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旭,庞金珍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目前学界对双音节副词“多半”的研究较多:对“多半”与近义词“大半”“八成”“多数”“大多”的比较研究,如石文娟(2013)[1](P4-18)、颜刚(2019)[2](P17-27)、杨越(2018)[3];对“多半”语义指向的研究,如高松(2009)[4]、刘海生(2012)[5];对“多半”词汇化和语义演变的研究, 如冯璠、 叶建军 (2016)[6]、 董正存(2017)[7]。 但是三音节数副兼类词“多一半”,到目前为止还未见任何专文研究。倒是《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8](336)收录了“多一半”,标注为:数词,多半,如“任务已经完成了多一半”;副词,多半,如“天气闷热,多一半要下雨”。文章利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 语料库, 对三音节数副兼类词“多一半”的句法语义展开分析,尝试探讨“多一半”的词汇化历程及其形成动因与机制。
数词“多一半”具有表超过某一总量的半数以及表多半的强调语义特征, 其句法分布较为丰富,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和句末,常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等。
“多一半”表示超过某一总量的半数。以下两例中,“多一半”分别表“担起家里超过半数的担子”和“多数的时间都在干农活”,仅代表客观数量。
(1)宝山十岁上就担水、砍柴,小使杂唤的,担起家里多一半担子来。 (张石山《镢柄韩宝山》)
(2)我是一名农民,以前虽说社会职务很多,但多一半时间是在农村干农活儿(牛国锋《邢燕子的昨天和今天》)
“多一半”表示强调义。例(3)中,“多一半”与范围副词“都”连用,强调全县财政收入的多半以上是被庞大的教师队伍吃掉了。例(4)中,“多一半”后接“都”突出为养活她,我付了很大努力。
(3)去年全县财政收入2 675 万元,多一半都给吃掉了——教师队伍过于庞大,人浮于事,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1994 年《报刊精选》)
(4)为了讨她的好,我把我开来的份儿,多一半都给了他们, 怎么就养活不了她? (老舍 《鼓书艺人》)
数词“多一半”的句法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居句首、句中以及句末。
(5)俘虏还说,我军从榆林城郊撤退以后,多一半溃散了, 少一半跑到黄河边上, 准备逃过黄河。(杜鹏程《保卫延安》)
(6)这位艺术家一生中的多一半是依于公爵幕下及供职于宫廷。 (《读书》)
(7)餐厅服务培训班4 月底才结束,有一个单位表示3 月底就要来招人, 一次就要招走多一半;园林绿化班也是如此, 有个单位张口就要一半。(1994 年《人民日报》)
数词“多一半”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以及补语等。“多一半”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 如:
(8)“如果没有完全产权,是否还会考虑买这样的房屋? ”多一半的被询问者回答是“要再考虑考虑”。 没有一人回答肯定会买。 (1996 年 《人民日报》)
“多一半”构成“V/VP+多一半”结构,“多一半”充当宾语或补语。 如:
(9)我刚分配到广州时,单位里没几个外地人,而现在我的同事中,外地人占了多一半!(2003 年新华社)
(10)检测车研制成功,提前交付用户使用后,28 岁的张羽竟头发变白了多一半。 (1994 年《报刊精选》)
“多一半”构成“多一半+V/VP”,其中 V 以“是”居多,“多一半”充当主语。 如:
(11)13 个农民合伙经营办企业的 1.8 万元股金,多一半是他垫付的,对待当时的穷弟兄,他以“能帮一把为最乐”。 (1998 年《人民日报》)
“多一半”还可以与“少一半”“小一半”搭配使用,如:
