文链接此文,感受她笔下秋天独特的美,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迁移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多篇关于秋天的文章。学生在感受秋天美好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语言。
大语文时代,教科书是重要但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利用好这个资源的同时,将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广泛积累,为他们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现阶段教育研究指出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效的传递知识和概念,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语文教学作为一门文学类学科,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想要凭借薄薄的一本教材完成对学生的能力塑造和素养培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就需要做出有效的延伸和拓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阅读文本和阅读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在扩充的过程中完成能力发展和培养,教师需引起和关注和重视,发现文本教材中的跳点,利用跳点作出有效的延伸和拓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相应的成长和发展。
统编语文教材有意识地通过课后习题,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例如,《金色的草地》的课后练习:你留意过哪些事物的变化?请和同学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观察了含羞草,“阳台的花盆里栽了一株含羞草,我碰了一下,它的叶子立刻收缩起来,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原来含羞草的叶柄很特别,在受到刺激后,细胞内的汁液会流到其他地方,叶片的水分减少了,就会出现闭合”。有的学生观察了喇叭花,“我家院子里种了一棵喇叭花,清晨喇叭花吹起了蓝紫色的小喇叭,到了中午却变成了紫红色,真奇怪。翻看了《百科全书》知道了,喇叭花里含有一种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的特殊液体,随着从早到晚外界环境的改变,液体受到影响,喇叭花的颜色就发生了变化”。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大自然,开展有趣的综合性学习,可以将课本内容牵引至课外,极大地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在课后练习中一些实践性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自己的问题解决中,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端正学习的态度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学生的终身语言学习提供较为丰厚的动力基础和兴趣支撑。教师在课后练习设置和分析的过程中需认识到这一点,立足于课堂文本教学内容结合小学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更多的实践类课后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
课后练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加以利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