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磊,杨叶平
(1.黑龙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2.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0)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 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P5)。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理应在思想意识、 行为举止方面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回首百年,在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中,中国青年都在时代最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上写下重要一笔。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国家迫切需要将他们培养为肩负新时代发展使命、 心怀民族文化传承责任、具备开阔国际视野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因此,探讨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实践路径,是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 为青少年的培养和成才指明了方向,为应该培育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提供理论指导。 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青少年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价值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消极的价值观随之而来也渐生渐长, 如 “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这些消极的价值观正侵蚀当代青年思想意识。基于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党和国家培育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正本清源,拨正青年的航向。
理想信念是青年刻苦学习、 练就本领的先导,也是扛起社会责任担当的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P310)。 青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年华和关键时期,处在“拔节孕穗期”。 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志存高远,廓清思想迷雾,拨正思想航向,自觉抵制各种风险、诱惑、挑战,坚定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从古至今“德行”是评价个人品行好坏的基础标准。 道德对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约束作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青年自我约束、抵制诱惑、担当社会责任的关键。青年需在高尚道德情操的影响下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元素。青年社会责任的培育有助于提升其社会道德情操。我们党通过“国家功勋表彰”“七一勋章”等形式,为青年提供社会责任高尚道德榜样, 将品德锤炼、情操熏陶作为青年社会责任培育的根基。高校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坚守高校思想政治阵地,引导广大青年学有所成,德行兼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青年自我约束、抵制诱惑、担当社会责任的关键,高校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以道德滋润青年社会责任意识, 使其将道德品质内化为社会责任情感,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社会公德。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3](P33)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能力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有利于青年练就过硬的本领,通过社会实践将自我理想转化为现实。 在社会责任培养过程中练就过硬的本领,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勤而好学、敏于求知,以责任担当为支撑,肩负时代使命,履行社会责任。基于此,新时期青年应提高社会责任担当,在创新创造的道路上不断提升、完善自我,努力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1.认知视野广度不够
新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新时代的青年不应把自己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应将视野着眼于更广阔的天地,更应有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眼光与意识。 虽然大部分青年能够认识到融入国家、融入世界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现在许多青年对于责任意识的认识更多侧重在练就自我本领、提升个人修养的自我责任意识与为国效力、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家国情怀之上, 而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层面上的认识尚且不足。大部分青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内心深处仍存有一种“世界离我很遥远”的观念,其心中的责任往往呈现出狭隘与“近视”的特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P262)的崇高理想尚存在一段距离。
2.理论知识深度不够
青年责任行为的外化有赖于青年责任意识的内化。 也就是说,只有形成良好的对自我、国家、世界负责的观念,青年才能在一定环境中自觉践行使命,承担责任。 但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对于青年责任意识的教育, 仍较多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层面上, 对于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理论层面上的教育,尤其是对青年社会责任意识之于国家、民族、社会的重要作用的阐释并不充分, 理论的引领作用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3.理想信念觉悟不够
理想信念的缺失是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渐趋弱化的主要表现。 当代青年面对快速发展、物质丰富的生活环境,逐渐被物质享受带来的短期愉悦感所吸引,容易蜕化变质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同样日趋多样化。这些改变促使青年的思想变得更为活跃,而他们思想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等也日趋凸显。部分青年不能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大的时代背景之中,追求个人的所谓小确幸,国家意识、民族观念、爱国情怀较为淡薄。
4.责任践行功利性取向明显
毋庸讳言,当今青年中的一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将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他们主观上虽然能够承认对他人、 对国家和民族甚至对世界的责任,但只要涉及诸如就业、未来发展、社会地位等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时,则会淡化其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他们崇尚个性和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但却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而是一味地苛求别人,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这种功利性取向,严重影响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青年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青年自身思想认识是当代青年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前提。思想认识成熟与否对青年形成全面的社会责任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二次元、短视频平台、网络小说等影响,部分青年虽然身体发育已经成熟,但是自身思想认识发展仍不够成熟,受外界影响较大,思想易变。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一般比较片面,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所蕴含的责任意识认识不足,青年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无法让其自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2.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
青年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然而,部分高校将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担当的重任,主要落实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委等相关部门,未能调动全校各育人部门的积极性,没有根据院校青年的实际情况而制定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目标,未能构建长效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机制。 此外,由于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理念偏差,仍延续传统单一、枯燥的教育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青年学生在课堂上趴着睡觉、低头刷手机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还有极少数思政教师只满足于单向度的知识灌输,较少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的获得感、参与度不强,久而久之,青年学生也就缺乏探究相关知识的动力。