(12)我们的心因此也不落于全寂,如平时夜泛的光景;只是伴着少一半的兴奋,多一半的怅惆,软软地跳动着。 (俞平伯《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13)很少谈学问,推想原因的少一半是专门的东西,一言难尽;多一半是我远离汉学,已经不是孺子可教。 (《读书》)
(14)礼堂有1000 多个座位,居然上了七八成座。 小一半是华人,多一半是外国人。 (1993 年《人民日报》)
文章基于副词“多一半”的全部有效语料,并结合相关权威辞书的注释,归纳出其具有对某种情况进行揣测的“大概”义和对事件状况发生可能性推测的“通常”义两种语义特征,下面将展开具体描述。
“多一半”表对事件揣测的大概义。“多一半”的“大概”义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一般推测结果的真实度带有不确定性。
(15)他那种痛心疾首、怒不可遏的火气,多一半是对右边第三个红头发姑娘发作的。(契诃夫《两个乱子》)
(16)瑞丰想回头就跑,被老大拦住:“两个穿制服的是巡警。那不是白巡长?多一半是调查户口。”(老舍《四世同堂》)
例(15)中,“多一半”是对他发脾气对象的猜测, 对他来说,“对右边第三个红头发姑娘发作的”是未知情况,实际结果并不知晓,所以“多一半”表对此情况揣测的“大概”义。 例(16)中,瑞丰和老大看见来者为白巡长, 便推测白巡长多半是来调查户口的,此时“多一半”表示对白巡长到来目的的推测, 但白巡长究竟是不是调查户口,无法确定。 从例(15)和例(16)中,不难看出“多一半”表对事件发生可能性推测的“大概”义,具有[+揣测性]、[+不确定性]和[+结论真]等语义特征。
“多一半”表通常义。 “通常”义表示某种行为、动作或状况在多数情况下一般如此,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7) 如果结节在 0.5 公分以上,PET 显示阳性, 多一半考虑是不是转移引起肺的病灶, 如果PET 阴性,一般讲可能不是转移。 (2016 年《报刊精选》)
(18)路易十四是所谓“上帝的代表”,凡尔赛宫便是他的庙宇, 那时法国贵人多一半住在宫里,伺候王上。 (朱自清《欧游杂记》)
例(17)中,如果结节达到一定大小加上PET检测结果为阳性,通常情况下会被认为是转移引起的肺病灶。 这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果都是如此,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多一半”表“通常”义。 例(18)中,由于路易十四自认为是“上帝的代表”,那时法国的贵人往往要住到皇宫里,以便伺候他。 因此“贵人住到皇宫”是众人已知的实际情况,即这是常规情况,所以“多一半”表示的也是“通常”义。 例(17)(18)中的“多一半”表示引起肺病灶和伺候路易十四所发生的情况,是一种常规事件,多数情况下通常如此,其发生的概率较大。
副词“多一半”主要分布在单句或者复句中分句的句首和句中,没有出现于句末的情况,这主要跟副词“多一半”表推测有关,主要推测原因,如:
(19) 如果在同龄人当中, 她还算比较成熟的话, 那多一半要归功于何老师这位谋士的指导。(《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20)卢宅那一幕不过是个小挫,多一半是老唐的闹鬼,过去的事过去了,不必再惦念着。(老舍《文博士》)
副词“多一半”大都在句中作状语,后修饰的成分可以是谓词性成分或小句。 例(21)中,“多一半”修饰动词“哭”。例(22)中,“多一半”后接小句“她们是有一种经历过那种‘作’的阶段”。另外,一般情况下“多一半”可以位于主语前也可以位于主语后,因为“多一半”的语义指向始终是谓语或述题部分,不因其前后位置而变,如“她们多一半是有一种经历过那种‘作’的阶段”。
(21)他不是专为哭一位亡友,多一半是哭北平的灭亡与耻辱! (老舍《四世同堂》)
(22)“作女”不一定是成功的人,但是成功的女人,多一半她们是有一种经历过那种“作”的阶段。(张抗抗《我作故我在》)
副词“多一半”后接“是”+原因类关联词+小句具有强调推测原因的意味,若删去“是”句意基本不变,但无强调含义。 例(23)中,“多一半”后接“是”,强调“我”不谈学问是因为“远离汉学”,突出事件发生的原因。
