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的壮族家庭伦理谚语研究

2022-03-17 15:54赵文焕杨凤娇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源域谚语壮族

赵文焕,杨凤娇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广西 桂林 541006;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引言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概念具有隐喻性的架构,人类的语言和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隐喻性的。①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3.日常生活中的认知体验是概念隐喻发展的基础,其本质在于映射各种概念之间的基本关系,“将听者和读者心中源域的认知激活,使得对某事物的一般性认知完全由一个鲜活的典型个体替代。”②梁晓波、曾广:《概念隐喻的形象评价与建构功能》,《外语研究》2016年第5期,第42页。概念隐喻以认识和表达新事物为目的,在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寻求共同点从而搭建起认知桥梁,提供不同视角以增进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事物的相似性。

语言是人类意识世界的符号系统,谚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壮族谚语在壮族先民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韦达教授在《壮族谚语与人生经验》中论道:“壮族谚语作为一种潜藏在民间的文化形态,渗透了壮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培育壮族人的品德,铸造壮族人的人格”③韦达:《壮族谚语与人生经验——壮语熟语文化系列研究之二》,《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第177页。,反映了壮族谚语对于民族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长远影响。周艳鲜教授在《中国壮族谚语》指出:“壮族谚语是壮族口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记录了壮族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丰富知识、经验与真知哲理,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是历经沧桑而又生生不息的文化活态生命的体现!”④周艳鲜:《中国壮族谚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2—3页。壮族谚语由壮族先民创造并代代相传,涉及家庭、修养、事理、自然、乡土等诸多方面。壮族家庭伦理谚语语言形式简练、寓意深刻,将先民对事物的观察投射到家庭伦理关系中,其中有很多体现了概念隐喻的映射特点,使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认知经验。

二、壮族谚语中家庭伦理隐喻分析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拥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文历史上曾使用古壮字,也称土俗字,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实体。”①向玉乔:《家庭伦理与家庭道德记忆》,《伦理学研究》2019年第1期,第81页。壮族先民十分重视家庭伦理教育,民间流传有五言勒脚体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与此同时,壮族家庭伦理观念有很多保存在壮族谚语之中,以其通俗的表达和深刻的道理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谚语塑造了相对稳定的家庭伦理与文化心理架构,是壮族文化认知心理的映射与传承。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分析壮族家庭伦理谚语,从以下六个层面探究壮族先民在家庭建设和伦理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特质。

(一)孝行品德

孝行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之一,是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和行为的体现。“‘孝’作为伦理道德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普遍性、代表性的符号。”②杨建海:《论“孝”的起源、演变及其当代转化》,《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34页。从家庭自身的角度来看,子女孝顺父母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睦与血脉传承,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重要体现。壮族的孝道观念受到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祖先崇拜、传宗接代、侍奉父母等方面与汉族有很多共性。壮族家庭伦理谚语中多有感念双亲恩德之语,体现了对孝行品德的重视,例如:

(1)Dah rij raemx lae mbouj caenh,aen bohmeh boiz mbouj liux.

江河水流不尽,父母恩报不完。

(2)Dang ranz cijrox daengz boh,ciengx lwg cij naemj daengz meh.

当家才懂得父,养儿才想到母。

(3)Byaij gyaeriuriu bae coemh yieng,mbouj yawz youq ranz gingq bohmeh.

千里迢迢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

壮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岭南地区,境内雨量充沛,江河纵横。例(1)以自然景象“江河水”为概念源域,映射的目标域是家庭伦理范畴中的“父母恩”。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对应父母在子女衣食住行、文化教育等层面的付出,以具象的江水流动表现出抽象的时间绵延。例(2)指的是在操持家庭经济事务时想到父亲的不易,在抚养教育子女时想到母亲的辛苦付出。通过源域家庭日常生活事务来论述目标域父母的养育之恩,显得朴实而有说服力,汉语中相应的谚语有“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例(3)中的源域是去烧香,目标域是敬爹娘。意指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外出烧香这样不切实际的事情上,不如多陪伴与孝敬双亲,这样做才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些谚语把具体事物的概念用于孝敬双亲的概念领域,借助自然与生活源域的观察对比投射到孝行目标域,从而激发壮民敬亲爱亲的心理。

(二)婚姻择偶

婚姻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或习俗的规定所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在漫漫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从早期的原始群婚模式一步步走向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一夫一妻制度,见证和审视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③尹建元:《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兰台世界》2011年第28期,第29页。婚姻对于个人、家族和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壮族谚语中对于婚姻门第的重视方面也有所体现:

(4)Aeu mbwk yawj meh,ndaem faex yawj miuz.

