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江头中心小学 洪世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更为人性化的方式,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开展数学教学。鉴于此,问题情境创设成为众多小学数学教师着重关注的一项教学方式。
问题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与发展是以小学数学课程特点以及小学阶段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所决定。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极具交叉性特点的学科,具有内容丰富且层次性较高的特点,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而问题情境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及针对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发现、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问题情境创设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其具有趣味性以及生动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此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与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相一致,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在极大程度上调动课堂教学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程度。
1.层次性原则。小学生个体之间因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不同,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这种特性,通过设置层次性的问题情境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学有所获。同时,教师也需要深入剖析教材,合理划分教学内容,设置阶梯性小问题,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情境中作答。
2.趣味性原则。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关注其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参与和关注。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图文并茂、音视频于一体等优势,将枯燥、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动态化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进入学习情境中,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3.探索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以问题情境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并通过问题实现对课本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搭建起完善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可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跳一跳”中获得新知。
就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存在一部分教师在开展问题情境创设工作前不能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仅仅是将相关的问题在情境中以语言表达的方式进行解释与说明。但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认识水平以及能力相对较弱,不能充分理解教师所讲授的语言,导致情境教学的重点被放置于相关语言的解释与理解上,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思考,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情境教学早期开始的初衷相违背,教师不能在情境教学中对学生开展适时引导,导致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缺乏。除此之外,教师在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时不能进行全面的准备工作,不能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点选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会再次增加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疑惑点,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断下降。
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前期不能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全面准确的掌控,即教师所创设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性较低,导致学生不能将这些问题运用于实际,教学效果不够显著,教学进程不能顺利推进。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整体效果;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所采用的问题情境内容与学生自身实际不相符,导致问题情境教学手段略显多余,致使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逐渐向形式化方向发展。
一部分教师在运用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方法过程中只是对问题进行表面的解释与讲解,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的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时也仅仅是运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计算练习的方式,不能对问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重点分析与思考,这与如今新课程改革下提倡的综合素质教学理念相违背。因此,问题情境教学方法运用的效率迟迟不能提升,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教师依旧采用空口讲授的方式,问题情境创设工作流于表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掌握相关实际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
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是指能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相关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时刻谨记情境能为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的服务,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氛围的建设以及数学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教师应提高对相关教学素材收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不同形式且有效的途径,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趣激发学生互动意识。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真实性,从自身出发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观察分析,以便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学生的共鸣。
以人教三年级“位置与方向”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识别物体不同方位的具体表现方式,即培养学生空间逻辑思维能力。据此,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教学环境:首先,教师依据学生基础和偏好,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串”,以提升教师“教”的质量,如“同学们,你们的方向感如何?你们知道我们教室在什么方位吗?”并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内容;其次,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抛出本课程涉及的知识概念,让学生回到刚刚的问题,探究这些知识概念的应用,如教室在学校的东北方、操场在教师的正前方等;最后,教师可依据学生表现情况,制定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和认知的问题情境,如让学生以自己或同学的家为基点,描述从家到学校途经的特殊性建筑物的方位。以这样的方式,不仅能降低学生抽象空间概念的学习难度,还能让学生在趣味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继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保障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教师应在学生回答过程中释放课程空间,即让学生成为课程主体,让学生主动同教师或同学互动。同时,为避免学生拥有过多的疑问,教师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疑问方式引导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工作要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积极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相关内容。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应凸显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情境、材料以及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共鸣度以及探索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突出的活泼性,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因此,相关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情境内容。对低年级学生,积极运用鲜艳的颜色、动作以及声音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注重运用表现形式相对活泼、内容相对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针对高年级学生则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开展合作探究以及自主探究等教学活动,运用数学自身美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并在创设问题情境前做到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知识体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发展水平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百以内加减法”为例,该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如何加、怎样减以及其中应使用的相关规则。但以小学阶段学生的能力难以直接接受这些知识,因此为保障教学过程能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可设计具有适应性的问题情境:我们要开展一个主题班会,同学们参加这个班会活动要带上自己的食物,现在小明带来了一些苹果,小丽带来了一些香蕉,将会变得很快乐。为了记录学生带的食物,现在需要一个登记人员,请问你愿意吗?在此情境基础上,教师再抛出相关登记官的要求,即要记录的是哪个学生,带了什么水果,总共有多少个。在学生纷纷表示愿意成为登记人员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每个动画人物进教师带来的礼物,在学生完成后,教师抛出相关加法和减法问题。以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课堂环境和问题情境适应学生发展情况,还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如逻辑思维、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统计能力等。因此,教师在布设相关问题情境时,应充分研究学生知识、情感、认知等基础,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具有针对性教学情境。
从学习建构主义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构建的过程,即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知识与新学知识进行联系、结合以及同行,从而形成新知识体系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便是教师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相关技巧以及思维帮助学生发现数学学科魅力的过程,因此,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不要过于注重问题的生活化而影响学生对数学本质问题的探讨与掌握,应将问题中所蕴涵的数学化和生活化特点有效连接起来,使其二者处于平衡状态。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后续数学学习所服务,因此教师要努力控制两者之间的平衡,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以人教小学数学和学生生活平衡发展为例,教师可依据学校闲置的空地,为学生建设具有“实践+生活+数学+劳动”的问题情境,以达到在思想课程教学目的同时平衡学生综合素养。如针对1~2 年级的低年级学生,可让其观察中高年级学生种植的蔬菜,并设计如下问题:菜地里有哪些蔬菜?它们分别有多少?它们一共有多少?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搭建可触碰的真实学习情境,继而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效果;针对3~4 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可让其参与蔬菜的种植,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蔬菜的播种方式、成熟时间等,简而言之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掌握播种量、播种间隔、播种时间、浇水量等问题,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针对5~6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应在学生在自身课堂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农场作物为基点,合作、独立探究其中涉及的所有数学问题,比如,蔬菜地面积分割、蔬菜形状、方位,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算法则计算某蔬菜实际收益。在这些具有生活要素的问题情境要素的作用下,不仅能平衡学生各种生活技能、观念,如尊重生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全面的生活技能、乐观而正向的学习观念等,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的同时,完善甚至重构学生数学知识和生活化知识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始终以较好的精神面貌面向学习和生活,继而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如果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一刀切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也会限制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分层教学受到众多一线教师的认可和关注,一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围绕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分层创设问题情境,让班级里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一课时,本章教学重难点是公式推导,根据班级学生学情,针对学困生则要求他们思考“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以及梯形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针对中等生则要求他们思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面积公式的异同点”;针对优等生则要求思考如何找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关系,并能正确推导公式。通过设计由浅至深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困生扎实掌握基本知识,帮助中等生实现知识迁移与巩固,帮助优等生实现思维高阶发展,以此来确保每一个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都能有所收获,从而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
综上所述,在创设相关问题情境时,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创新性以及思考性,应以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创设具有一定侧重的问题。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特点,创设与学生身心发展相匹配的问题情境,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