(23)近来,我很少谈学问,推想原因,多一半是因为我远离汉学,已经不是孺子可教。 (《读书》)
副词“多一半”还常与表达认识情态的助动词“要、会、可能”等共现,使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更加委婉,如:
(24)这儿几乎见不到其它书籍,全团3 万多名知青和老职工的文化生活,多一半要指望墙上挂着的那个“小喇叭”。 (1994 年《报刊精选》)
(25)她离开了苏州的那个自己幸福的家庭,跑到北京来实现她的爱情的理想,她多一半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张抗抗《我作故我在》)
(26)尹水月接道:“咱们七人再集合,多一半可能也是为对付你的宝贝徒弟,叫他出来。 ”(秋梦痕《七雄劫》)
数词“多一半”由动词“多”+数词“一半”构成,副词“多一半”是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李思旭(2017)也曾指出,汉语的三音节词很多是在双音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的构成经常利用已有的词汇成分作基础[9]。 数词“一半”最早出现于汉代,语义为某总量的二分之一。动宾短语形式的“多一半”最早出现在六朝, 表超出某一数量的一半;“多一半”至早在元代才被重新分析为三音节的数词,发展至清代才出现表推测的副词用法。
“一半” 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在句中充当宾语,表“二分之一”义,但仅有此一例。
(27)人之福者,喻如美貌之人,宅之吉者,如丑陋之子得好衣裳,神彩尤添一半,若命薄宅恶,即如丑人更又衣弊,如何堪也。 (东汉《宅经》)
六朝及唐代以后,数词“一半”的用例才逐渐增多,句法成分也日益丰富,在句中多充当主语、宾语及定语,且句法位置灵活。
(28)今取一半之身,而剖之为两,则饮齿之生即谢,任重之为不分,又何得以刀之为利,譬形之与神邪? (六朝《全梁文》)
(29)平生烟霞侣,此地重徘徊。今日勤王意,一半为山来。(唐《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
述宾短语形式的“多一半”于六朝时期开始出现,但用例较少,仅一条例句。直到宋代,才出现“多一半”线性共现的第二个用例,但其仍是述宾短语。这段时期内,述宾短语“多一半”的语义始终为比某一数量多出二分之一。下面两例中,述宾短语“多一半”义为超过一半,具有陈述性,表示书籍的内容和梦中判官的数量比原来多了二分之一。
(30)较之《汉魏丛书》(此指何允中本),几多一半,考校精详,博雅典核。 (六朝《华阳国志》)
(31)旧从事在城者语之曰:“某淮南盐铁,此必定矣。 当时梦中判官,数多一半,此即并盐铁从事也。 ”(宋《太平广记》)
元代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短语形式的“多一半”内部的边界开始模糊化并最终消失,动词“多”和数词“一半”发生了非范畴化作用。所谓的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刘正光,2005)[10],因此“多一半”边界趋向模糊化并发生融合, 开始被重新分析为数词,具有了指称性, 语义上仍表示超出总量的一半以上。此时,短语与词形式的“多一半”共同存在,但词形式的“多一半”并不普遍,属于萌芽阶段。
(32)初参后学,必须熟记,以便轮行。 然此五番,若细全录,文多一半,此既是略,易可精熟,余可目视心会。 (元《敕修百丈清规》)
(33)马瘦倒的倒了,又不见了三个,只将得八九十个马到通州卖了多一半, 到城里都卖了。 (元《朴通事》)
例(32)中的“多一半”表示若仔细录入全文,文字则比原先多出一半,此处“多一半”尚为短语,表示具体文字的数量。 例(33)中,“多一半”开始作为数词使用,句法功能也逐渐丰富,充当“卖”的宾语,语义指向为主语“马”,表示卖马的数量超过一半。
明代,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以及句法功能的丰富,“多一半”作为数词的用法更为成熟,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等,语义上仍表示超过总量的二分之一和强调数量的多半或以上。