娶女看娘,种树看秧。

(5)Sai muengh miz naz hung,mbwk muengh miz gvan ndei.

男盼有大田,女盼有贤夫。

(6)Daemz iq nanz hah bya,ranz ca nanz hah bawx.

小塘难留鱼,家穷难留媳。

壮族婚姻择偶观中既有“倚歌择配”的壮地传统民俗,也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中原礼俗影响,成年男女在择偶过程中都努力追求理想伴侣,希望过上美满的婚姻生活。例(4)中以种树映射娶女,例(5)以大田映射贤夫,反映出择偶时看重对方人品、性格、家庭条件等因素。“娶女看娘,种树看秧”喻指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家长的品德、性格和行为往往直接影响下一代,因此在择偶时往往倾向于从具有良好家风的人家中寻找配偶。婚姻关系具有两性生理基础的自然特征,也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其发展变化受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影响。例如壮族婚姻中女方在男方“闯门”提亲后会到男方“踏门”,以了解男方亲属、田地、家境等情况。例(6)中的源域是小塘,隐喻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以小塘留不住鱼,投射难以留住媳妇的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现实;另一方面说明了经济实力对家庭能否建立、婚姻能否维持有重要影响。

(三)亲族和睦

亲族伦理是我国德育传统的重要内容,颜之推曾论亲族关系的由来和范围:“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①颜之推撰,刘开举译注:《颜氏家训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21页。,反映了人们对于血缘关系的重视推动了亲族关系的建立。壮族先民早在战国时代即已确立了父系制度,壮族人民在家庭生活中以夫妻关系为基础,尊敬父母、友爱兄弟。以下壮族谚语通过事物的概念映射,体现了亲族之间感情基础,也具有较强的伦理教化作用:

(7)Dawh miz song ga,gvanbaz sim dog.

筷子成双,夫妻一心。

(8)Gvanbaz nanz faenhai,cim mae nanz cekhai.

夫妻难分开,针线难分拆。

(9)Bohmeh aendaek hung gvaq mbwn,beixnuengx doxhuz raeuj gvaq mienz.

父母恩德高过天,兄弟和睦暖过棉。

筷子在古代称为“箸”“筋”,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壮族先民以农耕为主,食用米饭,筷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食器具,还流行“抛筷子”之类的民间游戏。例(7)中成双的筷子隐喻夫妻齐心,相互扶持才能做好事情;例(8)中的“针线”是缝缀衣物的用具,隐喻夫妻之间情感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和睦的婚姻关系不仅关系到夫妻双方的生活状态,也对亲族成员乃至社会的稳定有重要作用。例(9)论及父母、兄弟的亲族伦理关系。父母对子女有着最为深厚、本能和无私的爱,“高过天”将无形的“恩德”具象化,使人更易于感知这种情感的重要意义。兄弟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谚语中以棉花为喻体,其质地柔和、保暖耐磨,借以传达了兄友弟恭、和睦相处能使人感受到亲情温暖之义。

(四)勤俭持家

壮族早期生产活动以采集、渔猎为主。汉代中原王朝在岭南开设九郡,“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②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36页。。对壮族社会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壮族先民很早进入农耕时代,民风淳朴、勤于耕织。壮族谚语中有很多以此类生产实践活动为源域,反映其勤俭的家庭伦理道德:

(10)Lungz mbouj byaij fwn go’haeux roz,vunz mbouj guh hong ranz mbouj fouq.

龙不行雨庄稼枯,人不劳动家不富。

(11)Bouxsai gaenxhong gya ranz fouq,mehmbwk mbaetyongh faiq baenz baengz.

男人勤劳家才富,女人节俭纱成布。

(12)Henz dah yawj vunz gaeb bya,mbouj beij ma ranz san saeng.