3.社会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因素对我国部分青年产生较大影响。尤以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终结论等西方错误思潮的隐蔽性、 渗透性较强,悄然利用互联网等途径进入高校校园,致使部分青年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信念产生动摇, 甚至为谋取个人利益而充当西方敌对势力的爪牙, 肆意在网络中发布诋毁中国的言论。除此之外,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在享受购物、娱乐、通讯等快捷网络服务的同时,部分青年受网络虚拟性影响, 错误认为互联网发言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随意在朋友圈、 微博等平台散布谣言,危害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4.家庭教育功利色彩较浓
家庭作为子女的第一课堂,其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子女“三观”的养成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家庭中,许多父母过于注重子女的考试成绩,往往忽视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能力,这种教育弊端使子女成为“考试机器”,这对子女责任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容小觑的不良影响。 例如,当前“空心病”悄然在大学校园中盛行,该种“疾病”主要因为父母在培养子女的道路上一路包办代替,要求子女将所有时间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自己则代替子女解决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 致使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不知道何为“责任”, 将父母为其代劳的一切误认为理所应当,未对父母的养育怀有感恩之情,其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削弱。 部分青年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管束,生活上放飞自我,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平相处,巨婴本质也随之显露。 除此之外,许多父母未能在家庭教育中为子女做好的“榜样”。 父母是子女成长道路上最好的老师,父母的素养品质往往决定子女的素养品质。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许多父母未能在家庭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部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原生家庭影响,存在自卑、暴虐、冷漠等性格与心理方面的问题,缺少反思意识、反省精神,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新时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承载民族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5](P323)。 为此,新时代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这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教育者在关注新时代青年身心健康的同时,需积极开创多元化教育方式。 例如,各大高校应与时俱进,通过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强化青年理想信念,定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为主题开展“唱响红色经典”“诗歌朗诵”“我的理想” 演讲等校园活动, 使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奋力拼搏, 能够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建设当中;另一方面,新时代青年在紧抓学业的同时,应关心国内外的时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期间, 青年应积极响应国家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的防控号召, 居家期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向家人普及新冠疫情防控知识,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工作,懂得传统文化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6](P440)的道理,矢志爱国,自觉报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7](P12)。教育者需要准确把握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修德”要求,帮助青年打好社会责任底色,涵养道德情操,注重道德家风文化的弘扬,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新时代父母需在言行举止间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家庭美德上升为社会道德责任,防止家庭教育过于急功近利,避免不良的家庭环境成为社会巨婴滋长的温床。当代青年应传承识大体、明大德、言必信的中国传统美德, 从小处着手承担家庭责任,从细节做起,强化责任担当,将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有机统一。 当代青年应以荣获 “国家功勋”“七一勋章”的共产党员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榜样,不断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自己的道德品格、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坚定政治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承担起新时代的社会责任。
青年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应明确自身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各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青年思想实际需求,加强思政课程的亲和性与针对性,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 打造青年喜爱的思政课,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程育人实效。除此之外,“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P328)。 思政教师应提升使命责任意识, 在青年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使其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高校思政教师需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创新, 既要注重青年社会责任理论知识,还要有效提升青年的社会实践能力,使青年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品格。 相关部门应积极探寻挖掘多样化创新创造平台, 构建较为完善的青年社会责任实践机制,鼓励青年在理论学习、文化传播、公益帮扶等形式中, 努力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社会责任行为,尽早成长为勤学笃行、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化深度发展对我国青年提出了新的人才素养需求。教育者在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开阔青年国际认知视野,引导青年正确认识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在正确世界观的影响下发展自我、塑造自我,勇于走出舒适的象牙塔,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我风采,在新时代新天地中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科技报国、才智报国寄予厚望,同时也殷切希望新时代青年在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新时代青年需在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中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参与青年国际文化交流,建立与其他国家青年的信任与友谊,使外国友人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拓展了青年的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殷切希望,擘画青年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路径。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当代青年应具备高尚道德情操,明确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和作为,心系祖国,脚踏实地,努力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社会责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完善,承担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