(34)那些人有七八百相送随行,多一半有骡马的,飞星回庄做饭,还有三百人步行的,立于山下遥望他行。 (明《西游记》)
(35)我今胡乱与他一、二十两银子,满纂的就是了。 绑着鬼,也落他多一半养家。 (明《金瓶梅》)
例(34)中,“多一半”处于主语位置,表示“大部分”,是对事物数量的描述,即有超过半数的送行人有骡马。 例(35)中,数词“多一半”直接位于谓词性成分“养家”前,强调他为家庭所做的经济贡献超过一半以上。我们认为这种句法环境为“多一半”发展出表揣测的副词用法提供了句法基础。 自此,数词“多一半”彻底完成词汇化。
清代,我们发现了“多一半”表抽象的程度义用法,同时,“多一半”出现了表揣测的副词用法,作为句子的高层谓语,其句法位置相当灵活,语义指向多为句中的VP 成分,还可与同表推测的副词“许”等共现,以达到加强推测结果的目的。 如:
(36)要死不能死,要脱不能脱,只急得通身是汗,觉得心内一阵清凉,病倒好了多一半。(清《七侠五义》)
(37)我索性告诉你细细致致吧!你多一半许没安着好心眼。 (清《小五义》)
例(36)中,“多一半”语义指向“病”,而“病”是抽象模糊的,无法确定数量。于是,在“隐喻”的作用下,数词“多一半”的计量对象由具体的人或物拓展到抽象的事物,适用范围也得以扩充,句中“多一半”语义抽象化为表病好的程度。 例(37)中,“多一半”语义更是抽象、泛化为对来者目的推测的“大概”义,构成“NP+多一半+VP”结构,且与表认识情态的“许”连用,起强调作用。此时,“多一半”既可以位于主语前修饰整个句子也可以位于主语后,语义指向也由数词时的体词性成分转变为谓词性成分,表对事件做出自我推测,其主观性增强。
在清代,“多一半”的语义与前期相比出现较大差异,发生了泛化,一是表抽象的程度义,二是表示对事件结果可能性的推测,义为“大概”,还有一种用法于清后期出现,即表根据以往的经验、风俗等推测事件结果往往如此,义为“通常”。例(38)中,副词“多一半”意为“通常”,根据前文中武将家的公子一般都没有文化这种固有经验,推断他们大部分都是只认识几个字的不爱读书之人。
(38)是哦,武将家的公子,多一半都不爱念书,老鹳窝里原没有凤凰,只要认得几个字儿,不是个白眼瞎。 (清《续红楼梦》)
总之,“多一半”的词汇化历程是自东汉时期先从线性相邻的述宾短语开始,经过唐宋的进一步发展,于元代被重新分析为数词,明朝数词地位进一步稳固,至清代演变为副词。 在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中,“多一半”的语义也发生明显泛化。 汉至元朝以前,短语形式的“多一半”表示超出某一数量的二分之一;元、明时期,在非范畴的作用下,数词“多一半”产生,但数词“多一半”语义与述宾短语“多一半”的语义相似,表示超过某一总量的半数还可以表强调数量的多半,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代“多一半”还出现表程度义的用法;清朝,“多一半”被语法化为副词,其语义也发生巨大转变,不再表示对具体数量的描写,转为对事件、状况或行为发生可能性估计的“揣测”义和对惯常事件特别是经验、风俗类推测的“通常”义。“多一半”语义演变路径可以概括为:数量义→程度义→揣测义(大概、通常)。
述宾短语“多一半”词汇化为数词的动因是主语的句法位置以及重新分析。“多一半”通过转喻机制,由陈述性发展为指称性,且在句中多处于主语的位置,这种句法位置使它的谓词性功能不断减弱,体词性功能增加,“多”和“一半”的黏合度也大大增强,再加上使用频率也不断增加,因此“多一半”得以被重新分析为数词,如例(33)(34)和(35)。
清代,副词“多一半”在数词“多一半”的基础上产生, 其形成的动因与机制是状位的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主观性以及隐喻和重新分析。“就实词虚化为副词的句法位置而言, 充当状语或者说进入状位,无疑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 ”[11]“多一半”出现的句法环境多为“NP+多一半+VP”,因而,处于状位的数词“多一半”往往容易副词化。