河边看人捉鱼,不如回家织网。

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由来已久,龙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中有广泛的认同感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壮族“二月二”有祭龙山的习俗,很多地方也建有“龙母庙”。例(10)中以“龙不行雨庄稼枯”,反映了龙作为主宰雨水之神这一广为人知的民俗形象,并将其投射到劳动与致富的关系推理中,喻指人们应当通过劳动来获得收成。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染布的传统,所织壮布和壮锦图案精美、色彩明艳。例(11)中“女人节俭纱成布”通过列举具体劳动实践活动凸显勤劳致富这一重要的持家理念。渔猎业、手工业在壮族地区有悠久的历史,例(12)中源域形象包括捉鱼、织网,其投射的目标域是通过准备生产工具而获得渔猎收成,体现了壮族先民勇于实践的生产观,与汉族古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类似。

(五)亲子教育

家庭是人生历程与传统教育的起点。蔡元培先生曾论:“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①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古吴轩出版社2018年版,第34页。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中,也在道德文化教育层面有重要体现。良好的亲子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成长,有助于实现个人发展、家庭和谐以及社会进步。壮族人民重视亲子教育,通常在家庭日常事务中进行,如以下壮族谚语:

(13)Duhdoem aeu gaenx cauj,lwgcing aeu gaenx gyauq.

花生要勤炒,子女要勤教。

(14)Cae cin mbouj ndei nguh bi ndeu,son lwg mbouj ndei vaih ciuh vunz.

春耕不好误一年,教儿不好坏一生。

(15)Haeux lai dak lai sauj,lwg lai gyauq lai rox.

米多晒就干,子多教就懂。

壮族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善于借助农业生产活动表达思想理念。“炒花生”“春耕”“晒米”活动属于壮族社会常见的劳动,其目标域是“教育子女”。例(13)将“花生勤炒”和“子女勤教”联系起来,让人意识到亲子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悉心付出和培养。例(14)所提春耕是指在春季进行疏松土壤,刈除杂草,以备农作物播种和茁壮生长。如果这一活动不能按时进行,则会影响一整年的收成。目标域中选择教育子女同样要重视时机,如果忽视了则会影响人生成长发展,因此要尽可能在其年幼时给予恰当的家庭教育。例(15)的源域是稻米收割后的晾晒变干过程,这样能够减少稻谷发霉的概率。目标域“子多教就懂”是指通过教育来去除愚昧无知,引导子女成长成才,体现了壮族父母结合农业生产的朴素教育观。

(六)重视妻室

古代中国社会在传统上有“男尊女卑”的制度和思想,宋明理学家将“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理念绝对化,成为束缚女性的精神枷锁。壮族女性在社交活动上的自由度比汉族女性高,出嫁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等到怀孕或生子之后才到夫家长住。在此期间,“女子社交活动仍与姑娘时一样,可以跟男子对唱山歌、赶歌圩”②陈丽琴:《多学科视野下的壮族女性民俗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第289页。。壮族妇女除耕田、狩猎、建房等重活外,广泛参与各类生产活动和社会事务,夫家对妻室尊重有加,如以下壮族谚语:

(16)Fouz yah mbouj baenz gya,fouz saeu mbouj baenz ranz.

无妻不成家,无梁不成屋。

(17)Bengz gaej vut youx,fouq gaej vut maex.

贵莫丢友,富莫丢妻。

(18)Goeng mbouj liz boz,caengh mbouj liz doz.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例(16)用了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有妻子才能组成家庭,有梁木才能建成屋子。梁木是屋子里水平方向的承重构件,此处喻指妻子在家庭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例(17)是对富贵与人伦关系的辩证,身份显贵时不应忽视友情,经济富有时不能抛弃妻室,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和家庭关系。例(18)以幽默的口吻讲出对于妻室的重视。“砣”指的是“秤砣”,又称“秤锤”,是悬挂在秤杆上可以移动的称重器物。秤杆需要搭配秤砣方能使用,以此为源域,来投射妻室在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结语

概念隐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精神世界中的抽象理念,反映了人类在概念联想与映射上的思维特点。壮族家庭伦理谚语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亲族伦理和家庭婚姻理念,具有重要的民族语言文化价值。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源域、目标域、经验和映射角度考察壮族家庭伦理谚语,指出壮族家庭伦理谚语的认知特点:一方面通过自然景象、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源域意象,投射到家族亲情、婚姻择偶中的认知理念;另一方面也从民俗传统、劳动实践的角度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投射到家庭教育、夫妻关系等层面,体现了壮族人民朴素的认知特点。从概念隐喻的实践性来看,壮族家庭伦理隐喻反映了源于人类身心认知体验的基础,以具象化的源域事物逐步完善目标域的概念体系,成为人际交流与文化传承的语言纽带。总体而言,壮族谚语不仅是壮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生动体现,也从概念隐喻的层面展现了民族认知特点,以简练的语言形式与表达习惯凝聚了壮族先民的物质文化、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体现了该地域的民族风情和人文风貌。

猜你喜欢
源域谚语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说说谚语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