(39)官不能答,俯仰寻思,心中恍忽,看着门子说道:“这件事多一半是你做的。 ”(明《笑赞》)
语义泛化也是导致数词“多一半”用法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多一半”原来主要表数量,随着句法环境的变化,其词义由原来较实在的数量义通过隐喻发展为抽象的程度义, 再到表推测的大概、通常义。语义发展路径为:数量义→程度义→推测义,如例(40)、(36)和例(41)。
(40)我师父又非是等闲之辈,是你吃的! 你要吃他,也须是分多一半与老孙是。 (明《西游记》)
(41)和尚说:“你去应酬亲戚要紧,多一半还不是外人,许是你小姨子来了。 ”(清《济公全传》)
“多一半” 多用于VP 前, 表示对其后事件中VP 的主观性推测, 带有言者明显的主观性,“主观性就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12]。 于是,“多一半”由对数量的描述被主观化为根据经验或已有事实,对某一事件进行主观预估和推测。 例(42)中,二爷看到酒挥发了,就据此主观上推测这可能是酒底子。
(42)你们还看这酒,怎么这样发浑? ”二爷说:“多一半这是酒底子了。 ”(清《小五义》)
隐喻是“多一半”词汇化的重要机制。隐喻就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多一半”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由体词性成分变为谓词性成分,主观性增强。由原来表示客观物理量的数词“多一半”扩展到表示心理量,即言者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推测,进而被重新分析为情态副词。
(43)“张贤弟,你别瞧我年虽小,普天下英雄我认识多一半。 ”(清《小五义》)
(44)尼姑说:“别慌! 你先在此等等。 我去先看看去,多一半是神仙先到了吧。 ”(清《小五义》)
值得关注的是,非范畴化在数词和副词“多一半”词汇化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语言的非范畴化要求其语义的抽象和泛化,还包括范畴的某些句法特征发生变化[10]。 首先,“多”的动词性作用不断减弱,与数词“一半”逐渐融合为数词,清代“多一半”又借助非范畴化作用语法化为副词。其次,“多一半”由表数量义到抽象的程度义再到揣测义,其语义逐渐变得抽象且泛化。最后,“多一半”的句法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短语“多一半”在句中充当谓宾成分,数词“多一半”则充当主语、宾语及定语成分,随后“多一半”常居状位,具有副词的句法特征。 如:
(45)至中徽已是清声矣,如其说虽孙登之一?琴尚多一半为无用。 (宋《律吕新论》)
(46)银钱细软,和尚拣好的留多一半,众人分少一半。 (清《济公全传》)
(47)咱们这个事情,多一半是闹个阴错阳差,那个高相公多一半是教你给结果了吧? (清 《小五义》)
综上所述,数词“多一半”最早出现于元代,由述宾短语“多+一半”词汇化为数词,至清代,出现表程度的用法, 再进一步演化为表示推测的副词,即“述宾短语→数词→副词”。数词“多一半”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位于主语的句法位置、高使用频率、非范畴化以及重新分析。副词“多一半”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是:处于状位的句法条件、语义泛化、主观性、隐喻和重新分析。
文章对数副兼类词“多一半”的句法语义特征和词汇化展开了分析。 语义上,数副兼类词“多一半”具有“超过总量多半、强调义、表对事件揣测的大概义、通常义”等特征。 句法上,数词“多一半”常与范围副词“都”等共现,表强调;副词“多一半”常居于句首,管辖整个句子,可跟推测副词“许”等共现。 “多一半”由“多”+“一半”词汇化而来,数词“多一半”最早出现在元朝,副词“多一半”则出现在清代,“多一半” 的词汇化过程同时也反映其语义演变历程(数量→程度→推测), 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是句法位置、主观化、非范畴化等,机制为隐喻和重新分析。